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说过:“从最后的结果来看,我们遇到的所有问题,毫无例外都是‘人际关系’上的问题。”
社会上的人际关系决定了我们在工作中是否会遇到烦恼,以及烦恼的轻重程度。而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说:判断一个人,不是看他给出什么样的回答,而是看他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在职场中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很多时候都是依靠提问来展开沟通。那么如何通过提问来打动自己和他人,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工作环境是每个职场人都可以花时间看一看的。
用提问来解决人际关系上的烦恼——用“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来打动他人
1.价值观的差异
当上司下达了无理的指示,部下的工作没有按我们所想的去执行,周遭的人无法理解我们的想法,与客户的沟通不畅,客户或用户的要求没能得到满足……这些工作上的烦恼,换句话说也就是人际关系上的烦恼。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将这种工作上的烦恼转化为可控的因素。哪怕是面对非常复杂的工作,只要我们能追根溯源找出其本质上的“价值所在”,就能轻松应对。不过,这里所说的“价值”,并非只是我们自己所认为的内容,同样必须是对方的价值观也认同的内容才行。
为了消除给工作带来烦恼的“价值观差异”,我们需要向对方提出“有爱的提问”。
人是一种特别希望能得到他人理解的生物。因此,如果这样的心情被忽视,无论我们如何开展工作,都不能让对方从感情上接受我们。而且,这也会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产生。
要想避免这样的事态,双方就必须互相“认同”对方的想法。在提问时的用语和方式要温和,不要以贬低或批判等消极态度来提问。
2.不要带有主观判断
之所以我们拜托给对方的事情没有做好,有很大一种可能性,是我们没有将这件事的“价值”准确地传达给对方。一味地去指责对方,则无益于消除这种“价值观上的差异”。我们必须做的,是通过提问来了解对方的价值观。
对方为什么会那样做呢?对方是怎么想的呢?只有通过“有爱的提问”,才能帮助我们弄清楚这些内容。不要用盘问的语气,而是以“为什么会选择那样做呢”这样的提问,来了解对方行为背后所隐藏的想法和情绪,当对方感觉到自己是被理解的时候,才会比较愿意与我们坦诚相对。
“想成为擅于提问的人,需要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呢?”实际上,既不是所谓提出有效问题的技巧,也不是精通与所提问领域有关的知识,而是“要对人抱有爱”,要时常对对方保持中立的态度。总之,所谓的“爱”就是尊重、关注和理解对方的价值观。
尊重、共鸣、宽容的力量
提问能让人思考“有其他可能性的余地”,从而在这种心情的影响下,真的找到了更多的可能性,所以,重要的是要让对方能够接纳我们的提问。我们之所以提问,并不是为了命令对方或者打败对方。提问这样的行为,归根结底要基于对对方的尊重、共鸣、宽容。
团队内部成员之间,不是总想着“那家伙是这样的人”,而是去尊重每一个成员的个性,能够接纳各种不同的意见和问题。这样才能让人有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感觉被他人所接纳的信赖感”,这样一来,每个人的能动性就都被调动起来了。
假如,大家感觉自己所在的团队内部彼此间关系都很生硬,可能问题就出在这儿了。在这种情况下,要多运用能构建起“尊重、共鸣、宽容”的提问,例如:你对现状是怎么想的呢?以此来让彼此间的人际关系变得更融洽。
打动对方的提问原则——“为什么不愿意做呢?”(×)——“之所以不愿意做的原因是什么呢?”(√)
能够打动自己和他人的提问,一定不能带有自己的主观判断或者诱导性的内容,这是一个大的原则。
当我们想打动对方、劝说对方时,关键是要从中立的视角出发,拓宽相互间理解的范围,构建一个平等的关系。为此,我们不能加入自己的主观判断,不能提前给对方下定论,而是要多提能拓宽更多可能性、能接近对方内心的“问题”。只有以平等的视角提出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为双方营造出坦诚相对的氛围。
被否定时,通过提问改变现状——这件事中蕴含着什么样的机遇?
某些项目有很多人参与时,我们有可能会遇到被他人否定的负面状况,例如:你所说的内容难道不是错误的吗?要是那样的话就太不合理了,让人难以理解。特别是,当我们所提出的新方案,会改变一直以来所沿用的工作方式时,这样的状况就会比较多见了。这种时候,我们往往会将其视作“自己被否定了”“自己被攻击了”,但是这样一来的话,我们可能也会变成进攻模式,从而同样想要去否定对方:“不,难道你们不才是真正错误的吗?”
双方互相攻击,只能带来负面的情绪。最初,我们可能针对的只是对方的意见或者想法,但是最后就演变成了对对方的全盘否定。这样也根本谈不上能有什么工作效率。其实,我们可以灵活运用提问,来化解这一问题。
1.这件事中蕴含着什么样的机遇呢
当我们遇到对自己不利的状况或者困境时,可以试着去问一问:“其中是否蕴含着什么样的机遇呢?”这也同样适用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上。
即使改变不了现状,我们也应努力从中寻找到对自己有意义的内容。
当我们提出的新方案受到强烈否定时,我们可以试着问自己:为什么会招来大家如此的攻击呢?以此来加深我们的思考,说不定就能从大家脸上那不安的表情中读懂些什么。因此,我们就能明白,应该事先准备好能让大家安心的材料。
2.找出值得自己学习之处
擅于工作的人也大多都是这样的,他们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能以“学习的态度”或者“单纯地接受对方的态度”来对待工作。“单纯”也是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态度,因此,首先我们要问一问自己:能从这件事中学到什么呢?
越是真正了不起的人,越是能在提出“好的提问”的同时,又抱有单纯的态度。其不会让自己的工作方式受到任何约束。首先,会让自己去尝试;然后,当遇到不顺时,马上提出不一样的假设,并再次进行尝试。像这样快速地重复这一过程,最终才能很快修正自己的轨道,并尽早取得成绩。
3.打破僵局的宏观问题
在会议或讨论的场合,当我们的思考陷入僵局,无法顺利往前推进时,可以尝试一下“宏观的提问”。
例如像这样的问题:现在,我在想什么呢?此时此刻,发生了什么呢?眼下最关注的事情是什么呢?比较重视的是什么呢?这些问题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打破使情况陷入僵局的各种束缚。
4.分别运用思维的发散与集中
任何一个会议,都是在思维的发散与集中这两种状态之间,反复切换着向前推进的。所谓“发散”,就是从各种各样的论点或意见出发,想出各种创意,讨论的范围十分宽泛的状态。而将焦点集中在某一个论点或意见上,进行深度挖掘的状态,就叫作集中了。
当我们的思维太过发散时,需要有一个问题帮我们重新拉回到某个论点上来,而思维过于集中的话,则会让讨论陷入僵局,此时就需要借助像“我们想达成什么样的状态”“什么才是真正的课题”等这样的提问,来帮助我们重新回到最初的目标上来,或者探寻出其他的可能性。
掌握了这种区分使用提问的能力以后,才能更好地掌控讨论或会议的节奏。
用提问中获得的启示,激励自己
有了好的提问的经验之后,就会发现以前会当作问题的状况,其实并不算问题,反而会将注意力集中到更为重要的事情上。
我们一个人很难弄明白,什么对自己来说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因为我们没有留意到,自己是被各种各样的“前提”所束缚着的,因此,想跳脱出这些束缚并发现新的可能性,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身处团队中的成员则可以利用互相提问的方式,从大家的提问中发现自己未曾思考过的内容,从而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将他人的问题当作自己的事情来进行思考,从而催生尊重、共鸣、宽容的氛围,让整个团队更加团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