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中有一句台词,“你永远不要被别人激怒”,当人被情绪控制时,他的智商最低,通常会做出一些愚蠢的决策,事后又会追悔莫及。那么如何不被情绪左右,做到理智决策呢?
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同样一句话,同样一种意思,对于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有的人能泰然处之,有的人则暴跳如雷。这其中的区别就是人的认知模式不同。
行为心理学家艾利斯称之为ABC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代表信念(Beliefs)是指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C代表结果即症状(Consequences),艾利斯认为并非诱发事件A直接引起症状C,A与C之间还有中介因素在起作用,这个中介因素是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即是信念B,艾利斯认为人极少能够纯粹客观地知觉经验A,总是带着或根据大量的已有信念、期待、价值观、意愿、欲求、动机、偏好等来经验A。因此,对A的经验总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同样的A在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C,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信念有差别即B不同。换言之,事件本身的刺激情境并非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个人对刺激情境的认知解释和评价才是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
比如有一个学生经常迟到,这是表示事件A发生,处理的班主任认为这个学生是故意迟到,这是对A的认识B,因此这位老师暴跳如雷,这是结果C。然后教师严厉的批评这个学生,甚至于将这个学生以前所违反的事件一并进行处罚,很有可能这个学生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导致师生之间的冲突。事实的发生不能改变,因此要改变结果,只有改变对事件的认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确认事实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也就是说当学生出现违纪的情况,作为教师应首先确认并了解原因,而不是先入为主的进行道德判断。然后从原因出发,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建议,帮助学生改变行为,避免错误的发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