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老黑山,看到火山口,刚才所有的劳累都烟消云散了。
虽然眼前只是一个大坑,可在300年前它一点都不平凡。据《黑龙江外记》记载,“墨尔根(今嫩江)东南,一日地中忽出火,石块飞腾,声震四野越数日火熄,其地遂成池沼,此康熙五十八年(1719)事。”《宁古塔记略》中又载,离城(德都)五十里有水荡,周围三十里。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六、七月间,忽烟火冲天,其声如雷,昼夜不绝,声闻五、六十里,其飞出者皆黑石、硫磺之类,经年不断,竟成一山,直至城郭
不错,这是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的老黑山。这一次旅行本已十分劳累,我们已经选好了返程的路线。可是早晨从一对南来北走贩运时兴物品的夫妇口里知道这里有火山,就临时改变路线驱车一百多公里赶来了。想想火山爆发之时不知谁在现场,都经历了怎样的挣扎。当硝烟散尽,当细雨洒下,当鸟儿衔来了种子,各种各样的人来踏访她――这座世界上最年轻的火山。



绕火山口一周,都是火山石修成的黑色石阶。远远看去,对面游客的长龙就在山顶。上山已经耗去了我大部分体力,几次要返回去又咬牙挺了下来。眼前还是要走,走就是了。随着游人的脚步,向前,一路向前。
一对老夫妇走在我们旁边。男人胆子很大,攀着黑色铁栏杆站在火山口边拍照,我真是替他捏了一把汗,如果一个不留神,怕是会摔得骨断筋折吧。
男人一路很兴奋,他说,"我就是不信,就是往前走","有人说太远了,登不上去了,我不信,就是登,"“只要别人能上去的地方我就能上去”我也曾经这样鼓励自己,可是这次登山我体会到了啥叫力不从心,当双腿骨骼如碎裂般酥麻的时候,三五步一歇啊。好在这座山海拔500多米,如果5000米呢?
终于下山了。我的劲头来了,谁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我分明是健步如飞了。一会就走到老公前头去了。
还有很多人循台阶在往上爬,看到他们滞重的步伐,我有些释然,看来不是只有我体弱啊。
在一个拐弯遇到两位老人。左边的戴红色遮阳帽,白衣白裤,身躯硬朗。右边的个子稍高,背有点驼。他们显然也被这不断拔高的石阶路累惨了。都依着岩石坐下休息。红色遮阳帽老人瞅瞅脚下的黑石头又打量一下蜿蜒而上的台阶说,“我是爬不上去了”。我不假思索的鼓励他说,“上,一定要上去,上面可好了。”我觉得这位老人也就六十出头吧,累是必然的,但咬咬牙就会像我一样不虚此行。
边下山边听他俩聊天。
“多大岁数了”
“七十二了”
“七十二”,我暗自琢磨着,一定是那个高个子老人的年纪。我一向爱猜度人的年龄,觉得差不多。七十二岁来登山,佩服!
“正是好时候啊”
我和丈夫都不约而同的停下了脚步,都回头看去。隐约听红色遮阳帽老人说,“我八十四了”
怎么也没想到,这位利落整洁的老人已是耄耋之年。我刚才故作轻松的竟然在和一位八十高龄的老人说话啊。
“八十岁”,当我们在生活之路上摸爬滚打,体味着人生的艰辛的时候,总会怅惘的说,我能活到八十岁吗。
七十二岁,年纪已经不轻了,有道是人活七十古来稀。可年龄的老少更在于从谁的角度看,在一位八十四岁高龄的老伯眼里,那正是好时候。
当年过三十的时候,就想起那句不知出自哪朝哪代的名言――"人过三十天过午",斗志就消弥了许多。我四十岁的时候,已经羞于和人说年龄,如今更是觉得体态臃肿步履维艰了。年龄一直在走下坡路,却从没想过眼前正是好时候。
想想假设如今让我年轻十岁,我会积极的去做很多事。我会倍加珍惜时光。如果七十二时我怎样看待眼前的自己,如果八十四岁呢,(假若我能活到)
快到山脚下的时候又遇到一群人,中间簇拥的也是一位八十四岁老人,而她的妹妹,七十二岁老太太步履轻盈神清气爽的走在最前面。
眼前正是好时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