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短期奖励机制
我在做别人眼中的好学生。沿袭高中时期形成的良好作息习惯,本科期间我仍旧像以前那样按部就班地上课、完成作业、参加考试,每天几乎宿舍—食堂—教学楼—图书馆四点一线。
顺理成章地,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拿到了奖学金,更多闲暇的时间被我用来考证、读闲书、看电影、兼职、参加学生活动。

回想起来,当时考证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只是身边的同学都在考,就加入了考证大军,似乎不考证就会格格不入,英语四级、六级、计算机二级、专业相关的证书,一个接一个地。
日常生活的主旋律除了上课,就是刷题考证,不过像是过关卡打怪升级似的,看着一个一个的证书,也很有成就感。也在大家互相询问“你考了多少分呀?”“你××证过了没?”时,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增加自己的谈资,获得他人的认同和称赞。
除了看书和看电影是纯时间成本投入,没有有效的外部反馈外,校内兼职是为了自食其力,用自己赚得的钱补贴自己的生活,看着一次次收到的微薄工资,也是满心欢喜;做学生工作美其名曰是为了锻炼自己,其实是对“高高在上”的学生干部心生向往,也为了“全面发展”,不做书呆子,成为老师同学们心目中的好学生。
这些小恩小惠的短时奖励,像是赢了一把又一把游戏,我沉迷其中不可自拔,一时竟觉得像打了鸡血似的,感觉浑身有用不完的力气。
虽然觉得自己在不断地证明着自己,但又说不上来都证明了些什么,我在其中迷失了方向,更多地行为停留在了体验层面,以至于之后的实习,我也都是抱着尝试和体验的心态。
长期目标的缺失
如果不是研究生阴差阳错地转了专业,或许我会机械地按照原有的模式运转下去,像是一部机器。
我的研究生生涯只是本科模式的简单重复,不同的是,这里的同学学习更厉害,而且优秀的评定更加看重学生工作,本科体验过学生工作的我觉得不过尔尔,谈不上喜欢,体验过就罢了,所以我不再符合“优秀学生”的标准,也没再拿过奖学金。
以往我运转所倚靠的短期有效反馈机制,在研究生期间不复存在,我的激情也不复存在。半只脚踏入社会,我发现对优秀学生的世俗定义,也和我的内在发生了冲突。
“高情商、有能力、高薪”是社会对优秀新的定义,而我似乎再努力也无法满足。情商不高,怕担风险,抗拒加班,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选择什么行业,不知道做什么工作,所以不知道学习还有什么意义,即使学了似乎也用不到,整个人对此很丧,学习也没了动力。但还是很热爱生活,看到草木虫鱼就欢喜,春天来了就很开心。希望,我能早日找到人生目标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