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都是以教会一篇一篇的课文为目的而进行教学设计的。这样的教学设计,最大的优点就是能深挖细挖文本自身的的资源,抓住文本自身特点,使学生吃透教材,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教以来,我也是一直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进行教学设计的。今天,我看到了姚嗣芳老师的文章《我的课堂教学追求:接近教育的本质》,她的单元整合教学方法让我大开眼界。
她的核心理念是走“整合”和“拓展”之路:立足单元主题,整合课程资源,进行全面考虑的单元整体备课、教学,让学生省时高效地学完教材内容,从而挤出时间在课上实现大阅读。
下面我们来看看她的具体做法。
她以整组审视的视角去解读教材,对一个单元中零散的教学资源进行分析,在主题、体裁、题材及语言表达特点上寻找到连接点,把单元内相关语文知识联为一条教学线索,融“听说读写”为一体,使单元“字词句段篇”整体运转然后结合语文课程的年段目标、单元教材内容的共同点以及学生的基础,确定单元的核心目标。这个目标正是单元教学的整合点,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性因素。在此基础上,她尝试着通过调序、删除、简化、替换四种方式,重组单元教学内容,并紧紧围绕单元核心目标,适时嵌入三类课外资源——支持性资源、巩固性资源、运用性资源,把那些带规律性的、利于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语言素材集约在一起用足、用够,形成共振效应,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整体效能。
她改变传统的逐课设计的模式,变为按单元进行整体预设,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规律,按照“大单元整体预习、大单元内容整体学习、拓展阅读、单元读写结合、大单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五个教学流程,进行“大单元整体教学”,使整个单元的教学变成由几个“模块”组成却又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单元核心目标的统领下,各模块、每个课时的目标也相对集中。在块状结构的教学中,将繁琐的课文分析去掉,将大量无谓的朗读去掉,将枯燥无益的语文作业去掉,将对课文人文内涵的过度挖掘去掉,围绕单元核心目标,实现集中力量精准出击学生带着探究主题走向文本老师引导帮助学生去阅读,去比较,去分析,去理解文本,以加深学生对主题内涵的理解和感悟,从而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真正实践着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的理念。
课堂上容量大、负担轻、效率高,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学习内容的多样性,阅读过程充满生机,是大单元整合教学的基本特征。这样进行教学设计,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理念,一种方法,可以让我们打破常规思路,使课堂更接近语文的本质,为学生的大量阅读提供条件,将学生引向更广的阅读天地,使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不断提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