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蓝羽轩 图 / 来自网络
1 假期微博炸弹
国庆假期尚在挣扎着享受最后12小时,冷不防微博丢了个炸弹:
讲真, 鹿先生在国庆长假最后一天正午来这么一手,还挺Man的。
就这十几分钟,全网都知道鹿晗和关晓彤恋爱了,纷纷跑去强势围观,三千万少女集体失恋。导致新浪搜索服务器宕机,正结婚的工程师小丁只得从婚礼酒席上离开,修复服务器后继续进行婚礼……
“国民女儿”和“当红流量小生”的结合,无疑引起娱乐圈地震。
2 粉丝伤心脱饭:“偶像失格”
鹿晗爆出恋爱,很多粉丝纷纷脱饭,另有一些粉丝自杀,哭惨,更有大批粉丝跑过去骂关晓彤:你根本配不上鹿晗!
image.png鹿晗最大的个站朝鹿关站,站长说:追星是一场全世界最最最盛大的暗恋,也同样伴随着一场必然要经历的,全世界最最最盛大的失恋。
更有说鹿晗的做法是“偶像失格”的言论,做事情完全不体会粉丝的心情,把粉丝推到了被路人嘲笑的境地,亲自践踏粉丝的尊严且没有丝毫歉意,导致很多真正为他付出金钱和时间的大站老粉一一脱粉。
这些言论,言之凿凿,感觉好像偶像公开恋爱,对她们真的犯下很大的罪恶,鹿晗应该愧疚才对。
有的粉丝则脑补了一场玻璃心大戏:
有粉丝在努力为鹿晗圆场力挺:
image.png于是,一众网友纷纷掀起鄙视链,鄙视粉丝圈,称这样的人为“脑残粉”借机群嘲。
3 互联网时代的流量偶像
过去我们所理解的偶像,诸如歌手和演员,往往是靠作品和实力再加上宣传,被大众渐渐熟悉,再路人转粉,并且这个粉很可能不会为其投入太多的时间、金钱和情感,只是作为大众业余时间丰富精神生活的备选项之一。
可是在互联网时代,鹿晗一类的偶像出现,却大大缩短了整个圈粉的发酵的过程。先通过有吸引力的外表和性格直接在社交网络里聚集粉丝,激发粉丝扮演起偶像经营推广者的角色,倒逼媒体与大众关注。
这类偶像和歌手、演员有很大的不同,经纪公司通过挖掘,将偶像包装成粉丝会喜欢的形象,就像贴标签一样,赋予偶像一些鲜明的“记忆点”,再加上刻意的宣传推广,“偶像人设”就立起来了。
对粉丝来说,偶像是一个接近他们内心“理想自我”的形象,就好像说:我们把你捧上去,支持你实现梦想成为偶像。这种既定的“契约”,让粉丝为偶像投入了大量的时间、金钱、情感等精力,将偶像堆成流量担当,成为娱乐圈的大热IP。
他们的作品可圈可点,在实力圈里可能做不了多大分量,但是胜在圈粉引流能力强。偶像的作品多数是由粉丝来买单的,成绩相当可观。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广告商和片商看中偶像自带流量的特质,吸引来一大波粉丝经济,成为市场保证。
4 日渐崛起的粉丝群体
粉丝的显著特点是对偶像具有高度认同,表现出极大的追逐热情。
当下互联网开放言论环境,加上媒体高度发达带来的强烈竞争,导致原本只是娱乐新闻报道中配角的粉丝,如今成为一个社会现象,受到舆论的承认和激励。
原本粉丝是社会消费群体中的一部分,当这样的粉丝达到一个相当的数量级别,他就成为一个社会群体行为和群体意识的代表,不能简单地用个体的“脑残”来解决。
今日的粉丝不再是过往的拥趸,他们正作为一个社群日渐崛起,主动参与着中国娱乐文化,并作为一个信号,引导着娱乐风向。追星行为也变得更具互联网时代的特征,逐步形成粉丝文化。
小牧是一枚饭圈老粉丝,当年她追星除了买唱片、组织接机、为偶像应援、参加演唱会、组织刷投票,甚至还成立了专门搜集发布偶像最新的动态的新闻组,可谓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相对那些十几岁的小女生,参加工作的她算是低调的“理智粉”,在饭圈很有威信,成了粉丝吧的“管理者”。
原本饭偶像是一件挺开心的事,粉丝群体主要集中在00后、90后,年纪偏小的粉丝冲动之下容易做出出格的事,更会被媒体当典型,代表整个粉丝群体拿出来吊打。基于此,小牧新增“教化粉丝”的义务。
在粉圈流行一句话:“粉丝行为,偶像买单。”,吧内发帖有整齐划一的格式,设有工作组轮流监控删除吧内不当言论,置顶有各类活动明文规则,到处提醒粉丝们谨言慎行,不要给偶像招黑。出去应援也有人统一指挥管理,整齐划一。
尽管圈外人难以理解粉丝的种种激烈情绪,透过圈内的他们有规律的运作,似乎生存在一个单独的世界里。偶像和粉丝之间,仿佛真如他们所讲,存在某种约定俗成的“契约”,粉丝为这个“契约”投入大量精力成就了偶像。当偶像恋爱,粉丝会有一种被“背叛”之感也不难理解了。
在粉丝的认知里,他们为自己喜爱的偶像“消费”了,等同于“购买”了偶像服务,将喜爱转化为消费行为;而偶像则负责持续的提供他们期待的服务,在这个意义上,偶像是一个“服务产品”。
尽管明知道自己同偶像并没有直接的关联,当偶像正常恋爱,就好像你明明“愉快谈好价钱持续包养的小鲜肉转身爱上别的女孩”,这种让粉丝感受瞬间愤怒,当初苦守偶像的自我感动像是一场虐心的笑话。
粉丝圈被说脑残也不无道理,对处于鄙视链的底层被群嘲,则是他们内心无法接受的情愫。
5 粉丝:特殊的群体心理
1) 自我认同的延伸
追求偶像的实质,是实现自我认同的过程。
在我们个体成长过程中,想要追求自我实现,可是原本的自我经由社会锤炼逐渐遭到破坏,内心或许面临着自我冲突。
这时候偶像的出现,作为一个信赖和崇拜的对象,我们把偶像作为自己的人生镜像来对待,通过完善偶像来完善自己,来实现对自我的反复确认。此时现实中自我不能被满足的愿望,通过偶像这种理想自我表现出来,也是实现自我认同的一种方式。
粉丝行为背后有这样一个隐性逻辑:通过维护偶像的形象来维护自我形象,通过实现偶像的理想来促成理想化的自己。当偶像做到了自己无法做到的事,对粉丝来说,偶像延伸了我们的自我概念,让现实的自我向理想自我更加靠近。这种自我的延伸,有时会造成连锁认知和行为的改变。
恋爱对象关晓彤被骂惨;“你根本配不上鹿晗”,反观支持迪丽热巴和鹿晗的粉不在少数,这也反映了热巴的形象更符合女性粉丝心中的自我印象,能够产生强烈认同。而对于关晓彤,很多粉丝则表示:“选她还不如选我呢”,明确地表达无法认同的立场。
这就好像,将鹿晗等同于自己延伸的自我,倾注感情,替代他做出选择,那么他选择的对象也要获得“我”的认同,这就像是在使用自己的“私有物”一样。
2) 情感依赖的对象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认为:粉丝喜爱偶像,是将其视为成长中的过渡性客体,偶像“充当了粉丝的自我和外部客体世界之间沟通的桥梁”。所以,粉丝对偶像的感情,比“爱慕”更加深刻、强烈,像是一种基于心理意义上的亲密关系,近于伴侣之间的依恋。
这种依恋虽然是单方面的,但偶像不会拒绝粉丝的依恋,又时不时地给粉丝一点回应,这些让粉丝死心塌地地认为:自己与偶像之间存在牢不可破的情感联结。
在佛洛依德精神分析观点看来,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性冲动的转移,要将性本能冲动合理转化为社会可理解的方式进行宣泄,而偶像正担当了这样的情绪出口。偶像恰好为青少年的浪漫型依恋,在精神上提供安全完美的意淫对象,弥补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长期匮乏的情感依赖。
3) 群体传染的强化
根据勒庞在群体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中的观点,一个人在群体中的智力只相当于他独处状态下的70%,其感情和行为具有相互传染性。
在青少年群体中,朋辈影响是他们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青少年害怕被群体孤立和隔绝,所以其喜好受身边的人影响。
粉丝一开始对偶像只是有一点兴趣,诸如“他长得好帅”,慢慢地通过跟踪偶像动态、参与偶像有关的活动、熬夜投票等行为,不断的强化了内心中自己对偶像的喜爱,“我这么关注他一定很喜欢他啊”,将这种心理活动慢慢发展成深度迷恋。
人们正是通过这样观察自己的行为,从而得到对自己内在态度的,这是自我知觉理论的推断。
当有人质疑偶像,同我对偶像的认知相矛盾,产生认知失调,造成不舒服的紧张状态,此时就必须修改其中的信息来缓解这种失调。于是我需要为代表自我延伸的偶像辩护,选择忽略它或者反对它,只有这样我才能保持自我概念的完整,维护我的尊严。人们天生有内在动力去保护自尊、自我概念的统一,受到威胁便会形成这样的防御反应保护自我。
在社交属性上,成为粉丝也意味着融入一个庞大的集体,使置身于其中的人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强化了群体内部的共同属性,原本内心的“小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被群体支持的更强大、更有影响力的“我”。
粉丝对偶像的追随正是通过自发的粉丝团体内部,及不同粉丝团之间互动,对自己的粉丝团产生认同感、归属感,情绪和行为互相传染,将粉丝身份内化为自我认知的一部分,通过更加积极地热爱自己的偶像,提升自尊,也强化了对偶像的态度。
随着付出的时间、钱、精力成本增加,对偶像的喜爱程度越加深,加上媒体的宣传推广,粉丝间的行为态度互相加强,这种“刺激-反应”链条不断强化,形成正反馈机制。
这些结论,足以解释粉丝群体间的现象。
6 后来:过渡客体的使命完成
做的粉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终其一生只能抬头仰望偶像,都没有摆脱做粉丝的命运。
后来呢,后来小牧发现自己的偶像这几年渐渐成长起来,不再是当年那个只会唱歌的懵懂少年,无论专业技能,还是跟身边的工作人员学习,成为舞台导演和监督,再加上拓展商业版图捞金充足,包括访谈谈话的内容深度,都催生小牧对自身的关注,不断成长和成熟,渐渐地没有当初那么狂热,转而开始转向自我实现。
直到有一天,偶像结婚生子,小牧真心祝福,因为她自己也在现实生活里,像偶像一样努力为自己的人生打拼着。
就这样,年轻的时候自我没有觉醒,对自己没有信心,将自我实现的愿望投射到偶像身上。随着成长,心智开始成熟,自我能力逐步提升,努力去践行自我实现,成为自己的偶像。
那时候,或许可以坦然的对偶像说,谢谢年轻的时候,粉过你。
或许就像一个资深粉说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这场失恋到来前,努力成长为一个真正理智也勇敢的大人。
image.pngBy:蓝羽轩,2017.10.12
【本文由搜狐“蓝羽轩情感心理账号”发布,2017年10月17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