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冒充者综合症,自我能力否定倾向,是指个体按照客观标准评价为已经获

冒充者综合症,自我能力否定倾向,是指个体按照客观标准评价为已经获

作者: askgo_cc | 来源:发表于2019-12-14 10:10 被阅读0次

    冒充者综合症(Impostor syndrome),又称自我能力否定倾向,是指个体按照客观标准评价为已经获得了成功或取得成就,但是其本人却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他们没有能力取得成功,感觉是在欺骗他人,并且害怕被他人发现此欺骗行为的一种现象。


    冒充者综合症(Impostor syndrome,IP),又称自我能力否定倾向,最早在1978年由保琳(Pauline R. Clance)和苏珊娜(Suzanne A. Imes)提出,是指个体按照客观标准评价为已经获得了成功或取得成就,但是其本人却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他们没有能力取得成功,感觉是在欺骗他人,并且害怕被他人发现此欺骗行为的一种现象。自我能力否定倾向者认为他们并不是他人所想的那样有能力的人,当他们取得成功以后,会把成功归结于其他因素(如幸运或良好的社会关系),而不是他们的自身能力。

    保琳(Pauline R. Clance)提出,对于自我能力否定倾向者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无法打破自我能力否定倾向的循环作用。当自我能力否定倾向者遇到一项新的任务时(如考试),他们将受到担心、自我怀疑和焦虑的困扰。为了消除焦虑,他们对待任务不是表现出拖延行为就是过度准备行为。而当任务真正到来的时候,他们又通常都能取得成功,并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赏。这样的结果会给他们带来短暂的喜悦和放松。然而,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很快就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一轮的焦虑,拖延行为或过度准备行为,接着又是获得短暂的放松,自我怀疑。因此,对于自我能力否定倾向者来说,新的成功反而加强了他们正在欺骗他人的感觉,而不是帮助他们建立更多的自信。


    冒充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距离该现象被人发现距今已接近四十年,不少领域的成功人士都受到了它的影响。

    最普遍的症状是消极思想;受到影响的人会一遍又一遍地检查工作;在工作场所不想引起注意;并形成加班到深夜或者不给工作量设定适当范围等补偿行为。正在这种心理现象中挣扎的人常常会自我怀疑并担心被人当做骗子。他们失败后会过度指责自己而不是导致失败的其它因素。

    曼哈顿心理学家Joseph Cilona表示:“这些在冒充者综合征中挣扎的人,也更倾向于将他们的成功归功于运气而不是他们的优点及辛勤工作,他们也普遍不将他们的成功当做一回事。”

    刚开始,冒充者综合征仅与女性有关。纽约市私人心理治疗师Katherine Schafler表示:“我们依旧生活在一种有不同程度歧视女性的文化氛围中,这些歧视也会在工作场所显示出来。当女性将这些歧视藏在心里之后,它会压制她们在职场上的自尊并扩大冒充综合征带来的鸿沟。”

    但厌女症并不是唯一一个起作用的文化因素,女性也不是唯一一类受影响的人;许多男性也会受到影响。Cilona说弥漫在美国文化中的那些对成功、金钱和名声的迷恋也有可能会加剧冒充综合征。他指出:“当这类价值观被人推崇之后,有没有这些东西的重要性也被强化了。”

    1、具有冒充者综合征这种倾向的人往往是一些很成功的人,但他们对自己的成功心存怀疑,认为他们不是靠能力取得成功,感觉是在欺骗他人,就像是一个冒名顶替者,并且害怕被他人发现自己的欺骗行为。

    2、许多功成名就的人在内心深处并不相信自己的成功,似乎一切只不过是偶然,自己获得晋升、谈妥客户、得到荣誉等都是碰上好运气、好机遇而已,总觉得自己配不上所处的地位,害怕总有一天从高处跌落,被打回原形。这也是冒充者综合征的表现。

    另外,近些年有越来越多的男性开始反复怀疑自己。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艾米·库迪(Amy Cuddy)在研究中收到数千封拥有“冒充综合症”的人来信,其中男性数量约占一半。


    冒充者综合征的成因

    这种心理的形成因素主要分两类:一种是在成长过程中被寄予厚望,在过度的夸赞中孩子会时刻担心自己不够完美;另一种是因为在被忽视的环境中成长,儿时总是得不到肯定,甚至在取得成绩的时候被告知那只是侥幸。这两种极端环境都会在一个人的内心埋下“自我否定”的种子,并通过生命中经历的“阶段性仪式”触发自我怀疑。


    冒充者综合征的病例

    美国黑人作家Maya Angelou曾说:“我写了11本书,但每次我都会想,啊,人们就要发现我名不副实了。我骗了每个人,他们就要知道真相了。”

    临床心理学家保琳和苏珊娜5年来陆续接触了150名女性来访者。在别人眼中,她们都是很优秀的女性——受人尊敬的教授,博士学位获得者,成绩优异的大学生。不过她们自己并不认可这些所谓的“成功”:有人认为是招生委员会犯了错误,自己才被录取;期末得高分,她们觉得不过是运气好或者某个教授偏心罢了;很多人认为自己被高估了,并不能胜任现在的工作。

    这些女性清晰展示了外界认可和自我贬低的矛盾,她们似乎缺乏一种将外界成功“内化”成自身一部分的能力。她们固执坚守着内心“卑微”的自己,将成功拒之门外,变成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与此同时,她们还经受着另一种折磨——“万一被别人发现我名不副实,是个骗子”的恐惧。卑微与恐惧不断交织下,她们有些独特的行为模式。比如为了不让别人发现自己的“无能”,比一般人更努力工作,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更多迎合老师和上司的决定,甚至是利用自己的个人魅力来获得上司的认可。

    可是,这些用来掩盖自身“无能”的努力反而却加剧了“冒充者综合征”。人们喜欢为成败找原因,心理学上称之为“归因”。归因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内归因,即认为自己的一些特质(比如智商或者性格)是一件事成败的原因;另一种是外归因,即认为外界环境(比如文化或者家庭)是一件事成败的原因。从归因角度看,失败时过分责怪自己,认为自己应该承担主要责任——比如自己不够聪明,以及成功时过于看重环境,比如运气好——这种人更不快乐,更容易出现抑郁和焦虑等情绪问题。而具有“冒充者综合征”的女性在对成功归因时,就是典型的外归因——这些成功与我自身能力无关,我不过是花费了更多时间,迎合了他人而已。

    艾玛·沃特森(Emma Watson)曾对媒体表示,她在出演《哈利·波特》后觉得自己并不像大众认知的那样优秀,Facebook的COO雪莉·桑德伯格在她的《向前一步》(LEANIN)中提到自己得过“冒充者综合症”,她应对的方法是,“当感觉不到自信时,就假装自信。”

    另外,近些年有越来越多的男性开始反复怀疑自己。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艾米·库迪(Amy Cuddy)在研究中收到数千封拥有“冒充综合症”的人来信,其中男性数量约占一半。


    冒充者综合征的的治疗方法

    建议是,增加沟通,去了解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并相信他们对自己的判断。向胡慎之寻求咨询帮助的那位女性高管后来将自己的压力向丈夫倾诉,获得了家人的认可和支持。除此之外,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德威克(Carol Dweck)还给出建议:享受自己取得的成就和赞誉、不必高估他人的能力。


    askgo.cc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冒充者综合症,自我能力否定倾向,是指个体按照客观标准评价为已经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drg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