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一共1817字 预计阅读4分钟
心理舒适区: 如何识别改变的障碍?
心理舒适区本质:熟悉的应对方式。
到底什么是心理舒适区?
首先,心理舒适区并不一定意味着舒适。
举个例子。我们都认同外面的环境要比监狱里舒适。
可是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老布就不这么觉得。
他在监狱里被关押了50年,这几乎是人的一生了。当他获知自己即将刑满释放时,不但没有满心欢喜,反而差点精神崩溃。因为他已经熟悉了这座监狱,离不开了。
为了让自己继续在监狱里呆着,老布不惜举刀杀人。再一次出狱的时候,他甚至选择了自杀。
监狱这个环境,虽然不舒服,但这是他的心理舒适区。
韩哲感悟:这个方面说就是熟悉的地方,也是一种舒适区,哪怕熟悉的地方不够美好。
其次,心理舒适区意味着熟悉的环境吗?
其实也不是。
我有个朋友,有一段时间觉得自己生活过得不好,希望能有所改变,所以想换个环境,先去国外读个书。他想听听我的意见。
生活遇到瓶颈,换个环境重新开始,是很多人都会有的想法,也许你也有过。
韩哲感悟:举个例子吧 比如你新到一个城市 你第1天熟悉了一个上班的路
但是可能不是最省时间的
但是你之前就是一个不爱折腾的人
就是不爱花时间去另外找一个路
那可能你到任何一个地方上班
你都是比较倾向于走你知道的第1条路。
我就跟他说:“出国长长见识是挺好的。可是,改变熟悉的环境,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改变了。”
我见到过一些人,换了个地方,换了份工作,马上就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我也见过很多人,去过很多国家,做过很多工作,却一直没什么变化。
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自己长长的过去,这些过去不在环境里,而在我们的头脑里,在我们的所思所想中,在我们和环境的互动中。如果这些不改变,光改变环境,是没有用的。
韩哲感悟:旅游大部分时候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情,但是改变不了我们的习惯。
所以就好像要进入华与华一样,不是进去了之后就能怎么怎么样,没进去之前就应该按照华与华公司的工作方法来。
所以,真正的心理舒适区,说的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方式。走出心理舒适区,说的不是我们走出熟悉的环境,而是改变我们的应对方式。
韩哲感悟:但是我觉得环境改变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新环境改变了
你第一要做的就是要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而不是再去主要交之前和你一样的朋友
环境只是一个表象
改变应对方式才是内在。
毕竟人是群居动物
你的好朋友做的事情想跟你想做的一样
那里受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心理学上有一个常用的量表,叫应对方式量表,归纳了六种常用的应对方式:
解决问题;
自责;
求助;
幻想;
退避;
合理化。
韩哲感悟:人类真的非常善于给自己的行为合理化。
对我们来说,应对方式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行为上的应对,也就是对具体事情的应对。
比如:遇到危险时,选择战斗还是逃跑;在工作上遇到困难的任务,选择解决问题,还是拖延。
第二层,对内心的情绪应对。
举个例子:妈妈带小孩去动物园看狮子,孩子看见狮子都是会害怕的。
A小孩哭着说:“我要回家。”
B小孩一言不发,但是腿在瑟瑟发抖。
C小孩呢,看了一会,问妈妈:“我能不能冲它吐唾沫?”
心理舒适区到底有什么好处,让我们想要不停用它,明明想要改变,却总也改不了呢?
简单来说,它带来的最大的好处就是控制感。
韩哲感悟:只想看见过一个文章是这么说的
美国街上一些红绿灯有按钮
路过的行人可以按一下
其实对灯没什么影响
但是给了人们控制感
人们等红灯时就不那么烦躁了
“控制感”是每个人的基本需要,也是人安全感的来源。我们大部分的应对方式,最初是用来应对焦虑的。
我们越是感到自己受了威胁,感到焦虑,就越需要控制感,会越抓着已有的应对方式不放。
而走出心理舒适区则意味着,你放下了原来所使用的应对焦虑的武器,重新去面对焦虑,寻找新的适应办法,这是情感这头大象很难忍受的。
所以,对焦虑感的回避和对控制感的需要,经常会让大象重新回到它所熟悉的应对方式上来,这就是为什么改变这么难。
这是心理舒适区最特别的地方,我们会用自己的应对方式去建构生活,而不是根据生活选择一种合适的应对方式。
但新的应对方式,能够让我们去享受更多的幸福和快乐,并从中积累新的经验。这就是改变的意义。
韩哲感悟:你想要改变,当然是你觉得改变以后会更好,自己更快乐,更开心。
所以那就长痛不如短痛快
早点下决心改变把
想我要改变的就是
第一先戒掉玩抖音
可以自己拍 但是不能看太多无聊的东西
第二就是让生活可以更规律一些
少做一点事情
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得足够好
第三应该多多学习和看书
少去和无聊的喝酒聚会
愿我们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加油
共勉
本文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