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绿皮书》正在热播,评分遥遥领先,决定去看看。
看罢,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电影讲的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一位黑人钢琴家,想凭借一已之力试图证明黑人是可以登大雅之堂的。于是乎,他跋山涉水,巡回演出。跟班的,是一位白人,司机助理保镖一肩挑。有没有搞错,白人侍候黑人?没错,是不是很能勾起兴致,的确是。这一黑一白一路发生了N多故事,欢笑、泪水、摩擦、理解------值得细细品味。
中正得讲,主人公一身技艺,身材挺拔,面容俊郎,温文尔雅,除了黑之外,几乎看不出啥毛病。而黑,正是他致命的硬伤。
关于种族歧视,对于我等炎黄子孙来讲,还真没有深切体会。倒是从影视作品中零星知道那么一点点,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种族歧视会那么赤裸裸。当年黑人的生活境况如此艰难,甚至比上世纪中叶中国的贫穷都可怕。
歧视的产生是由于偏见,偏见的产生是因为狭隘,狭隘的产生是因为什么?
没有什么理由,歧视就在那里。
每到一个地方表演,他坐在台上,那么优雅,那么绅士,仿佛可以与所有人平起平坐,甚至已经融入了社会的“高层”。
一切都是表象。
中场休息,他想上卫生间,眼瞅着推门便可解决。
“先生,您弹的非常好!”主办方的人笑容可掬。
“谢谢。”他彬彬有礼。
“您这是要上厕所吗?”
“是的。”
“这里不允许进去,厕所在那边。”他指向室外一片小树林,边上坐落着一处用木板围起来的简易厕所。
他镇定的说,“我可以回酒店上卫生间,可来回需要二十分钟。”
“没关系,我们可以等。”对方依旧笑容可掬。
宁愿叫所有观众等待,也不愿意让他用一下卫生间,尽管他贵为当天演出的主角。
整个过程,他隐忍、冷静、波澜不惊,一点都不恼羞成怒,这种作风算不算胸怀博大?
是谁说过,胸怀,是用委屈憋大的。
类似的场景还有。
一幕幕磨难划过。电影院大厅坐满了人,凝神屏气死一般沉寂。所有人跟随主人公体验着荒唐的现实。
他深知现实残酷,想为黑人洗白,明知杯水车薪,却还在不断努力。
越来越理解,他的脸上为什么总是表情凝重,没有笑容。
倒是白人司机,像个活宝,活得轻松自在。虽缺衣少食,可不缺爱和自由。他无视受雇佣的身份,即便在开车,该吃东西就吃,该抽烟就抽,该生气就生。从嘴巴到情感不受一点压抑,很痛快。
这是一部分人的缩影。
从不自卑,活在当下,享受普通人的快乐和幸福。生活哲理就是:想得少,干就完了。别小瞧,这是一种非凡的生活智慧,很多人根本做不到。我正在努力,想成为这样的人,随性,自在,不累。相反,另一部分人,基本死在“思考”上。做事思前想后顾虑重重,导致畏手畏脚战战兢兢,心态一直松弛不下来。常以思考的名义懒于行动或不敢行动,导致活得不尽兴,委屈自己或者干脆丢失了自己。
有趣的一幕是,在白人助理的影响下,黑人钢琴家一改往日文雅之风,在车上直接用手抓鸡翅吃。那场面,老有喜感了。他一贯的绅士形象瞬间闪出耀眼的烟火味,整个人光芒四射,充满生机与活力。
他笑了,他也笑了,观众也笑了,气氛不再压抑。
搞艺术的人多多少少有点“讲究”,这好像也无可厚非。
可生活不全是阳春白雪,还得脚踏实地,接接地气,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一样不能缺。
当你一头扎入“生活”,灰头土脸擦回玻璃,满身油烟做一回饭,蹲着趴着清扫一回地面,弯腰收拾一回衣柜,收获的快乐,与你写一篇美文,跑个满意的五公里,做次瑜伽得到的快乐相比,一点也不逊色。
让人温暖的是,他们回到家乡的当晚,黑人一改往日的孤傲,转身来到白人同伴的家,庆祝圣诞节。
非常好,放松些,再放松些,让生命来的更热烈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