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躲亲事醉酒两月,放形骸与猪同饮
嵇康在阮籍家当执客,连续招呼了几天。
丧事一办完,嵇康就起身告辞。
那阮籍哪里同意,兄弟们辛苦了几天,怎么也得喝上几盅小酒,让主家表示一下心意。连拉带扯,硬是将嵇康多留了三五日。
阮籍喜酒,嵇康善饮,两个一拍即合。喝就喝,谁怕谁呀。
阮籍喜酒,每天不断,但是酒量不大,一饮就多。
人们都说喝酒耽误事,阮籍却是喝酒能办事,而且是能够称心如意办成事。
据说,司马昭(211-265)为了拉拢阮籍,就想和阮籍结为儿女亲家。阮籍为了躲避这门亲事,开始每天拼命地喝酒,每天都是酩酊大醉,不醒人事。一连六十天,天天如此。那个奉命前来提亲的人看见这个情况,根本就没法向他开口。最后,只好回禀司马昭。司马昭无可奈何地说:“唉,算了,这个醉鬼,由他去吧!”
阮籍好酒,醉酒后就不拘限于纲常礼法了。
他家旁边有一个酒店,女主人是个年轻漂亮的小媳妇。阮籍常和王戎去吃酒,醉了就若无其事地躺在人家旁边睡着了,根本不避嫌。那家的丈夫也不认为他有什么不轨的行为。
魏晋时期,男女授受不亲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可是阮籍全不放在眼里。一次,他嫂子要回娘家,阮籍不仅为嫂子饯行,还特地送她上路。面对旁人的闲话、非议,阮籍说:“封建礼法难道是为我这样的人而设定的吗?”
就这样,阮籍坐主位,嵇康居客位,旁边有大侄子阮咸作陪,下边由儿子阮浑打横头。每天摆酒设宴,招待嵇康。
第三天,司马昭派人来请阮籍去赴宴。
按照当时的礼制规矩,父母去世期间,要戒酒戒肉、守孝三年才能脱孝服,叫服丧。
阮籍在司马昭的宴席上却又是喝酒又是吃肉。
司隶校尉何曾也在座,就对司马昭:“您正在以孝治国,而阮籍却在母丧期间出席您的宴会,喝酒吃肉。应该把他流放到偏远的地方,以正风俗教化。”
司马昭说:“嗣宗(阮籍)如此悲伤消沉,你不能分担他的忧愁,为什么还这样说呢?况且服丧期间缺吃少喝,容易有病,可以喝酒吃肉。这也是为了更好的守孝呀。”
阮籍不听这些野鸡乱叫唤,依旧该吃吃,该喝喝,神色自若,旁若无人。
回来后,听阮籍一说,嵇康感慨万千地说,“你真是一个性情中人呀。”
从阮籍家里告辞出来,嵇康带着阮籍的侄子阮咸,一路快马加鞭,准备返回百家岩竹林。
这个阮咸,字仲容,也是“竹林七贤”之一,是阮籍的侄子,当时的人们把他们叔侄二人并称为“大小阮”。
阮咸有乃叔风采。与阮籍一样放达任诞, 狂浪不羁。
阮咸曾与姑妈家一个鲜卑族的丫鬟私下要好。他姑妈有一次回娘家走亲戚,要返回家的时候,阮咸却要求把那个丫鬟留下来。这在当时是不为礼教所容的。
后来,那个丫鬟随着姑妈走了,阮咸却从邻居家借了一头小毛驴,追赶出几里地,终于把丫鬟追回来了。两个人在一起生活,后来还生了一个儿子叫阮孚。这件事情,一直被人拿作话柄,为人耻笑。
阮咸和他的侄子阮修以及王澄、泰山郡人胡毋辅之、陈国人谢鲲、城阳郡人王尼和新蔡郡人毕卓等人,经常在一块谈古论今。他们都认为放荡任性就是开朗豁达,甚至狂醉闹酒,赤裸身体,也是正常的事,只不过外人不理解罢了。
十、放达阮咸持琵琶,豁达刘伶惊美梦
阮咸不随便交朋友,只和亲友知交弦歌酣饮。
有一次,他与亲友们在一起喝酒,他不用酒杯,而是用大盆盛酒。结果可想而知,喝得鼻塌嘴歪、醉醺醺的不象样。刚好有一大群猪走来饮酒,阮咸就和猪一起喝酒。他一面饮酒,一面弹琴,真是不亦乐乎。一时间,阮咸“与豕同饮”的事就成为街头巷议的热门笑话。
阮咸不仅狂荡不羁,而且妙解音律,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大音乐家。当时的人们说他“妙达八音”,有“神解”的美誉 。他留存后世的作品有《律议》、《与姑书》等音律著作。
他善弹琵琶,特别是长颈琵琶。还发明了一种新的琵琶,结构是直柄木制圆形共鸣箱,四弦十二柱,竖抱用手弹奏。后来人们纪念他,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为“阮咸”,简称“阮”。
在返程的路上,为了给嵇康解闷,阮咸一边走一边弹起他心爱的琵琶。
款款轻撩,低沉缠绵如诉如泣。疾疾弹指,铿锵有力直入云端。随着轻抹重弹,琴声高雅、缓疾,飞鸿不飞,鱼虫驻足,宛如天籁,余音不去。
嵇康与阮咸正在沉浸在音乐的旋律之中,却从路旁的一棵树后窜出一个人来,长吟一声,“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好曲!好曲!好曲!却是惊了在下的美梦了。”
两个人勒缰绳,停下马,跓足看去。
却见从树下走过来的这个人,身高不到一米五,小小的眼睛,红红的酒糟鼻子,黑黑的突颧骨,狮子大嘴,下巴却有一撮山羊胡须,衣服上沾着泥土,手里还拿着一只硕大的酒葫芦,与他的身高确实不成比例。不仅相貌丑陋之极,而且醉态可掬,实在有伤大雅,对不起观众。
嵇康呵呵笑道,“你是何方神圣?要在这里装神弄鬼?”
来人双手抱拳,却不舍得丢下那个酒葫芦,“打扰两位的雅兴了。兄台没听人说过,心中有鬼便撞鬼,心中有神便见神么?”
见来人以问为答,有点意思,两个人便下马打尖休息。而在阮咸心中,这时候竟然产生了想捉弄他的意思。
阮咸回答道,“此言差矣。心中有鬼便有鬼的举止,心中有神便是神的姿态。”
来人却答道,“我心中是否有鬼,你怎么晓得?难道你是我心中的鬼?”
嵇康接手话茬,说,“哈哈哈。心正无瑕,鬼魂不附。心斜阴晦,鬼魂自来。看你的模样,必是心斜不正,鬼魅在身了吧。”
“心正心斜,却有三尺神灵在天,自有鉴别定论。以尘世人的俗眼,莫不是举世都是心斜之人,无秀莠的区别了吗?”
“真是尿壶镶多边----好嘴!”
“真是煮熟的鸭子----只剩下嘴硬了。瞧你牙尖嘴利,想糊弄鬼哩。”
三个人唇枪舌战,好一番热闹,哈哈大笑,握手言和。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之后,各人自报家门。一听,原来是沛国(今安徽宿州)人刘伶。
刘伶(约221年-300年),字伯伦,是魏晋时期的诗人。他平常不滥与人交往,沉默寡言,对人情世事一点都不关心。却是性情豪迈,胸襟开阔,不拘小节的一个人。
知己,有时需要等待,因为知己会常常走在寻找你的路上。知己无法刻意地寻找,而是难得的不期而遇。刻意的追寻,不如勇敢的往前走,知己或许就在你必经的路上不期而遇。
嵇康、阮咸与刘伶一见如故,说话也很投机投缘。
酒逢知己千杯少。三个人席地而坐,把刘伶的酒也给喝了个精光。
嵇康与他,更好象多年的知己,前世的兄弟,此生来这荒山野地前来约会一般。
又添了新人,三个结伴,嵇康让阮咸并驮着刘伶,一路上有说有笑,更不再寂寞,加入了北去山阳邑百家岩的行列。
正是:手挽金络千里马,白云相伴踏黄花。春风得意马蹄疾,半日柏岩到我家。
十一、王戎迟宴遭戏弄,七贤竹林话老庄
不几日,阮籍、山涛也分别来到了百家岩,加上先期到达的嵇康、向秀、刘伶、阮咸,六个人在云台山风云际会,畅所欲言,不亦乐乎。
一日,众人沿着汉献帝避暑台、王烈的不老泉、孙登啸台,一路欢呼,一路高歌,玩了个不亦乐乎。见天色稍晚,已是申时(下午四五点钟),便收住脚步,开始逶迤下山。
到天门赤壁之下,却见山涛危然正襟,坐在庐前的古几前,正在观看一本线装的《庄子》。
众人打过招呼。
嵇康进屋备菜上酒,准备款待大家。
其他人临溪掬泉而饮,欢笑涤尘。
众人依次准备落座,正准备开坛打酒。冷不丁从曲径幽处传来一声放荡的高声,“你们喝酒都不喊我呀?少了我一个,你们有酒兴么?无趣的很。”
大家回头看时,却是王戎。
阮籍与他最熟悉,也最先发话,“呵呵。你这个俗不可耐的东西,又来败坏大家的酒兴了。”
王戎嘻嘻哈哈笑着说:“你这个人为老不尊呀。你的兴致就那么容易被我一个人败坏么?”
大家跟着一起鼓噪。
山涛说,“你这个家伙,是羊群里跑出来一只兔子----又小又鳖古(孬)。”
王戎不慌不心,回答道,“盐搁哪都闲,醋在哪都酸。没见你都成了老木头了,你是啥时、从哪个坟墓里让人搬出来了?”
阮咸笑了笑,“真是屎茅里的石头,又臭又硬。狗改不了吃屎,说烂话的本性真是难移呀。”
王戎转过脸来,对阮籍说,“吃屎狗难断吃屎路。物以类聚,狗的老兄,以后就该称你为狗兄了?”
刘伶轻意不与人闲扯,因为贪酒,还没有上菜,这时就已经有了一些醉意了,“这小鬼,真是煮熟的鸭子---只剩下嘴硬了。牙尖嘴利,挺会糊弄人哩。”
王戎举一只酒杯,向他示意了一下,一口喝尽,“瞧你一脸的鼓出皮(皱纹),不会是脑袋也让毛驴给踢了吧?
向秀在旁边插了一句,“这王戎兄擅长清谈,真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啊。”
这王戎随机应变道,“古人衰草为衣,物物交换,古人不见钱是甚么模样,这就是前不见古人。现在的人钱多,堆积如山,厚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这就是厚不见来者。向兄弟的法旨,我以后照办就是了。”
众人跟着插科打诨,笑了个人仰马翻。
大家一边喝酒,一边交流文学心得。有人高歌长吟,有人低首抚弦,有人悲愤长啸,有人醉后痛哭,放浪形骸,肆意酣畅,痛快淋漓。
在“竹林七贤”中,以山涛年事最长,且“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都是山涛发现的,而向秀也是由山涛发现并介绍给嵇康和阮籍认识,因此,山涛成为竹林之游实际的倡导者、组织者和核心人物。
最后,由山涛领引、嵇康、阮籍、向秀等人附议,话题统一落到了老庄学说上边。
竹林七贤就老庄学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开展激烈的大讨论。
一时间,百家岩上群英荟萃。在社会动荡的魏末晋初,这一时期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经纬天下的知名人物,世上最为著名的学者、名宿、后起之秀在这里风云际会。谯国铚人嵇康嵇叔夜,与陈留尉氏阮籍阮嗣宗、河内山涛山巨源、河南向秀向子期、籍兄子阮咸阮仲容、琅邪临沂王戎王浚冲、沛人刘伶刘伯伦,在当时的山阳邑即后来的修武县百家岩隆重集会。他们这一次文锋笔会,被后世称为竹林七贤大会,
这一时期,九州大地,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而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者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他们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
十二、尚老庄坐而论道,崇养生各抒已见
竹林七贤的风格有相似之处,但是思想倾向各有千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人各有特色,别具一格。
魏晋之时,玄学十分盛行,形成一股强劲的“玄风”。它不仅曾一度支配了当时的思想领域,而且支配了当时士大夫的生活态度,形成一种虚无荒诞的社会风气。同时,养生之学大兴。但当时有两种相对立的思想存在:一是认为修道可成仙,长生不老;二是认为“生死全由天,半分不由人。”嵇康针对这种现象,指出神仙不可能,如果导养得理,则安期、彭祖之论可及的看法。
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
嵇康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著有《养生论》。与阮籍齐名。在政治思想上“托好老庄”,排斥“六经”,强调名教与自然的对立,主张决破礼法束缚。他的哲学思想基础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坚持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他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明胆论》),肯定万物都是禀受元气而产生的,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学说观点。
嵇康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 。
他逐渐替代山涛这个总发起人的作用,甚至更加超越,一跃成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他的事迹与遭遇,对于后世的时代风气与价值取向有着巨大影响。
在他的重要著作《养生论》中,他以导养得理可寿的总论点,提出了以下观点:
一、形神兼养,重在养神。他举例说明精神对人体的强大作用,指出“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而中医学也认为人以神为根本,神灭则形灭。嵇康在此抓住了养生的根本。
二、养生要重一功元益,慎一过之害,全面进行。嵇康认为万物禀天地而生,后天给予的养护不同,寿命也不尽相同,勿以益小而不为,勿以过小而为之,防微杜渐,提早预防,积极争取长寿。
三、指出若不注重养生,耽声色,溺滋味,七情太过,则易夭折。“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内外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
四、嵇康还告诫养生者要有信心,坚持不懈,否则就不易有效。还要以善养生者为榜样,积极吸取好的养生方法,清心寡欲,守一抱真,并“蒸以灵芝,润以醴泉,唏以朝阳,缓以五弦”,就可以“与羡门比寿,与王乔争年”。
嵇康自己也身体力行,与他同为“竹林七贤”的王戎曾说:“与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他自己提的理论,几乎条条做到。
阮籍同样重视玄学的理论。《达庄论》与《大人先生传》,就是他苦心孤诣的玄论之作。除了玄学理论外,他更多、更直接地表现在那种饮酒纵放、横决礼俗的人生态度方面。受阮籍等人的影响,虚无放诞的生活态度或生活情趣一时成为社会的一种风尚,甚至转化为单纯地追求感官的刺激,肉体的纵情享乐。
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
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多是揭露和讽刺司马氏朝廷的虚伪,所以,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氏朝廷所不容,
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也比较明显。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山涛起先是韬光养晦,不参与政事,一心想做个隐士,但40岁出仕后,就投靠了司马氏,先后担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职,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
而王戎年纪最小,为人鄙陋吝啬,功名心也最重。他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司马炎,字安世,晋朝开国皇帝,265-290在位,河内温县人)、晋惠帝(司马衷,字正度,司马炎次子,290-307年在位)两朝,在八王之乱中,仍能够悠哉游哉,左右逢缘,游刃有余,不失其位,立于不败立地。
嵇康等七人在百家岩相与友善,朝夕相处,形影相随,把酒言欢,肆意欢宴。常常一起携手竹林游、举办竹林宴、召开竹林会,酣畅淋漓之际,借竹林酒兴,尽撒竹林欢,聊发竹林狂,远离尘世喧嚣繁华和权力争斗,笑傲江湖,置身凡尘事外,远离凡俗纷争。
这正是:
饕餮酒宴对知己,珍馐佳肴待士贤。
人生如意再进酒,莫使金樽空对月。
十三、千古文章载千古,贤士风采传贤风
放任不羁的性格,邈视权贵的处世态度,恃才傲物的个人秉性,崇尚自然的个人爱好,嗜酒如狂的生活习性,超然脱俗的做人原则,让竹林七贤在云台山百家岩这片静土上,形成了志趣相投的文化、艺术、娱乐、交友圈子。
君子有所思行。且思且行,就以文抒意,而文如其人。
在竹林交友的这段巅峰时期,嵇康带领着他的七贤团队,凭借特立的人格大放异彩,以四射的魅力涤荡以往的消沉和颓废,以似火的热情、饱满的乐趣震惊了整体文坛,以别具一格的文学形式打破了文学创作的寂静,势如破竹地树立了崭新的魏晋贤士风尚,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
嵇康既善文,又工于诗,风格清峻。有《嵇康集》传世。他的文章“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鲁迅语)。《与山巨源绝交书》、《难自然好学论》等是他的代表作品。诗歌擅长四言诗,文风清新、冷峻、言词表达疾缓有序、开合有度,《幽愤诗》、《赠秀才入军》较有名。他所撰写的《声无哀乐论》是一部音乐评论著作,认为同一音乐可以引起不同的感情,断言音乐本身无哀乐可言,而其目的就是在于否定当时统治者推行的礼乐教化思想。他最擅长弹琴,所弹的《广陵散》为千古一绝,最为著名。另外,他还曾经写作一篇《琴赋》,对琴的奏法和表现力,作了细致而生动的描述。他的作品反映出时代思想,并且给后世思想界、文学界带来许多启发。
阮籍的论说文,都是阐述其哲学观念的,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如《通老论》、《达庄论》、《通易论》、《乐论》等。这些论说文,都是采用“答客问”的辩难式写法,主人公则是“阮子”、“阮先生”或“先生”所以读者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作者为自己塑造的玄学家形象。文章注重结构上的逻辑层次,一般都首尾照应,论证逐层深入,善于作抽象的、本质的分析,体现了魏晋时期思辩方式的进步。它们的语言风格比较朴素凝重,不尚华饰,稍有骈化的痕迹。
阮籍有文集十卷,《全晋文》录入五卷,《为子淳尤辞召见表》、《表谢久不摄职》、《表乞骸骨》、《上疏告退》、《启事》、《答诏问郄诜事》等。同时阮籍在其作品中流露出较浓厚的仙隐思想,如《大人先生传》。但是,却无轻松闲适、飘然轻举的内容,而是充满苦闷、哀伤和孤独的情怀,这是由当时的形势所迫。
阮咸原有文集一卷行世,后来散佚。另有杂著《难答论》二卷(与阮浑合著)与《易义》都已失传;阮咸存世的作品只有《律议》和《与姑书》。
向秀对战国哲学著作《庄子》有很深的研究,曾对《庄子》加以注释,开创玄学注《庄》的新思路,被誉为“妙析奇致,大畅玄风(《世说新语.文学》)”,“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晋书·向秀传》)”,成为了郭象注《庄子》的蓝本。吕安见后叹为“庄周不死矣”。向秀还著有《周易注》,传称“大义可观”,然“未若隐《庄》之绝伦”,二注现在都已失传。又有《难嵇叔夜养生论》一篇,收于《嵇中散集》中。
在《难嵇叔夜养生论》中,为启发嵇康进一步阐述其养生思想,向秀以世俗见解立意,肯定了“口思五味,目思五色”是“自然之理”、“天地之情”,主张“开之自然,不得相外也”,又认为必须“节之以礼”,“求之以事,不苟非义”,由此推及人的社会心理和欲求,如名利富贵等,从而强调合“自然”与“名教”为一。通过向秀注解所体现出来的儒道两家经典的互解,“使儒道两家的分歧,通过字句上的精心诠释而得以化解,为经世致用奠定思想基础”。
而刘伶平生嗜酒,曾作有《酒德颂》一文,宣扬老庄思想和纵酒放诞之情趣,蔑视传统“礼法”,是竹林七贤社会地位最低的一个。另外,有《北芒客舍》诗一首。
这正是:
魏晋玄学魏晋风,柏岩傲骨留百言。
千古文章载千古,贤士风采话七贤。
十四、竹林间摆酒设宴,山溪畔赋诗弹琴
“竹林七贤”生逢乱世,正当魏晋江山易主、朝代更替之际,世途艰险,所以,他们常常以隐逸放达的举止来逃避随时可能遭遇的不测之祸。他们或赋诗弹琴,或垂纶长川,在大自然的芳华与清流中,获得心理上的平静和愉悦。
嵇康在《酒会诗》就反映出了诗人和竹林诸贤游览隐逸的生活。
《酒会诗》原文如下:
乐哉苑中游,周览无穷已。百卉吐芳华,崇台邈高跱。
林木纷交错,玄池戏鲂鲤。轻丸毙翔禽,纤纶出鳣鲔。
坐中发美赞,异气同音轨。临川献清酤,微歌发皓齿。
素琴挥雅操,清声随风起。斯会岂不乐,恨无东野子。
酒中念幽人,守故弥终始。但当体七弦,寄心在知己。
这首诗前半部分描写纵情山水的乐趣。诗篇以“乐哉”二字领起,一开始就直接流露出诗人置身于大自然中的莫大欢乐。远离了世俗的喧嚣,面对美妙的自然景色,目移神驰,诗人陶醉了!
前四句描写诗人所见美景,写游览之乐:各种花卉芳香馥郁,远方高台隐约峙立,林木枝叶繁茂交掩,深池锦鲤畅游嬉戏。
五到八句描写闲来垂钓的乐趣。“轻丸”二字比喻弹丸出手的迅速有力。纤纶指钓鱼用的丝绳,鳣鲔泛指鱼类。“毙”和“出”二个动词,写出了垂钓者出手不凡,技艺高超。于是,垂钓者博得了众人的同声赞美。美赞,即赞美垂钓的技艺高超。“异气”,指众人。人所禀之气不同,故曰“异气”。“同音轨”即同声之意。
九至十四句描写抚琴饮酒的乐趣,真实地写出了竹林七贤放浪山水、流连琴酒的生活情景。在清流绿水之间,他们饮酒歌唱,弹琴作乐,清雅的琴声随风荡漾。竹林七贤都喜酒,其中阮籍、刘伶、阮咸更嗜酒如命。对音乐,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阮咸,不仅音乐理论的造诣很高,而且是技艺高超的演奏家。嵇康所弹琴曲《广陵散》,更可谓是独步天下,世间无人比拟。此诗的前半部分,以“乐”字为基本的感情色彩。
十五至十八句,诗意有明显转折。内容上由前面的记叙、写景转为抒情,感情色彩由兴高采烈转为幽远深沉。当此游览、酣饮之际,东野子却无法预此欢会,这足以令人憾恨。
东野子指阮侃。侃字德如,仕至河内太守,乃嵇康好友。阮侃有次与嵇康别离,嵇作《与阮德如二首》,说“郢人忽已逝,匠石寝不言。”用《庄子·徐无鬼》中匠石运斤的典故,把阮德如看作难遇的知己。阮作《答嵇康诗》二首,中有“东野多所患,暂往不久停”二句。于此可知,阮曾往东野。至于他暂往东野的原因,则无法考知。或许是去作官。或许因事必须在那边作短期停留。总之,那是个潜伏危机,阮侃不愿长住的地方。
“斯会”二句表现的情绪从前面的欢乐转为哀伤。酒中,指饮酒时至半中间。幽人即高士,指阮侃。诗人既与阮为神交,所以饮酒之时,思友之情便自然袭上心头。“守故”同守常,意谓坚持隐逸之志。这二句补充前二句,说明了诗人为什么“恨无东野子”的内中原因。原来,东野子是幽人高士,与诗人一样以栖隐为高。两人“谈慰臭如兰,畴昔恨不早”,而现在却是别时容易相见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契若金兰的好友天各一方。这当然使诗人遗憾异常了。
诗的最后二旬是说借舜声寄托思念知己之心。“知己”二字,点明了憾恨东野子不在和对他思念之深的全部原因。此诗后半部分,实际上是通过抒写思友之情,表现诗人隐遁避世的高远情趣。这点,也可以说是全诗的意旨所在。从感情色彩来说,以“憾恨”为基调,和前半部分形成鲜明对比,全诗因而显得层次分明。
从写景而言,此诗和建安时期的游览公宴之作相近。但由于时代不同,此篇的精神风貌已与建安游宴诗大异其趣。诗人虽描写大自然的清丽景物,表现置身于山水之中的乐趣,但更深层的却是抒写诗人的玄虚之趣。先是诗人因自然山水之美的激发,欢愉之情腾涌;尔后,却流露出一阵无可名状的哀伤,从而给整首诗蒙上一层暗淡的思辨色彩。这就是嵇康某些诗歌的一大特色。它清楚地反映出由于魏末的时代环境而引起的诗风转变。
嵇康的诗歌风格是信手掂来,高深莫测,志存高远。而阮籍的诗歌风格是主题鲜明,闲云野鹤,空旷神怡。由于嵇康崇尚道家的以自然为宗旨,志气高远,形之于诗,作品境界清虚脱俗,情趣高邈超拔。
这种风格特征,在《酒会诗》一类抒写高蹈遗世、栖隐山林之趣的诗歌中表现尤为明显。
十五、全力创作五言诗,抒情组诗开先河
雁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如果你是一只雄鹰,就不要在乎麻雀怎么看你。因为你要搏击长空,哪怕风雨交加、雷鸣电闪,决不会安身在囚笼里,安享清闲。
你搏击长空的场面,它看不见,你高傲地飞翔在乌云和大海之间的快感,它何尝有过体验?
在蝇营狗苟的行尸走肉中间,清者自清,浊者自贱。
所以,阮籍选择了回归大自然、不应诏当官,远离了肮脏龌龊的政治漩涡。
阮籍是建安以来第一个全力创作五言诗的人。
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第五个年号,从公元196年一月到公元220年三月总计二十五年。这个时期的东汉朝廷的政治大权主要由曹操所掌握。这一时期文学领袖很多都是曹家人物,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这一时期,出现了文学方面著名的“建安七子”,他们分别是:王粲字仲宣,陈琳字孔璋,徐干字伟长,刘桢字公干,应玚字德琏,孔融字文举,阮瑀字元瑜。
阮籍的《咏怀诗》注重炼字,看似语言朴素,不事雕琢,其实意境旨远,用词贴切。通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征、寄托、借古讽今、借景抒情,和形象塑造等,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比兴和形象塑造是《咏怀诗》最重要的艺术手法。《咏怀诗》的思想内容非常复杂而广泛,但突出的是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伤和对现实的无法忘怀,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种忧愁焦虑的情绪。
阮籍在《咏怀诗》中,把八十二首五言诗连在一起,编成一部庞大的组诗,并塑造了一个悲愤诗人的艺术形象。或隐晦寓意,或直抒心迹,表现了诗人深沉的人生悲哀,充满浓郁的哀伤情调和生命意识,无不给人以“陶性灵,发幽思”的人生启悟。
阮籍的诗形象地展现了魏晋之际一代知识分子痛苦、抗争、苦闷、绝望的心路历程,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
创造了《咏怀诗》抒情组诗的阮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情调出现在中国诗坛上,当时就引起了强烈反响。
他的这一创举和成就,对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了组诗的先河,这一新的境界为后世诗歌创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后人给予其“忧时悯乱,兴寄无端,而骏放之致,沉挚之词,诚足以睥睨八荒,牢笼万有”的极高评价。
阮籍之后,诗人争先仿效他的创作方法,对后世作家产生的影响极为深广。如晋左思《咏史》组诗、张载、陶潜(《饮酒》),南北朝刘宋的鲍照,北周的庾信,唐陈子昂 (《感遇》),李白(《古风》)等人诗篇都是以抒情言志,广泛涉及现实生活,具有深厚思想内容的五言长诗,无不是对阮籍《咏怀诗》的继承和发展。
在这一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竹林七贤在文章创作上大大风光了一番。
阮籍的《咏怀》诗82首,多以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隐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罪恶,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表现了诗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闷情绪。
由于无力反抗司马氏的暴政,又不肯与朝廷同污并垢,阮籍只有消极避世,同时也接受了老庄一脉的虚无主义思想。
阮籍所作的《大人先生传》,全文音节整齐,基本用韵,时见对偶文句,铺排较多,具有赋体风格。
此篇文章对当时司马氏的统治,尤其是虚伪的礼法制度,进行了激烈的斥责和辛辣的嘲讽。
十六、自比拟大人先生,不妥协司马家族
《大人先生传》是一篇赋体散文,中心思想是对老庄理论的宣扬,其中大人先生的原型是“苏门先生”孙登,据《世说新语》描写, “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柄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风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阮籍顿悟,下山回去之后就写了这篇《大人先生传》。也有人认为,大人先生的原型其实是阮籍自己,其中的“自好者非之,无识者怪之”其实是阮籍所处社会的真实写照。“先生不以世之非怪而易其务也”则反映了阮籍不肯向司马氏妥协的态度。
不论文中的大人先生到底所指何人,这个人物确实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在现实中深受压抑的自我,在幻想中自由舒展的想象。
阮籍正是想借这样一个人物将自己从黑暗的现实中解脱出来,故而以华丽的语言、铿锵有力的音调,展开一场缥缈的想象。
在阮籍生活的时代,司马氏的暴政横行天下,政治黑暗残暴,一些有骨气的文人不肯与朝廷同流合污,只有消极避世。
部分人接受了老庄一脉的虚无主义思想,要么佯狂、纵酒,要么服药、清谈,于是玄学思想在魏晋时期占据了主导地位,阮籍也是其中的一员。
开篇阮籍首先详细地描述了自己的想法和行为,然后为自己进行解释和辩护。阮籍对儒教中的“坐制礼法,束缚下民”展开了激烈的讽刺和批判,并将矛头直接指向当权者,指责司马氏“假廉而成贪。内险而一。”他以永恒之道和变化无穷的世界为参照,指出“礼法”只是短暂时问里的产物。对于从“礼法”中获得利益的君子,作者更是嗤之以鼻。他认为“礼法”只不过是封建社会贪婪的装饰,“竭天地万物之至以奉声色无穷之欲”一句更是透彻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统治的真相。
《大人先生传》中通过对自身处境的深刻思考,涉及一些相对深奥的人生问题:人虽然具有很高的自由追求,却无法在现实中得到完全的自由。这一点矛盾,也促使人们对自身本性进行反省。文中的“大人先生”反观人生,并探索了人的永恒本质,可以说是作者的精神化身。
在黑暗的现实中,知音稀少的阮籍是孤独的。他对司马氏权下的社会心怀不满,不肯向其低头,却只能将这种不吐不快的情绪蕴涵在晦涩的文里。阮籍的文字瑰丽绝世,他骄傲的头从不肯向司马氏低下,可他的悲哀和伤痛以及心中的块垒,只能“常借酒浇之”。
《大人先生传》虽然篇幅很长,但实际上并不难理解。这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作者的内心状态。如果说文中所描绘的“大人先生”正是阮籍自身的写照的话,那他算是幸福的,因为他笔下的“大人先生”最终是“从此去,天下莫知所终极”,这无疑是阮籍最好的结局。
魏晋是散文进一步骈化的时代,阮籍的文章,也喜用铺排之笔,辞采富丽,又使用很多对偶句,并以单行散句交错其间,使之奇偶相生,整齐中见变化。
而同一时期,刘伶所作的《酒德颂》则是一篇骈文。这篇文章虚构了两组对立的人物形象,一是“唯酒是务”的大人形象,一是贵介公子和缙绅处士,他们代表了两种处世态度。大人先生纵情任性,沉醉于酒中,睥睨万物,不受羁绊;而贵介公子和缙绅处士则拘泥礼教,死守礼法,不敢越雷池半步。此文以颂酒为名,表达了作者刘伶超脱世俗、蔑视礼法的鲜明态度。文章行文轻灵,笔意恣肆,刻画生动,语言幽默,不见雕琢之迹。
这篇骈文全篇以一个虚拟的“大人先生”为主体,借饮酒表明了一种随心所欲,纵意所如的生活态度,并对封建礼法和士大夫们作了辛辣的讽刺。语言形象生动,清逸超拔,音韵铿锵,主客对峙,铺叙有致,文气浩荡,笔酣墨饱,有飘然出尘,凌云傲世之感。作者把那些“贵介公子”,“缙绅处士”们的丑态和“大人先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的悠然自在相对比,达到了鲜明的讽刺效果。作者极力渲染了酒醉后的怡然陶醉之感,视缙绅公子们如虫豕一般,于不动声色之中作了尽情的嘲讽。
�����دJO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