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有佛气儿每天写500字
“一明三福以为正因;二明九品以为正行”,这句如何理解?

“一明三福以为正因;二明九品以为正行”,这句如何理解?

作者: 5cc1a542ec19 | 来源:发表于2018-11-25 11:30 被阅读8次
    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 文|净宗法师

    问:《观经疏》散善义,“一明三福以为正因;二明九品以为正行”,这里说“三福”为正因;接下来在十一门料简的第四门说“辨定三心,以为正因”。这里有两个正因,前面说三福为正因、九品为正行,接着又说“辨定三心,以为正因”。这个应该怎么来理解?


    答:再次提醒一下大家,提问时请标明在《圣教集》哪一页。《圣教集》这本书如果没有,直接向弘愿寺请。这不光是给答问及听的人一个方便,同时养成好的习惯,经常翻阅《圣教集》,有根有据。这本书是我们根本的圣教经典,当然要依准它。

    第一,先说来意。来意就是这一段文的来龙去脉,从这点才能判断出它的意思。《圣教集》第641页:

    从此以下,次解三辈散善一门之义。就此义中,即有其二:一明三福以为正因,二明九品以为正行。

    从这里来的。“从此以下”是在散善义,与上一卷定善义相关。定善义最后结尾说:

    上来虽有依正二报不同,广明定善一门义竟。

    定善门已经说完了,接下来就要说散善一门之义。我们再看得更远一点,定善门是对序分义中“定善示观缘”的展开;散善门是对序分义中“散善显行缘”的展开。“散善显行缘”里说到“三福”,定善文是应韦提希夫人所请而广说的,“唯愿如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那么,释迦佛为什么要开散善呢?“散善显行缘”说得很清楚。《圣教集》第541页:

    此明一切众生,机有二种:一者定,二者散。若依定行,即摄生不尽;是以如来方便,显开三福,以应散动根机。

    韦提希夫人以为,要往生极乐世界一定要有定善的观法,但释迦牟尼佛的意思是,未必需要定善才能往生,散善行法也能往生,这才是释迦佛开散善三福的本心,是要说明定善、散善都能往生。这还是表面的,之所以定善、散善都能往生,不在于定善、散善本身,而是在背后推出的阿弥陀佛的本愿。但是,如果从定善来讲,不便推出,因为定善自力修行的色彩浓厚,而且韦提希问的就是定善,若不进一步展开,破不了她的疑情。所以,就定善来讲,“好,我答应给你讲定观。但是要注意,散善也可以往生哦!”然后在散善那里,特别是下辈三品,把念佛安插进去。

    所以,这里是把定善一门讲完之后,接下来要详细开解散善一门之意,所以说:“从此以下,次解三辈散善一门之义。”目的是要显明散善也是往生的因行,这是对破韦提希夫人情执的,序分义里点到了,但是没有展开,这里要展开了。所以,要先了解它的大背景。

    第二,就“正因”两个字的内涵。在《散善义》里倒没有讲到三福,这是祖师前后连贯的解释。

    次解三辈散善一门之义。就此义中,即有其二:一明三福以为正因,二明九品以为正行。

    然后,三福正因说了第一福、第二福、第三福,就此三福当中,或单行一福,回亦得生;或行二福,回向也往生;或行三福,回向也往生。如果三福都不行,那就是十恶、邪见、阐提人。接下来说,“言九品者,至文当辨”。

    其实从经文来看,散善义是讲九品,没有再讲三福,大师要说明三福是九品开合的不同,所以把序分义里的三福到这个地方再解释一下,所以说“一明三福以为正因”。三福说在《序分义》当中,大师把它引到这里来,这里的“正因”两个字来自《圣教集》第547页:

    佛告韦提希:“汝今知否?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这里的“正因”两个字跟“十一门料简”当中的“辨定三心,以为正因”,从汉字来讲一模一样,但表达的意趣不一样。这里说的“净业正因”,善导大师解释说:

    从“佛告韦提”下至“正因”以来,明其“引圣励凡”。但能决定注心,必往无疑。

    这是破斥韦提希夫人的疑心,让她生信。因为韦提希以为定善才是往生正因,散善可能不能成为正因。所以,释迦佛就对她说:“你不要以为这不是正因,三世诸佛都以此为净业正因,如果你能这样修行,也决定可以往生的。”所以说“但能决定注心,必往无疑”,这叫“引圣励凡”,引过去三世诸佛这样来修行,鼓励、肯定、激励现在的凡夫,“你不要怀疑,不要担心,这样决定往生”。同时也有一个说法,就是罪恶凡夫身的三福要能够契入诸佛的净业正因,跟诸佛能够同一性质,这样才能构成往生净土的正因的。总之,这里“正因”两个字,是特别针对韦提希夫人的疑惑心,才特别强调说这是正因。所以这个“正”是有针对性的。

    这是第二点,“正因”二字的来源,承接三世诸佛净业正因,目的是要引圣励凡,破疑生信,摄散动根机。

    第三,三福与九品的关系。三福内容说在《序分义》,大师特别在《散善义》开头提三福,未说九品。九品说“至文当辨”,到每一品文的时候再来详细辨解。而三福在这里有详细的解释。第一福,世善;第二福,戒善;第三福,行善。这是让我们了解三福跟九品的关系,三福等于是总说,细展开为九品。当然,众生根机各个不同,如果再详细分开,可以分成八十一品。

    第四,“因”和“行”的不同说法。“因”和“行”这里也是分开说的,“三福以为正因,九品以为正行”。因和行在佛门里有两种说法,一是合说,合在一起说;二是分说,像这里一样分开说。因和行合在一起说,是以行业作为往生的一个原因。比如说,以念佛为往生之因行,或者以诸行为往生之因行。分开说跟合着说有什么不同呢?合着说笼统。分开说有所谓总、别关系。总体来说,即以三福回向作为往生之因,三福当中任何一福,修一福也好,修二福也好,合修三福也好,或者任何一福里哪一句也好,只要回向都可以往生。因的概念非常明确,有因必有果,要达到往生之果,三福中任何回向都可以往生。但是三福又详细展开,到底回向哪一个行法呢?根据众生的根机不同,展开九品行法。所以,以九品作为正行。这两个比较起来,就有所谓总、别,即略和广的不同。其实十三定观也可以这样来说明,比如“明思惟正受以为正因,十三定观以为正行”。

    “三福为因”是个笼统的、总的说法,没有提到哪一福,只要三福任何一福回向就可以往生,因就具备了。那么,这个因落实在每一个人身上,就有不同的展现,所以说九品为正行,当然,也可以展开说为八十一品。所以,因为总的因,里边还有各别不同的具体行法,有总和别的关系。

    第五,三福以为正因,是因为三心回向。讲三福为因是总的说明,笼统地说,善导大师解释三福跟九品的时候,重要的是有三心回向,所以说行一福回向也往生,行二福回向也往生,行三福回向也往生。这三福之所以能成为因,是因为它有回向心。回向心正是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三心在一起说为回向发愿。所以,三福之所以成为正因,是因为有三心回向,不然不能成为正因。“三心以为正因”是核心的核心,由三心正因才可以推出三福为因;由三福为因,再可以展开九品为正行,甚至再可以展开八十一品、无量品、定散二善一切行法,回向都可以成为往生的因行。所以,核心的核心,因中的因,就是以三心回向。

    总结一下,三福正因的“正因”,目的是破韦提希夫人的疑情,说“你不用怀疑,这是正因,决定能往生”,这个因是相对行来说的,有总和别的区别。三心正因(第642页),即“十一门料简”当中所说的正因,是相对其他十门详细分辨,其余十门都不是正因,只有这第四门才是正因。

    第一门叫“总明告命”,“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这是一个开头、起事,当然谈不上正因。第二门明“辨定其位”,“上品上生者”,这也没有因。第三门“总举有缘之类”,“若有众生”,这是有缘,也没有因。第四门“辨定三心,以为正因”,这就有了,“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这里讲得特别明了。第五门“正明简机堪与不堪”,上品上生的经文(第660页)说“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这三种根机的众生是可以的。第六门“正明受法不同”,“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第七门“修业时节延促有异”,“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这叫时节不同。第八门“回所修行愿生弥陀佛国”,回向发愿,愿生彼国。

    第六门、第七门、第八门是九品正行当中的正行。每一品的正行怎么分辨?就从第六“受法不同”,是受什么法。像上品上生就有三种,“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这是一种,“读诵大乘方等经典”这是一种,“修行六念”又是一种,这是三种行法。

    这三种行法在辨三福为正因的时候属于九品正行,如果拿这个回向,也可以归入三福正因。但是在十一品详细明辨的时候就不算正因了,就属于“辨定三心以为正因”。就是说,这些受法、修业要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它才能构成往生净土的因行,所以以这三心作为正因,这是正中之正。关于这些,可能听起来要缠绕一些。

    这里还可以再问,讲九品为正行,比如上上品讲修行六念、慈心不杀、读诵大乘经典,这些大师不是说叫正行吗?为什么又判为杂行呢?这里文字虽然一样,它的义理是不一样的。那个地方是要分判是正行还是杂行,这里是从因和行相对来说,每一品当中正所修行的是哪一个行法,称为正行。汉字在不同的地方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所以这里不要误解了。“不是说为正行吗?怎么又判为杂行了?”是文同意别。这里的“正行”是和正因相对的,因和行相对,主要是破韦提希夫人的疑情,她认为散善行不能成为往生因行,认为这个不正,就说正是往生因行。在判正行杂行的时候是有目标的,以极乐为目标,纯是极乐之行,称为正行;是杂的,称为杂行。所以,这个“正”有不同的标准。

    摘自:净宗法师微信答问第89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明三福以为正因;二明九品以为正行”,这句如何理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hhp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