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回家的路上,孩子遇到好朋友。然后两个小朋友一直嗨玩,绝口不提回家的事。此时,天色渐渐暗下来,好像又要飘雨了,今天的家庭作业还一个字未写。心急如焚的你怎么跟孩子说话呢?
一般情况下,你让孩子回家,他会说,不,我还想再玩一会。然后,我们晓之以理,要下雨了,我们没带伞,路上会淋成落汤鸡的,孩子还是无动于衷。焦虑的我们马上动怒,大声吼起来,不听是不是?搞快跟我走!要不然我先回去了,你自己一个人回家!于是,孩子心不甘情不愿,满脸不高兴跟在我们身后慢吞吞回家,嘴里还嘟囔:坏妈妈!恰好,你不小心又听到了孩子这句嘟囔,气不打一处来:老娘为你好,你还埋怨我!……这个场景是不是有点熟悉?
换一个说话方式,兴许你会有惊喜:宝贝,我知道你很想玩,同时我们又必须回家了。你是愿意现在立刻回家还是再玩5分钟回家?你来决定!首先对孩子表示出同理心,表明妈妈了解你,懂你,而不是你的对立面,再给孩子提供有限的选择而非强制性的要求。这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工具,孩子往往会回应选择而非要求,尤其是加一句你来决定,更让孩子觉得这是我自己的做出的决定,那我就要遵守它。
有人说,家长给孩子的选择,其实是家长自己意思的表示,是孩子真实意愿吗?这难道不是压制孩子吗?孩子还能自由发展吗?
选择与责任紧密相关,孩子也应该对自己的选择所产生的后果承担责任。即使要放手孩子让他决定怎么干,家长还是要对孩子的选择做一个评估,不能以尊重孩子自我发展为理由,放任孩子做出他承担不了后果的选择。你一定不会同意五岁的孩子去开车,不会同意上学的孩子天天玩游戏,也不会同意孩子说我不回家,我就是要一直玩。孩子年龄越小,所能承担的责任就越小,所以孩子的选择只能是有限的。孩子大点,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因为他们可以承担由自己的选择带来的后果。
给孩子提供有限选择,要注意应当在相互尊重并且符合当时情景需要的时刻使用。孩子摔倒了,疼得哇哇大哭,你对他说,你是立即停止不哭,还是再哭10分钟,你来决定!显然行不通。同时,还有几个点,需要注意:
1.这种选择是孩子力所能及能办到的;你要确定给出的选择没有超出了孩子能力范围,他可以比较容易或者稍微努把力就可以办到。
2.这种选择是大人能接受的;不要给自己挖坑,选择必须明确,上面的例子,你如果问,你是想马上就回家还是想再玩一会儿,孩子肯定会选择再玩一会,你就掉到自己挖的坑里去了。
3.这种选择是可以适当调整的。不要预设答案, 允许孩子做出不符合我们预期的选择,只要答案在适当范围,都可以接受。还是上面的例子,如果孩子说孩子说孩子说还想再玩6分钟,可不可以?可以。
一旦孩子合作了,请及时给出你的表扬和鼓励。如果这样宝贝还是不能接受,你可以告诉孩子,这不是我们的选择。这里有一个词语叫”和善的坚定”,和善的是我们的语气,坚定的是我们的态度,很多事情是孩子必须完成的,比如做家庭作业,孩子自己也清楚。有时,孩子只是在试探我们的底线,我们需要用坚定来使孩子明白:是的,就是要这样干。
一百个娃有一百种心思,也就有一百种教养方式,这是一个磨合和适应的过程,愿我们都能找到与自己娃最好的相处模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