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了乐山路。
记得,大约3年前,大学辅导员程征老师陪同学校学生处长及另两位老师来南京出差,我们就在乐山路附近聚了一次。那也是第一次乘10号线,从6号口出来。席间,再次感受到来自母校老师们的淳朴与关爱。程老师还给了我一个拥抱。那是很意外的一种鼓励。今年程老师参加了北京冬奥会的志愿者队伍。
从乐山路回来的路上,再次看到“乐山”也想起来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原文: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为何“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呢?
雪漠老师在《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一辑》中的第八章“圣人如水,滋润万物”的第一小节也提到了这句话“仁者乐山,知者乐水”。
孔夫子有句名言:“仁者乐山,知者乐水。”老子在《道德经》中也用了山和水来做比喻:第一是谷,大山之间能容万物的虚空,就是谷,比喻圣人的包容,心中不着一物;第二是水,水性接近道。
《道德经》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130页,讲到:
这一章看起来讲的是水,实际上是通过水性讲道。
第133页:
老子继续讲水的特性。
......水就是这样,你把它放到哪里,它都觉得最适合自己。做什么事,它都全然接受,毫不争辩。
佛教中有“全然接受”的说法,就是目前你遇到的,都是最好的:你遇到的人是最好的,全然接受;甚至你得的病,也是最好的,也全然接受,不要有任何的怨言,你改得就会得,得了也没有什么。在《大漠祭》中,老顺就专门讲过:“老天能给,老子就能受。”他的身上就有这种的东西。
古希腊有个神话:有个英雄叫西西弗斯,因为触怒了宙斯,他遭到了惩罚,每天都必须推着一块巨大的石头上山,到山顶时,英雄力尽,石头会滚下山去,于是英雄再下山,再一次推石上山,就这样周而复始......这对人的精神是巨大的摧残,但西西弗斯全然接受。这接受,就是一种尊严。
佛教的传播也是这样,每到一个时候,都会遭遇一些毁灭性的灾难,暴力有时会毁了文化,但传播仍在继续。比如,把佛教放到东南亚,它就是南传佛教;把佛教放到藏地,它就是藏传佛教;把佛教放到汉地,它就是汉传佛教;它遇上慧能,就是禅宗;遇上庐山的慧远,就变成净土宗;还有律宗、华严宗、法相宗......佛教也像水一样,任何地方它都能待,任何众生它都能度,众生喜欢什么宗,它就是什么宗,完全与时俱进,恒顺众生。
密乘中一些佛像的头发是分开的,上半部分扎成发髻,象征佛教的根本智慧不动摇;下半部分散开,代表恒顺众生,随缘顺世。修道也是这样。有个根本的内涵不变,其它的可以随顺世界。
所以,如果老师埋怨环境,你就不是真修道者。真修道者接受一切,随缘应世。虽然因为因缘,他可能会选择地方,但他不会被任何地方影响他的快乐。这就是“居善地”。他所在的地方,永远都是最适合他的地方。
“与善仁”,和人打交道时,圣人总抱着一颗仁义之心,就像你只要把水贡献给别人,别人就能得到衣橱:给口渴的人,他就能解渴;给洗衣服的人,他就能洗衣服;给花农,他就能浇花;给种树者,他就能给小树浇水;给老天爷,老天爷就下一场及时雨,让地球上的万物受益。水就是这样,它有无穷的妙用。圣人能像水一样善巧任运,冬天结成冰,春天融为水,夏天蒸发了变成水蒸气,雨季以来,水蒸气又变成了雨。
“言善信”,说话要有诚信。
“政善治”,一般指面对世界的态度,它说的仍然是圣人。有人理解为善于统治、善于管理,但是对圣人来说,也指善于处理日常事务。因为,圣人是无求、无欲、无为的,他心里没有私利性的东西,所以也无争。在这种情况下,反而会有很多很多的人帮助他。所以,圣人无为而无不为。表面看来,他什么都不做,或者说不执著,既做,又不执著,实际上他能做很多事情,因为圣人有大智慧。老子和智慧都是这样,所以他们才能影响世界。
“事善能”,做事容易成功。面对任何事,他都明白要变通,但他不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而是他知道这个事情该怎么做。他就像水一样,进了圆杯子,就是圆的;进了方杯子,就是方的;进了塑料袋,就是塑料袋的形状;被锅盛着架在火上,又会变成开水;温度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蒸发;蒸发到天上,就变成云彩;如果放到城市的喷泉里,它又会变成喷泉。它是千变万化的,你需要什么,它就变成什么;你用什么形状的容器装它,它就会变成什么形状,什么容器都能容纳它。
圣人也像谁,无论处在啥环境中,他都是最好的。为什么?因为他不管环境,只做最好的自己。当他做最好的自己时,就没有任何的矛盾,没有任何的争斗,也没有任何的冲突了。因为,世界总会接纳只想奉献的人,哪怕世界这时候不理解他,把他钉在十字架上,但到了最后,世界仍然会接受他。耶稣就是这样,他没有任何利己的目的,只想奉献。老子也是这样,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大,没有道家文化,中国的本土文化就没有超越的部分。
“动善时”,“动”就是行动,知道什么时候该怎么办。
“夫唯不争,故无尤”,“争”是一种对立,有争就必然有二元对立。正因为圣人不去和别人争名夺利,所以他跟别人不是对立的,别人也不会埋怨他。“尤”,就是埋怨,或者是罪过、过失的意思。
还有一种涵义,就是你不跟别人争,别人也不会跟你争。江湖上的很多纷争,多是名利之争和江湖仇杀。所以,缺乏仁爱之心的人,老是跟别人闹矛盾,老是想用暴力解决问题,自己也不会快乐。除非他后来改变了心性,像我在讲大手印时说的“大善铸心,命由心造”,在大善的熏修下,一天一天逐渐化解心中的暴戾,让心趋于平淡祥和,命运才会改变。所以,很多争强好胜的人之所以命运不好,不是因为能力不够,而是因为心不好。
叁 水之七德
......
第一,“趋高避下”,水不愿意待在高处,永远往低处流。真正的修道者也是这样,他绝不会上蹿下跳,也不会浮躁、浮夸、飞扬跋扈。如果你见到哪个人上蹿下跳、夸夸其谈、自吹自擂,他就肯定不是真正的修道者,更不会是圣人。真正的圣人,永远把自己放得很低,非常低调,哪怕他位于高危,也仍然是低调的。这也叫“处下不争”。修道者不在乎示弱,他不需要赢别人。他不跟别人较劲,他只想战胜自己。
第二,“空虚静默”。空虚就是心中没有那么多鸡零狗碎的东西,静默则更多的是行为,而不仅仅是语言。意思是,他不会老是夸夸其谈。就像前面所说的,圣人的心就像深深的潭水,总是深不可测,他不会老是像长舌妇女一样,把自己的鸡零狗碎到处讲。这是圣人的一个特质。圣人不谈是非,胸有城府,但他的城府不是精明算计,而是一种智慧和气度。人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就是说他胸有城府,能容难容之事。
第三,“利泽万物,施而不求报”,圣人老是奉献,他是不求回报的。......
第四,“圆必旋,方必折”,你把水放进圆杯子里,它就变圆了;你把水放进方杯子里,它又会变成方的。水遇到障碍时,它马上就会折回头。它知道随顺因缘,不会像两个牛抵角那样斗来斗去的。圣人也是这样。圣人有智慧,他知道一切都在变化,就不执著了。他不会跟谁斗得你死我活。他非常柔和,反而能以柔克刚。
大家都知道水滴石穿。水是天下最柔的事物,石头比水要赢得多。但日久天长,那么柔的水,能在石头上凿一个洞。
我一直在研究朱德,也经常谈起朱德。为什么朱德会成为红军之父?为何他能当总司令?原因在于,他有大地的厚,也有水的柔和,他一直是柔和不争、谦不居功的。......
"塞必止“,如果你想做个水库,水就停下来,蓄在水库里;如果你打开水库的闸门,它仍会下流。圣人也是这样,他们永远随顺世界,随缘应世。
佛教的传播也是这样,像水一样。它是世界上最和平的宗教。在世界三大宗教之中,它是为一没有发动过圣战的。圣战就是打仗,为了传播自己认可的真理,不惜把认可另一种真理的人杀掉。佛教没有这种戾气,它始终是传到哪里,就融入哪里的文化,然后形成一种新的文化。
第五,“洗涤群秽”,圣人善于洗去一些污秽。所以,圣人无论走到哪里,那里都会变得安详、宁静,没有是非——就算有是非也会慢慢孪没了。因为,圣人善于清理一些负面的东西,即使刚开始有点不好,慢慢也会好起来。这也是水的特点,“居污不污”。
什么叫“居污不污”?无论身上的衣服多脏,用水一洗也就干净了,再通过净化处理,洗衣服的水又可以喝了。不会因为水污了,它就彻底没有用了。水就是这样,君子也是这样。得道者不要怕别人的侮辱,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别人侮辱不了圣者。
第六,“平准高下”,你知道水平尺吗?木匠做木匠活儿的时候,总会用一个水平仪。它代表非常公平,圣人处事也非常公平。因为君子有公心,你不管怎么对他,他对你都会很好。他的好就像水一样,是恒定的。修道就要这样。
第七,“遇物赋形”,没有铜镜的时候,一些女孩子用睡眠来当镜子。水面很诚实,漂亮的就照出漂亮的;丑的就照出丑的;脸上弄黑了一块儿,就照出脸上有一块儿黑色;老的照出老的;少的照出少的;狗照出狗,牛照出牛......不会走样。遇到容器也一样,遇方则方,遇圆则圆。
“不留于一”,圣人不会贴上标签,他和什么人打交道,人们都会觉得和他是同一类人。因为,谁都能从他的华中,得到自己需要的营养。释迦牟尼一音说法,岁类的接,谁都觉得他讲得好,讲到心里去了。孔子说,不该说话的时候你说了,就叫失言;该说的时候你不说,就叫失人。得道者不是这样,得道者说的话,一定是那个时候最该说的话;不该说的,他就不说。
肆 水性的修行
老子所说的水性,有点像佛教的破执。水的活性,水的随流,水的低下,水随物体而变化,这有破执的特点。它的本质,就是让你不要有固定的、执著性的东西,随顺世界。
大善、得道、真理都像水,非常平常。无好亦无恶。没人说这个水好,那个水不好,水里即使有杂质,提纯之后还是可以用,它不影响水性。水还是水,元素还是那个元素。水是与世无争,与人无嗔的。
佛性也入睡。真心就像平静的水面,妄心就像波动的水面。妄心调服,不波动时,就是真心,就是开悟。开悟也像水。水平如镜时,能照出世界,世界什么样子,水面就倒影出什么样子,这就像佛的大圆镜智。心明如镜,照出万象,但镜子如如不动。
水柔弱,柔顺,没有自性,不是永恒不变的,永远都是变化中的存在,这有点法界体性智的味道。
水不避恶,不就善,不选择高处,随顺低处,放在哪里,都是一个水分子结构,也都一样地水平如镜,这很像佛的平等性智。
水善于利益万物,既能滋养庄稼,也能养活众生,还能顺势而为,做很多自己该做的事,可以浇花,可以种树,可以下雨,也可以成为江河湖海。这有点像佛的成所作智。
水随顺世间,根据世间的需要、根据温度的变化,自己也发生形态的变化,时时刻刻和周围、和世界保持和谐,保持平等,这有点像妙观察智。
所以,佛性也如水。这也许是我的一种牵强解释,但它也是成立的。因为,我们是说如水,不是说水就是佛性。如水就是“故几于道”,跟道非常接近,它们很像,但它们不一样。永远记住,佛性如水,道如水,但佛性就是佛性,不是水;道就是道,也不是水。
佛家和道家对水痘非常重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道家中的“水火既济”。修道时,肾水要上升,心火要下降,结丹必须水火既济,没有睡不行。道家认为,修道的过程中,肾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的西部》中的道歌这样唱:“海底龟蛇自缠绕,肾水儿上潮。三昧真火要提防,曹溪水儿用上,一点儿圣水落中央,自在而安康。”曹溪水是什么?是禅宗六祖慧能的智慧。这里也用水来代表,佛教所说的甘露水也是水。
禅宗里有个公案:有一天,一个小沙弥去大殿里找师父,他一推门,大殿里有一股大水汹涌而出,他觉得自己都要被淹死了。后来才知道,原来他师父正在修水观。大殿里当然没有睡。
这位禅宗师父为什么要观想水呢?他正是通过观想水性,训练自己的心性。这是佛道中一种特殊的修道之法,观想自己是大海也行,观想自己是瓶中水也行,观想自己是壶中茶也行,观想自己是平静的海面、汹涌的波涛、圣洁的甘露、缥缈的云雾、壮观的瀑布,都可以。你观想自己是各种形态的水,观想水的各种特性,慢慢的你的心性也会接近水。
圣人如水,在天上就是云雾,在地上就是甘泉,在山中是白雪,在冰川上是寒冰。水遇到恶人也不会被污染,遇到垢痂也不要紧,一提纯,它就纯净如初了。当你修到这个境界时,你也就升华了。
我们处世也要学习水。处于低下,不与人争,平等一如,做自己该做的事,不求回报。这也是老子讲这一章的目的。他想要告诉尹喜的,一个真正的修道者应该是什么样子?应该有怎样的德行?修道者要学习水。
【选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一辑》,pp130-143,雪漠 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