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历史真相,让我们在历史的海洋里,汲取营养,开阔我们的视野。
今天我要讲的这位历史人物,是一位皇帝,而且是一位的篡位的皇帝,他就是王莽。可以说王莽可以成为篡权者的代表了。
那王莽真的如同历史说的那样城府很深、极度假仁假义的人吗?
那我略微发表一下我的观点。
我们知道,我们看历史,要抽丝剥茧,力求找到接近历史的真实,毕竟我们没有生活在当时的那个时代,如果用我们现在的思维,衡量以前的生活的情景,本身就反了一个大的错误。所以,我们要实事求是。
要了解王莽这个人,我们要从王莽的为人,以及处事的态度,从细微处见真情。
还有就是后人对王莽的评价,毕竟,我们都是读着后人对前人的评价来了解这个人,如白居易对王莽的评价。
再就是王莽在位时,他是实行的改革,“托古改制”,他的这一前无古人的改革。
通过这三方面的表述,或许客观的会对王莽一个客观的评价。
首先声明,我只表述事实,让您来评价。
王莽小的时候,父亲和兄长就早早的去世了,虽然他的姑母是皇后,但是,并没有得到皇家的封赏,他要照顾自己的母亲,而且寡嫂还有侄子。
但是他却有自己的志向,他拜访当时的名士陈参为师,苦读经书,而且还结交广大的朋友,因此,王莽从小就养成了尊卑有序,谦逊有礼的勤奋节俭的好习惯。
在公元前22年时,由于王莽对正在生病的伯父王凤照顾的无微不至,孝顺的程度超过了他的子女,加上王莽的人品和学识,感动了他。于是,这位独揽朝政的伯父,向皇太后和成帝请求给王莽委任官职。于是王莽就左上了黄门郎。
另外呢,在公元前16年,王莽的叔父成都候王商请求成帝将自己的户邑分封给王莽,当时有很多的名士也联名上书,盛赞王莽的人品和才德。这里要注意的是名士和盛赞的语意。
王莽的官职越来越高,但在生活的方面依旧节俭。
当时,王莽的母亲生病了,朝中的王侯多派夫人去探视,当看到出门迎接的是一位刚刚盖过膝盖的粗布衣服的女人时,以为是他们家的一位仆人,其实那是王莽的妻子。
这是王莽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本性难改吗!
另外还有一个鲜明的事例,就是做到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道理。这么说王莽一点也不为过。
有一次,他的亲生儿子在家杀了一位奴婢,我们知道,在封建社会的奴婢的地位是很低的,再说王莽当时的地位是很高的,完全是可以庇护自己的孩子的。但王莽的做法却是,痛斥后逼令其自杀。
另外,在说一例王莽为民的例子吧。
在公元2年,出现了波及全国的大旱情,而且蝗虫为祸。很多的地方都是颗粒无收的。
看到这种情形,王莽的做法就是,首先派遣官吏了解民情,筹措救灾的的钱粮。他捐钱百万,献田三十顷,更主要的是,他的这一做法,让百官纷纷效仿,很快就解决了百姓的危机。这不折不扣是百姓的福音。
现在,我在说一首诗歌,“周公恐惧留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设使当日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首诗,是白居易写的。
这首诗的大体意思就是说王莽的大奸大恶。那白居易的评价是公正的吗?毕竟他是一位影响力很大的大诗人呀。
但是,我们转换一个思路,就是白居易也是读着史书,了解王莽的吧。或许是他的一时心血来潮,迎合当时的执政者,也未可知呀。毕竟,在封建社会,篡权是大逆不道的。
那既然说,王莽是篡位。那王莽当上皇帝后,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呢?或者更为现实的说,既然当上了皇帝,就没有必要去改革,触碰当朝王侯的利益,把自己推上绝境的。做好一个本分的皇帝,和做好一个为了天下百姓的着想的皇帝,是有质的区别的。王莽当时的就是想做一个为民着想的皇帝。
那王莽的改革是什么呢?
他的改革就是“托古改制“。
托古改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失败了,但是它的思想的前卫性以及对后世的启示,却是一个里程碑方式的出现。
那我就讲“托古改制“的核心的内容说一下。
1.王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禁止自由买卖
2.奴婢制:改奴婢为“私属“,也不能买卖
3.实行:五均六莞“,意思是,就是在国都长安和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政府要管理五均赊贷及物价,征收商税,经营盐、铁、酒、铸钱。
4.改革币值。
另外还有很多,就不一一赘述了。通过这四点,明显的可以看出,王莽是为天下的苍生着想,并不是有些史书所写的为了搜刮钱财。
那我们仔细分析头一条吧。
王田制是为了贫苦大众有田耕,不许买卖是为了防止有人占有大量的田地,可以说王莽的这个想法,很有前卫性,也是惠及百姓最好的,最直接的方法。但是受到当时社会制度的限制,没有成功。
另外奴婢制,其实和王田制的性质是一样的。
可以说,王莽是严重的对封建势力估计不足,以至于让自己功败垂成,再加上“皇帝可以昏庸,臣子不可篡权”,这样的封建伦理的前提,王莽篡权也就不为奇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