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了,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青少年的发展机会日益增多,青少年的成长困惑也不少。一位“学霸”说:“我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时不时感觉到恐惧。”
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专家徐凯文教授将上述问题归结为:价值观缺陷所致。当今青少年价值观缺陷问题表现在多方面,也表明我们学校德育有诸多滞后之处,对此,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田国秀教授表示,我们需要关注价值观代际转变理论,从中探寻学校德育改革创新的路径。
价值观代际转变对学校德育具有重大启示
英格尔哈特是美国密歇根大学政治学教授,享誉世界的价值观研究专家。从1970年开始,他带领研究团队,持续40多年以全球价值观调查为基础,跟踪世界各国的价值观变迁,“代际价值观转变”是他众多观点之一。
这一理论对于我们正确分析青少年一代价值观的变化,推动学校德育理念的更新,改变陈旧落后的途经方法有诸多启示。
启示一:社会整体价值观在发生变迁
英格尔哈特基于40多年的实证研究,将全球范围的价值观趋势总结为从“物质主义价值观”到“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从“生存价值观”到“幸福价值观”的转变。
“持有旧价值观的一代人逝去,持有新价值观的一代人成长起来,伴随人口的代际更迭,社会整体价值观发生由旧到新的变迁。”这是英格尔哈特研究的重大发现,这一发现表明,价值观的代际转变犹如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在代际人口的更替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
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年龄群体与价值观类型之间存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现在的年轻一代,出生后的绝大部分人生阶段赶上的是世界经济繁荣,物质日益丰富,生活条件优越。他们没有经历过物质匮乏,更加追求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比如生活品质、自我表现、政治参与等,持有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比重就会相应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加速转型期,价值观的代际特点也已经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年轻一代。我们需要正视这个代际转变与差异的客观存在,深入了解青年一代学生价值观特点以及学校德育如何积极应对。
启示二:学校不能缺失对家长教养方式的引领
孩子成长的早年、青春期之前的社会化经历,是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奠基,对成年期价值观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特别是父亲良好的社会经济地位,有能力为孩子支付较多的教育费用,保证孩子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
出生并成长于此类家庭中的孩子,未曾经历过物质匮乏,不曾有过生存忧虑,他们对“社会归属、精神丰富、独立意识、自由平等”等精神世界的要求较多,往往会秉承后物质主义价值观。
这也深刻地启示我们,最有力的价值观教育是影响家长,学校德育不能缺失对家长教养方式的正面引领,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引领家长处理、协调、优化父子两代的价值观更迭。
学校德育理念需要更新
学校德育工作者需要充分意识到价值观代际转变的客观现实,在理念上实现如下更新。
启示一:改变我们的教育习惯
现有教育习惯于给予现成答案、结论、确定的东西,常常省略探索、争论、交锋等过程,使得学生不愿意、不习惯、不善于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选择、自我承担。
这其中的主观原因是:现在的年轻人需要什么?他们自己也不甚清楚,不是他们拒绝思考,而是他们想不明白。面对急剧变化、复杂多元的社会现实,没有深刻、内省的自我思考,很难悦服自己。其客观原因是:成年人习惯于以自己的需要假设青少年的需要。
太多的教育误区仍在发生:物质奖励代替心理回应,物质满足取代精神陪伴;将教育等同于讲知识,将教育目的替换为考试,将教育过程简化为知识传输……这无疑是物质主义价值观统领的教育范式,是物质主义价值观统领下的思维逻辑。
太多的教育错位在学校、家庭教育中也在时时上演:你给的,他不要;他要的,你没有;知道的很多,信奉的很少;习惯于模仿,渴望创造,但找不到路径。这些误区和错位都需要我们从改变教育习惯做起。
启示二:叫停扭转倒错的教育方式
所谓倒错,最基本的涵义即是“颠倒错乱”。在现实生活中,颠倒错乱的教育方式首先是体现在家庭教育上。有为数不少的家庭,在生活富足后,出现诸多过度养育的现象,很多家长忽视孩子的独立性,把替代当做爱。
与孩子的沟通内容也贫乏到只有查询、指责、批评,其结果是剥夺了孩子的成长机会,低估了孩子的抗挫能力,淹没了孩子的责任感,挫败了孩子的自信心。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大量忽视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状况,学生受到来自多方面不应有的限制和束缚,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差异得不到合理的承认,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德育过程中,常常把“防堵”“禁止”作为立足点,将批评与惩罚作为常用的教育手段,导致学生处在受人支配的地位,久而久之便表现出缺乏进取心、见困难就退缩,缺少积极主动、自尊自信、自我控制、独立判断、自立自理等独立的人格。德育过程中该如何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值得深入反思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