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国藩从16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连续6次考秀才失利,让他认清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虽然自己有着极强的进取心,但是上天没有给自己一个与雄心相匹配的聪明的大脑。
但他没有因为6次科举考试失败而放弃,因为他认为在困难面前表现脆弱,被失败击倒,是一个男人最大的耻辱。为了解决自己的雄心与头脑的差距,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超人的努力。
所以他在经历了6次考试失败之后,他开始思考他过去的学习思路中出现的问题。他从反思自己父亲的教学方法开始,然后再去了解自己写文章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和别人的文章做对比,他了解到了自己的文章写出来的东西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整体的气势。所以他接下来把重要的任务,放在文章的大局观和整体气势上。抓住关键问题,并在关键问题上下功夫,最终让曾国藩在第7次科举考试的时候,终于上榜了。
同时艰难的科举经历对曾国藩进行了一次极好的自我教育,也强化了他“愈挫愈奋”的性格特点,他因此更加相信虽然自己比较笨,但只要努力,天底下没有做不成的事。也正是艰难的科举过程塑造了曾国藩独特的人生哲学“尚拙”:崇尚笨拙。
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而今很多人办事喜欢投机取巧,觉得越少花力气越好。但是笨拙胜过技巧,办事笨拙,才靠得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