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0249字,阅读完毕需要10分钟。
写在前面的话
北宋大儒张横渠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吾辈凡俗小子无此大毅力大宏愿大智慧,惟愿缅怀先人、铭记历史。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我们不能忘记属于我们自己民族的漫长历史,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宣泄情绪,而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的过去,去努力塑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形象。
一、记《游千山记》
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三月某天,从辽阳南门走出一群人,其中有三位分别是:程启充、徐文华和刘琦。他们要去游览千山。明朝镇守辽河以东的最高官员为辽阳副总兵,当时的副总兵叫李景良,本来他要陪同前往,因为有敌情,难以抽身,所以就由自己的儿子代替,同时请退职的游击将军高大恩等人陪同,并先行派人沿途安排食宿。
出发时,李景良亲自前来送行,一直送到南门外。程启充一行人从辽阳出发,经八里庄、石门寨、到沙河,有位姓陆的都指挥和辽阳名人韩承训在此等候,吃饭以后,他们继续前进,经钓鱼台到千山温泉,沐浴后稍事休息,进山到祖越寺。饭后略为休息,就游览祖越寺上方,也就是今天无量观那片区域,晚上在祖越寺住下,饮酒畅谈。第二天,游览现在罗汉洞一带,而且曾在罗汉洞附近摩崖题诗,遗憾的是,现在已经找不到了他们题写的东西了。这天,辽东都指挥使刘大章,都指挥同知徐府也从辽阳赶来,陪同他们游览。这样他们游览了龙泉寺、中会寺和大安寺。第三天,他们继续游览了香岩寺和仙人台。在游览的路上,三个人都写了些诗,诗中佳句很多,如程启充《千山温泉》诗:“温泉虚石窦,蒸沸欲飞汗。”进入千山以后,程启充《游祖越寺》诗中有:“天花乱落轻云湿,贝叶时翻细雨蒙。”徐文华《游祖樾寺》诗中有:“上界钟声霄汉杳,前山塔影夕阳间。松涛涨壑千岩响,花雨浮空满地斑。”刘琦《游祖越寺》诗中有:“路入千山小径斜,林丘窈窕转周遮。岩松宿雾长浮翠,石涧流泉漾落花。”今天,这些诗都已成为千山宝贵的文化财富。
听到他们三人游览的路上有这么多高官陪同,受到这样高的礼遇,大家定然以为他们或是高官显宦,实际上,他们的真实身份是被流放的前官员,通俗点说就是流放犯。
他们为什么被流放?要了解这些,首先要知晓两件事情:一是大礼仪,二是李福达案件。大礼仪是弘治皇帝死后,庙号孝宗,他儿子即位以后,就是正德皇帝,结果天天胡闹,后来就闹腾死了。因为没有儿子,就从近支,就把他叔叔兴献王15岁儿子,也就是堂弟朱厚熜,接到北京当皇帝,这就是嘉靖皇帝。按照传统礼仪说法,这叫兄终弟及,继承的是孝宗,应称孝宗为皇考,而称自己亲生父亲为皇叔考,但嘉靖皇帝不干。结果维护传统为一派,嘉靖皇帝为一派,形成尖锐对立和斗争,最后以嘉靖皇帝胜利而告终,很多人因此被撤职,有的人被流放,也有人为此丢了性命。
此事过去仅两年,又出现李福达案:李福达是山西人,是白莲教首领,正德初年因为宣传邪教被充军甘肃,后来逃回,改名为李午,被发现,再次充军。后来又逃到陕西,传播白莲教,有很多信徒,准备造反的时候失败,改名张寅,投靠武定侯郭勋。嘉靖初年,输粟捐官,担任太原卫指挥使。嘉靖五年,被仇家告发,山西巡按御史马录查办这个案子,郭勋就给马录写信,希望大事化小,结果马录上奏弹劾郭勋。这样郭勋进言嘉靖皇帝,说有人借此给大礼议翻案。嘉靖帝命人审查,很多人被撤职流放。程启充、徐文华、刘琦都是因为这个案子被流放的。
嘉靖十六年,朝廷特赦,三个人得以释放。吏部上疏建议任命徐文华、程启充等人出来做官,但嘉靖皇帝没有接受这个意见,而是让其回籍为民,不许叙用。程启充、刘琦到家后病故,徐文华死在回家的路上。《全辽志》中留下了三个人共同创作的诗,叫《九日联句》,其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云日萧条飞北雁,风尘流落系南冠。八年九死霜前泪,万里孤臣塞上寒。”这应该是诗人流放生活的真实写照。
二、赐同进士
在网络资讯发达的今天,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搜寻好像仅在“百度”一瞬间:
程启充(?~1537年),字以道,又字初亭,别号南溪,嘉定州(今四川乐山)人,明朝政治家,明代“嘉定四谏”之一。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下诏追赠程启充为光禄寺少卿。
明代社团极盛,而其中又以诗社最为瞩目。其存续之广,数量之多,种类之广,为一代之翘楚。文人对诗社心驰神往,趋之若鹜,而蓬勃发展的诗社也自然成为有明一代文坛亮丽的风景,并构成明代诗歌整体风貌的基础。然而,明代诗社并非单纯的娱乐消遣之所,其与明代整体政治风貌、思想风貌和人文风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其或进或退,或消或长,则与社中文人之心态相互作用,休戚相关。
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杨慎(四川新都人)“与同乡士冯驯(四川岳池人)、石天柱(四川岳池人)、夏邦谟(四川垫江人)、刘景宇(四川南溪人)、程启充为丽泽会,即墨蓝田(山东即墨人),永昌张含(云南永昌人)结社唱和”。丽泽诗社的唱和活动,已不可详考。据现有资料,结社之时,丽泽诗社的八位成员皆没有功名,他们作诗论文,互相砥砺,促进了应举能力及诗艺的提高,张含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中举人,石天柱、夏邦谟、冯驯、程启充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中进士,杨慎、刘景宇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中进士,蓝田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中进士,他们逐渐成为当时政坛与诗坛的新生力量。
有史记载,正德三年丙辰科殿试金榜中,一甲3名,二甲115名,三甲231名。程启充为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这个同进士呢,科举每科考毕,录取人数自一百至四百余名不等,分为三甲。头甲三人,即众所周知的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第一名,称“传胪”(起初,三甲头名亦称传胪,后仅限于二甲头名),中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
看到这里,估计有看官就不屑了,毕竟按大多数史料认证,同进士就属于安慰奖,省得考生一时想不开了上街游行,破坏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但是请注意,据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介绍,2017年北京大学(校本部)共录取内地本科新生2819人,港澳台学生71人,来自39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320名。据《宋史》记载,宋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3年)时“诏礼部三岁一贡举”,自此三年一届的科举考试制度才被正式确定下来(不排除偶尔恩科)。如此算来,这个成绩应该可以群嘲绝大部分不屑的看官。
Tips:晚清名臣曾国藩,多次科举落第,直至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再次参加会试,终于成功登第,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三、初入仕途
陕西三原县:元属耀州。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直属西安府。三原素称关西壮县,位于关中平原北部,东界临潼,南接高陵,西邻泾阳,北靠耀县;东北连富平,西北接淳化。三原之名始于苻秦三原护军。境内原隰相望,沃野千顷,水利得天独厚,盛产粮棉蔬果,《汉书》即有“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美誉。时至本朝,县城已发育成东连晋、豫,北通延、榆,西达甘、凉的货贸集散地,时为渭北商业中心,关中文化名城,有“小长安”之称。
说句老实话,在未来京都参加科举之前,程启充从未听闻此县县名,能够对三原县有个大概的认知,还是因为正德三年四月,本朝南京吏部尚书王恕大人的溘然长逝所致。
犹记得,当日程启充正与丽泽社的诸君饮酒谈诗,闻听当朝圣上为端毅(王恕谥号)公罢朝一日,不禁感慨,“不知三原县是何等的人杰地灵,竟出端毅公此等国之柱石,真欲一探究竟。”
同坐杨慎倒另有看法:“以道可莫要一语成谶喽。不过以当今圣上的心性,却能为端毅公罢朝,可见陛下虽胡闹,却也有几分仁主之相。吾等当辅佐吾主,轻小人远佞臣,中兴我大明盛世。”
“同往!!!”丽泽社八人神采飞扬共举杯。程启充默默抿了一口:“与诸君共勉!”
岁月的风尘起舞飞扬,历史的车轮仍在滚进。
中进士后,苦于没有银子上下疏通打点,程启充一直没有通过吏部筛选,只好滞留京师,除却与同年的正常交流,便只得流连各大书坊。听闻原三原县令碌碌无为被罢免,却一直无新任县令,心中一动。
盖因三原地处关中要冲,南据泾、渭二水,北倚嵯峨山麓;屏卫西安,通达陕北,战略地位重要,为兵家必争之地,历代重点设防,攻守兼备,战事频繁。故此没有文弱书生愿意去往此等穷乡僻壤,但在京城蹉跎大半年的程启充知道,身为寒门子弟,无祖上福荫,这是能够证明自己才学的唯一途径。
一定要抓住机会,哪怕违背自己不求人的原则,也要攥在手中。
为此,程启充拜托杨慎代为走动,要知道其父杨廷和可是武宗之师、东阁大学士。
正德四年,程启充除三原县令,督全县四乡三十一里七十二村政令。
接到任命的第二天,程启充辞别同年好友,轻车简行,一路向西。
京都,我会满身荣耀归来!
陛下,臣定不负圣恩躬行!
一路风尘终于来到三原县,这里将是我程启充的崛起之地。
作为寒窗苦读十数载的文弱书生,既无官场关系,又无祖上荫庇,那就来一场疯狂的曲线回京吧。
来到三原县正式上任,程启充深知“民不安,国必乱”。欲使民安,必先予民活路;欲使民安,必先疏导民意。此千古不移之定律也。
一询民疾苦,解民之困,采取许多利县利民的措施,或在其权限内公布施行,或申报上司批准解决。二兴学育才:刚上任,便到文庙谒孔子,看到前任重修孔庙的工程尚未竣工,遂捐俸续修,使之完成。又完善名宦、乡贤祠以勉励士子;继行乡约,主持会讲,谆谆诲以忠信孝悌、天理民彝之美德,使文风日振。三加强军备,有鉴于三原乃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即使常年无事,但程启充也丝毫不敢疏忽。
明代官员一般三年一大考,一般在一个地方任期三年就调任或升迁,但是程启充不跑官要官,因为只有聆听民声疾苦,才可接触最真实的黑暗。在生命最年轻璀璨的五年里,程启充潜下心来修炼自己,如饥似渴地补充学习中接触不到的官场常识,一边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另一面不忘关注朝中政事。
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程启充奉诏回京述职,接受朝廷对其政绩的考核,面对殷勤送行的官绅士庶,他认为任职五年来在事业上还达不到先哲古训的要求和自己原来的心愿。身为一县父母官,对黎民的关怀还不够,而民众却像儿孙一样爱戴自己,深感惭愧。在这充满离愁别绪的气氛中,他所想到的不是升官调任,而是终于可以为这个国家、为当今圣上贡献自己的一腔赤诚。
正德九年,程启充因政绩考核优秀,升任京都正七品监察御史。
Tips:明洪武十三年,罢御史台。洪武十五年,更置都察院。左都御史掌都察院,与右都御史同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十三道监察御史计一百一十人,巡按州县,正七品。都御史,“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十三道监察御史的职责是“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在内两京刷卷,巡视京营,监临乡、会试及武举,巡视光禄,巡视仓场,巡视内库、皇城、五城,轮值登闻鼓。外巡按,清军,提督学校,茶马,巡漕,巡关,攒运,印马,屯田。师行则监军纪功”。巡按称为“代天子巡狩”。明朝检察权很高,监察御史品级不高,出外巡查时权力却很大,在他们负责的区域或系统内,上至布政使、镇守,下至底层细民,都必须接受其监督。而且他们几乎无事不问,诸如辨刑狱、查账目、理举报、肃贪腐、惩豪强、察风纪等,都属他们日常的工作科目。对于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他们可以小事立断,大事奏裁。
四、屡败屡战
这时候的程启充为小小的七品监察御史,若说之前在三原担任县令是大权在握的土皇帝,在高官遍地的京城可谓是连蚂蚁都不如。
甫一上任,程启充不顾其他,就还在三原县担任县令时风闻临县及友人告知的事实,下狠心去调查,以致一年都没有上奏章,朝中甚至有人嗤笑:程启充看来也就是县令之材,连监察御史的职责都不知道从何入手。
这都是激励我成长的强大动力,我程启充定要做那一鸣惊人的监察御史。
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七月初七日,程启充通过这一年来百般验证后的铁证,向正德皇帝上了人生的第一道奏章。
“我朝军职授官,悉准首级,其余诸条格《会典》具存。然承平日久,悻门渐开,于是有买功、冒功、寄名、窜名、并功之弊。权要之家厚赍金帛,私赂军人易其首级,是谓买功;甲冲锋斩获,而乙取之,甚至杀内附平人以为贼,是谓冒功;身在家庭,名隶行伍,是谓寄名;贿属吏胥,洗补文册,是谓窜名;至有一人之身,一日之间所在获功,甘辽宣大两广川贵相去数千里,不出门阈而皆以功报,按名累级骤历崇阶,是谓并功。乞敕该部逐一清查,其已援例升职者,具奏递,革庶重名,器振纪纲。”
盖因明代的军功制度有其历史与阶级的特点,实行“以战斗表现论功”和“计首论功”两大标准。洪熙、宣德以后“首功制”逐渐成为明军功制度中的主导标准。这两种标准都有其巨大的弊端,明人对于这两种标准也评价不一。明朝廷为了鼓舞士气,立下了赏格,规定斩首一级赏银三两,后来又增加到五两;将校也以获级多寡论功行赏。
实际“首功制”最为明人诟病的有两点:一是杀良冒功,一是临阵割级。其中杀良冒功可谓危害最大、影响最坏、尤为可恶。尽管明廷对此屡有禁令,《军政备例》言“凡官军临阵,不许故杀投降及被抢并走回人口以报功,违者偿命”;《大明律》亦言:“凡擅杀平人报功,其本管将官头目失于钤束者,问罪。量其所杀多寡,轻则降级调卫,重则罢职充军。俱奏请定夺”,对于纵容部下杀良冒功者予以惩罚,杀良冒功之人则依杀平人罪抵死。然而事实上这种现象却在明朝中后期比比皆是,程启充所说的买功、冒功、并功皆由此生。
但满朝公卿就莫非都是泥塑菩萨,发现不了年年捷报的猫腻?
程启充也知道这是一个很难打开的盖子,但是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打开,他只希望唤醒这些公卿大臣年轻时候的热血与梦想,只要齐心,外加圣上果敢,此事必成。
然而兵部议覆诏,不必更张,秪如旧行是。
正德十一年元旦,群臣半夜入贺,到日已偏西礼才成。到散朝的时候,已是黄昏黑夜。众人奔趋而去,颠仆互相践踏。有位叫赵朗的将军,死在禁门。浙江道监察御史程启充收拾心情,再次进言:希望圣上今后拂晓即上朝视事,勤勉治国,做一位与古圣帝明王一样的明智之君。
时值明武宗终日淫乐嬉游,“外列皇店,内张酒馆”,对朝中大事不闻不问,“章疏置之高阁”;对边塞安危置之不顾,把大批戍边精兵编入锦衣卫,守护皇城;宠信宦官、边将。当时有一名教坊司歌姬善骑射,解于阗、龟兹诸乐,能道番语,因而被武宗宠幸,封其兄长马昂为右军都督。马氏一门无大小,皆赐蟒衣,后来马昂提议将有身孕的妹妹纳为妃嫔。
程启充严词反对,与同乡安磐、徐文华等一起上奏章、极力争辩:内宠为嬖,是为女戎。外宠为幸,是为男戎。妹喜伐夏,妲巳伐商,褒姒伐周,此女戎也。莽卓伐汉,贾赵伐晋,安史伐唐,此男戎也。马昂,本骄淫横暴,而济之以奸;马姬,乖佞多能,而济之以媚。是兼内外之戎于一家,积夏、商、周、汉、晋、唐之患,于一时也!
后来腾骧四卫军改卫的,奉诏令撤回,而各卫被遣派的户籍仍然支粮,糜费仓储八十七万多石。程启充极力上疏阻止此事,冒支弊绝。于是程启充又极力奏陈冗官、冗兵、冗费的弊端,请求皇帝一概免除。皇帝都不理会。
因亲丧丁忧,正德皇帝正觉得这老小子总在我面前上蹿下跳的,索性眼不见心不烦,准了。
Tips:丁忧,根据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传统的道德礼仪制度、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身居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原因:根据古人观察,母亲用母乳哺育孩子要27个月);若是贪恋权力隐瞒不报,一旦被告发立刻削职为民,而且在士人阶层中成为人所不齿的败类。
丁忧期间,丁忧的人不准为官,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不可以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夺情”。史载最为著名的,为程启充后的万历朝首辅张居正“江陵夺情”的政治风波。
五、嘉定四谏
上文有提及,明武宗爱折腾,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三月终于把自己折腾死了,还无后继承皇位,张太后(明武宗的母亲)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奉武宗堂弟朱厚熜即位,是为世宗,后世称嘉靖。
正德十六年末,程启充因丁忧完毕,重新起复为御史。
按理说,程启充理应感激新帝的起复,毕竟丁忧后的官员只是恢复了当官员的资质,并不代表官复原职,丁忧期间肯定会有人处理你的工作。丁忧后吏部会根据官员的品级和地方出缺情况安排他的官职,一般情况下是平迁,所以程启充重新外放为县令也是可以的。
至于原因嘛,当然是因为程启充在职期间正德皇帝并不看重此人,程启充也屡屡上奏章指责正德帝,正巧嘉靖帝多次想要给生父加徽号而被杨廷和等大臣封还,所以打算培植自己的势力。然后现实却给了嘉靖帝狠狠一个耳光,程启充起复的第一件事,就是上奏反对嘉靖帝给生父兴献王上尊号。
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正月郊祀方毕,清宁宫后三小宫灾。程启充与同乡好友徐文华、安磐一起上奏:“灾及内寝,良由徇情之礼有戾天常,僣逼之名深乖典则。辅臣执议,礼臣建明,不能敌经生之邪说,佞幸之谀辞,动假母后以箝天下之口。臣谓不正大礼,不黜邪说,所谓修省皆具文也。况迩者旨由中出而内阁不知,奸党狱成而曲为庇护。谏臣斥逐,耳目有壅蔽之虞;大臣疏远,股肱有痿痹之患。伏望陛下仰畏天明,俯察众听,亲大臣,肃庶政,以回灾变。”
当时远在南京吏科给事中的新科进士彭汝实也遥相呼应,斥责奸臣,评断时政缺失。程启充再次进言:“虞舜不后瞽叟,光武不封南顿,礼无二本,自古已然。今帝后之称既行庙享之礼,何祔疑逼之名,不正上系之统,何承《疏》入俱以有前旨?”
嘉靖帝愤然,只说朕已知。
而当时上疏的程启充、徐文华、安磐、彭汝实皆出自嘉定州,世人称之嘉定四谏,四人本为友人,更为惺惺相惜,关系也越发亲近。
嘉靖帝见程启充有气节有操守,自知不可笼络,遂将之外放巡按江西。
六、秉心痛斥
程启充意外获得朱宸濠私通萧敬、张锐、陆完等人的信件,得知朱宸濠欲除去孙燧,朱宸濠信上说汤沐、梁宸、王守仁可以取代孙燧的位置。因此程启充判定萧敬、张锐有罪,王守仁与叛贼党逆,应该褫夺封号爵位。
当初明朝历史第一次小宗入大宗的事件,燕王朱棣靖难勤王时,宁王朱权封地在北地宁国(今内蒙古宁城),麾下精锐骑兵众多且骁勇善战,为此燕王使用计策将宁王绑上自己的战车,允诺,若得天下,一人一半,这才得到宁王的鼎力相助。结果朱棣靖难成功,将宁王分封在江西南昌,并世代监视。朱宸濠为宁王朱权的第四代继承人,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日借口明武宗正德帝荒淫无道,集兵号十万造反,杀“七疏宁王朱宸濠必反且晓以大义,被遮获不得达”巡抚孙燧、江西按察副使许逵,发檄各地,指斥朝廷。四十三天之后,朱宸濠大败,与诸子、兄弟一起为王守仁所俘。王守仁因此功被加封为世袭新建伯。
王守仁此人笔者不多做介绍,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
而程启充又为何拿当时已经一战封神的王守仁开枪?这又要回到长达三年半的大礼议之争。在这场政治风波中,喊出“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坚守节操大义而死,就在今日”的状元杨慎也因此于嘉靖三年被流放云南,终老于永昌卫,传唱至今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也于流放云南,途经湖北中一气呵成。
嘉靖即位后,帝欲追尊生父兴献王朱祐杬为皇考,朝议援汉定陶、宋濮王故事,称明孝宗朱祐樘(武宗之父)为皇考,以朱祐杬为兴献帝,世宗不乐,议三上三却。
正德十六年七月初三,新科进士张璁上疏支持明世宗,认为明世宗即位是遵从武宗遗诏的继承皇统,而非继承皇嗣,即所谓“继统不继嗣”,力主尊本生父为皇考。而王守仁在《与霍兀崖(韬)书》说:“心喜其说”。
这才是程启充才上奏表王守仁失察的根本原因。
然而程启充忘了当初蛰伏一年只为了查证买功、冒功、窜名、寄名、并功真相的自己,或许是为了坚持心中的传统理念,也或许明知被当枪使也心甘情愿,他只想用自己的谏言将陛下拉回正途,毕竟陛下与重臣已然离心,只有君臣同心同德,才能更好的建设大明江山,程启充获得书信后第一时间即上疏。
程启充再一次失望了。给事中汪应轸诉说王守仁的功劳,说:“叛逆宸濠的私人信件,有诏焚毁。程启充轻信被贬黜的知县章立梅一面之词,才有这样的奏章,不是用来勉励有功之臣的方法。”主事陆澄也为王守仁上奏辩解。御史向信据此弹劫汪应轸和陆澄,皇帝说:“守仁一闻宸濠变,仗义兴兵,戡定大难,特加封爵,以酬大功,不必更议。”
Tips:嘉靖朝是火灾最频繁的年代,大明世宗肃皇帝朱厚熜,当政45年,皇城中共发生火灾22起,平均每两年就发生一场大火。嘉靖皇宫中有座钦安殿,由于嘉靖帝笃信道教,对钦安殿大加修葺,重造庙宇,再塑金身,并于此设斋打醮,贡献青词,奉祀北极真武玄天上帝,歌颂皇帝至诚格天。神奇的是,钦安殿总是幸免于难。
七、贬谪辽东
皇帝听从太监粱栋的请求,派遣宦官主管南京织造。程启充偕同僚张嵩等人极力劝谏,皇帝不加采纳。
程启充向来言语正直,因大礼仪之争而入阁的张璁、桂萼都很讨厌他。再加上程启充屡次上言,侵犯了宦官的利益,宦官也都不喜欢他。
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弥勒教首领李福达被发现。程启充上书弹劾郭勋包庇逆党。
郭勋却进言嘉靖帝,将焦点移转到大礼议。嘉靖帝登基不久,正好想巩固皇权树立自己的威信,张璁、桂萼遂利用此案,翊国公属于拥护皇上大礼仪之争的干将,认为程启充挟私报复,帝怒,嘉靖六年程启充被充军辽东,谪戍抚顺。
程启充从小与乐山、峨眉山为伴,对山情有独钟。来到辽东,一直想看看北国名山。嘉靖七年九月初,程启充、刘琦及初到辽东的潘珍一同游览了锦州医巫闾山。程和刘还各自撰文即景抒怀,后以楷、行、草、篆四种书体勒石为碑,并共建一亭,名为“具瞻亭”。 程启充所作《具瞻亭歌》与刘琦所作《具瞻亭赋》,皆描绘了医巫闾山形胜之壮美,从俯视、仰视、远瞻、近看等诸多角度描写了医巫闾山丰富景观,描写了不同时间的变化。之所以名之曰“具瞻”,就是因为站在山间的一块盘石上可以观到远近各种景色。现闾山仍存有具瞻亭残断的石碑及模糊不清的碑记。
嘉靖八年,在巡抚辽东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潘珍主持下,程启充与徐文华、刘琦对《辽东志》做了续修。此三人虽为流放之人,但毕竟此前为朝廷官员,加之人品才学兼优,受到辽东官宦的尊重和赏识,所以请他们编史修志、游山玩水就在情理之中。
嘉靖十一年,辽东巡抚潘珍调走,续修工作告一段落,程启充调往蒲河(当时也为千户所,与抚顺千户所归沈阳中卫管辖)。三人在辽东副总兵李景良的安排下,游览了千山祖越、龙泉、中会、大安、香岩5寺及北沟罗汉洞、中峰罗汉洞、双井、仙人台等名胜古迹,此后程启充写下了著名的《游千山记》。
程启充的《游千山记》是一篇游历千山的记叙散文,文中详尽地记述了游历经过,并对所游名胜、古迹、景观做了概括性的描写。文章平铺直叙,娓娓道来。跟着作者的脚步,我们游历了晶莹清彻的温泉;休憩于幽静寂寥的祖越寺;登高远眺,天风浩荡,神清气爽;又休憩于大树下,人境空寂,油然有遗世之想;茄声荡林,悲咽凄怆,闻之神伤。笔势似乎无拘无束,实乃形散神凝。每一景观,都用精练的文字写出其独特的风貌,且不时插入主观感受,景之与情,相得益彰。文章结尾用五岳作比,惋惜千山“僻在东隅”,游人因之罕至,似暗寓着对自己坎坷身世的不平。然作者不作激愤语,反而用旷达洒脱的心情看待人生的得失浮沉,借柳宗元著文扬柳州山水来申明自己介绍千山的本旨,意趣盎然。
公元1537年,这已经是明世宗朱厚熜继位的第十六个年头。在这个嘉靖皇帝眼里,四海升平,自己也树立起了绝对权威。这一年,他的第三个儿子朱载垕出生,大赦天下。
此时没有多少人注意到,在明帝国西陲,杨慎、王元正、安磐、彭汝实和程启充,五名逐臣正泛舟四川青衣江上,叹浪花淘尽英雄。船近乌尤寺时,彭汝实起身,挥笔大书“中流砥柱”四字,后人将其镌刻在乌尤的峭壁之上,至今可见。
舟中诸人,都还记得十七年前(正德十五年),他们在峨眉山西坡寺联句时的盛况。当时徐文华吟出“虚无坐我如如镜”后,程启充赶紧接了句“磊落还谁浩浩歌”,举座皆会心一笑。
举座或歌或吟,只为那个缺席的人——徐文华。盖因大赦时病体难支,行至天津静海病故。
赦免后,言官交相推荐,嘉靖帝却不打算复用,程启充心灰意冷上表告请还乡。
程启充大赦还乡后仍坚持为家乡做贡献,修城办学。同年,程启充因流放辽东,病体沉疴,不幸逝世,葬于乐山寨子山。隆庆初,赠光禄少卿。
时人传说有二:
程启充蜗居四川乐山的一条小巷,因与先后罢免的“嘉定四谏”另三位御史常在家中聚会,故小巷名“御史巷”,至今犹存。
婺嫣街,与御史巷相邻,是乐山城内的名街。婺与嫣二字,古义皆是美好。婺,《说文》中注是“不随从也”。嫣,《辞海》中注是:“美好貌,常指笑容”。很明显,婺嫣是与女子有关。程启充有两个夫人。第一个夫人是安磐的妹妹,安氏。此女子颖慧端淑,从小就熟读孝经和列女传,在家中是孝妹。安磐的妹妹后来嫁给程启充以后,相夫教子,尽妇道。程启充被罚去充军的时候安氏悲痛而死。程启充赦后,回到了嘉定(乐山)城,娶吉氏为继室。吉氏,金陵人,二十四岁时,程启充就去世了。由于程启充在世时,捐款修城,修学校,程启充去世时,家中已经没有什么财产了,程家从此衰落。而吉氏仍固守本分,虽然家中有很多困难,还是坚持将儿子抚养成人,于是,吉氏又成为嘉定(乐山)城内人们歌颂的对象。因而当地与御史巷相邻的一条街,被时人起名为婺嫣街。
Tips:李福达的儿子李大仁、李大义、李大礼皆到京城里当工匠,因自称能烧炼丹药点化金银而得到当时朝廷中权倾一时的重臣武定侯郭勋的宠信。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四川人蔡伯贯叛乱,事败被捕,供出是李福达之孙李同的徒弟。四川抚按刘自强移文山西,捕李同下狱。自吐为李午孙,大礼之子,世习白社妖教。假称唐裔当出驭世,惑民倡乱,与《大狱录》姓名无异。抚按论同坐斩,奉旨诛之。马录被平反,赠太仆少卿,此时距发案那年已有四十一年。
结语
程启充生前高风亮节、不畏权势、痛斥朝庭污垢,哪怕自己落得充军流放的凄凉境地。历经磨难的程启充其后赦免还乡,魂归故里,却选择安息于寨子山深处,大概已生出了些许厌了红尘、不愿俗人打扰其灵魂清净的念头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