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散文简友广场
《在工作中,看到中国》作者: 网易人间[编]

《在工作中,看到中国》作者: 网易人间[编]

作者: 刘书朋 | 来源:发表于2023-08-24 01:22 被阅读0次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

    。。每天推荐一本书 || 编号:[1717]

    。。ISBN: 9787521740707

    。。内容简介。。

    本书书稿精选自网易非虚构公众号“人间thelivings”,其“寻业中国”栏目中发表的系列征文稿件,为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对自己或周围人工作的口述:农民、app内容审核员、销售、历史老师、海员、黄金分析师、开锁匠、基层社区调查员……

    这些劳动者们或被时代裹挟,或是迎澜而上;或主动追求自身理想,或无可奈何生存所迫;或在本业中找到生命价值,或在迷失后重寻人生意义。他们的经历演绎了不同职业的酸甜苦辣,他们的工作支撑起这个社会的平稳运转,他们的故事万花筒一般映射出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在这些“真实的故事,真正的生活”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生动的当代中国,或许,也也许能重新思考“工作”本身的价值与意义。

    。。作者简介。。

    “人间工作室”是网易文创旗下的老牌UGC内容栏目。创立于2015年8月8日,截止到2020年底,共发展出包括人间、戏局等品牌的全方位现实主义题材内容矩阵。

    目前“人间”已为华语市场现实主义题材(非虚构品类)头部平台。

    本书为其向全社会征稿的栏目“寻业中国”精选。

    。。网评。。

    可以看到不同的职业情况

    人间苦,但也有人间烟火、满足、喜乐,历史的尘埃或者大潮的浪花都有自己的故事,能多看到些、多有些选择和多追求一些总归是好的。

    各行各业人物故事合集,可读性很强。国内行业996正是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和忍让中疯狂生长。而不平等不尊重,靠着人脉关系搞排挤搞对立,更是司空见惯。有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文化。

    人的一生当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管喜欢与否,工作都构成了每个人人生当中的尤为重要的一部分。谈到工作,如今更多浮现出来的996福报、PUA、职场霸凌、工作难找、职场心机、人情世故等等,对于工作现在的年轻人已然没有以前父母辈对工作的热情了,但从另外一方面看,“躺平”和“摆烂”这是更多对抗职场不公平现场的勇敢精神——有多少钱,做多少事,钱没到位,别想白嫖,钱到位了,一切好说。我觉得这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工作的本质是一种等量的价值交换,如果不给钱就白做工为什么我不去做福利院做义工贡献自己?所以现在的年轻人正在通过自己的这种行为悄悄改变职场的风气。网易人间写的工作纪实文学,也让我们看到了“华服下的虱子”,金融行业有金融行业的心酸,35岁有35岁的危机,光鲜亮丽的背后,你不知道未来迎接你的到底是前程似锦还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泡沫和大饼。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点出过工作的本质,每一个人在自己的每一个岗位上都做到自私,这样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自己获得最大的价值之后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也就是说国家的富强是要以个体的幸福为前提的,但不知道为什么在我们这里反而鼓吹“以奋斗者为本”和“自我奉献”。伟大的亚当斯密已经告诉过我们,在工作中要讲自私而不要自我牺牲了,所以,当老板的钱远远没给够时,上班公司的事磨洋工,下班自己的事高效率,这可能是与工作相处的最好方式。

    这是一本很符合自己意愿的书。一直以来都特别喜欢倾听别人的故事,了解别人的经历,想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或者没用的借鉴,就像以前,特别爱看《非诚勿扰》的原因居然是爱看每个男嘉宾的个人介绍环节,通过每个人的介绍,了解他人是怎么样在走自己的路。

    这本书结构很简单,就是讲述众多小人物和普通人的工作经历,这里有货车司机,风电维修员,空中管制员,外企高管等等等等,描绘了一段段形形色色的人生经历,也不觉让人感慨颇多:工作对于我们,它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而每一份工作,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去面对它。

    工作二字,对于自己而言,它就是一片天,它承载了个人全部的梦想,家庭的大部分希望,它是社会交往的名片,它是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它就是一个人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大部分人三分之一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可对于社会呢?可能仅仅是微不足道的一份子罢了,很多时候,在时代的浪潮面前,我们的选择权兴许只有很少很少,如果说我们事业获得了成功,可能仅仅是有幸赶上了时代的红利,千万要保持自省,不要盲目自大,让我们成功的,可能并不单单是个人的能力,而是时代的运气,如果说我们终究泯然众人矣,让我们失败的,可能并不是水平,而是行业的衰落和个人的某些选择。就像书中卖书包的小老板,如果不能够改变创业的思路和想法,无论怎么样拼尽全力,也敌不过网购互联网的汹涌热潮。

    对于我们的人生规划而言,一定要把热爱和创新融入其中,一件事情,没有十足的热爱,很难投入专注力去想、去做,只有把它作为自己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做好一件事,以及,一定要在过程中创新创造,不可以墨守陈规,永远躺平吃老本,停下前进的步伐,只会被时代淘汰。我们一生,最理想的便是做一份自己喜欢,又能带来物质满足的工作,而我们终其一生,也不断的在寻找这个一件事,一辈子最重要的不是做了多少事,而是真正做好一件事,做成一件事。书中的训犬师,一个同样是需要感情融入才能做好的职业,缺乏了热爱,这样的工作对于个人只会是负担,无关于经济收入,无关于社会地位,真正热爱这项事业的,一定也是个人内心充盈的工作。

    工作最重要的三要素,是最后一个故事外企高管讲的。“业绩、专业和责任感,是能够获得职业尊重的唯一。”业绩代表能力,专业代表学习,责任感代表人品,大概也让我的人生选择坚定了起来,从来都在困惑别人是怎么做的,更多时候需要明确自己想怎么做,以及怎么做是正确的,面对情形复杂的各种局面,形形色色的领导同事,五花八门的各类人群,要明白自己的取舍,了解自己的性格,保持好自己的底线原则,坚定不移的让自己永远不忘初心,做好人,做好事,方能做出成绩,终究是一句话,要无愧于心。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尽管如今的职场早已不讲究从一而终、一辈子只干一行,尽管我们跨界、转行、跳槽都不是啥新鲜事,但大多数人能深度了解、有所体验的行当/职业依然有限。如果对年过半百的人群做个调研普查,有几个对三百六十行有足够全面清醒和客观的认知?所谓丰富的职场资历,其实往往是指所在的行业和职业圈子里的纵深度和细致度,而广度和丰富度是普遍欠缺的。

    那些没有机缘(幸哉?不幸哉)早早接触社会的年轻学子们,也对各行各业较为陌生,尽管寒窗苦读十几载。我一直认为,不对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各类组织、各种职业做些哪怕浮光掠影的了解(甚至体验),而就要去择业就业,这是我们教育体系里的荒诞不经的故事之一。

    而本书稍可帮助读者去打开一扇扇认知的窗。每扇窗,是一位真实从业者用第一人称的视角,给我们讲述TA的真实体验。

    本书收录了从大城市看似光鲜的金融医疗互联网等领域的职业,也努力顾及其他,比如农村种大棚蔬菜的,奔波在路上的货车司机,小城的杂技演员,大山里的守站人......这种对各行各业的多元和深入的了解,很多人普遍欠缺而不自知。或许多少因此,才会有那么多轻易砸字的键盘侠。而看了这书,我们会发现:很多行当有光环、和我们平时的认知有很多偏差、干哪一行也都不容易…甚至,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内幕和潜规则,也有不足为外人道哉的辛酸和焦灼。

    当然,本书是征文的精选集,它类似documentary纪实片,只做第一人称的讲述,不加评论。

    而且,本书胜在“当下”,出版于2022年5月,最近的案例覆盖到了2020年底。近些年,很多行业和职业都在加速动荡变化。本书犹如给那些职业做抓拍,留下带着鲜明时代印记的照片,有些抓拍的职业图景可能还会持续好些年,而另一些景象可能一去不复返。最鲜明的案例,恐怕就是那个讲述2020年春节的基层社区工作者,不知两年后TA是否还在岗、是否还愿意参加征文。

    当然,有一点必须指出:人间真实,但未必完整。显然,一位从业者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感,不足以展现那个行当的完整面貌。而且,可能是网络征文的关系,多数文章来自年轻人、多数文章来自“草根”。这确实是代表了大多数劳动者的真切的工作面貌,但年轻人群毕竟从业时间较短,草根毕竟可能视角不足……真要追求完整的全貌,还需要行业/组织里的更高层视角,更鞭辟入里的解析和直击核心的评论(而本书只讲故事不作评论)。

    另外,对于那些庙堂之上挥斥方遒的人们,本书可能也颇有意义。

    扯开一点,这些天正在读另一本书《重走》。当抗日战火把北大清华和南开的师生们改造成湘黔滇徒步旅行团时,那些天之骄子深入体验民间疾苦、步入人间真实,从肉体到心灵都被那片广袤的土地打磨了一番,书写了可彪炳于世界大学之林的“西南联大”的历史。

    同理类推,上得庙堂下得基层,才不负这80年前的同一个强国梦,本书,或许也就有了这一层价值。

    工作之于每一个裹挟在时代变化中的个体,不仅是与个人生存发展直接相关的存在,也是影响我们的行为、思维和价值观的无形之物。而反之,我们又通过工作彰显自己在这个社会里的价值,将自己人生的这块重要组成部分,变作时代的一砖一瓦。《序》 时势造英雄,时势也毁英雄。Harry成了这个行业里的一个缩影。 我也感觉出这是我工作的另一层意义一一对于某些人而言,我们更像是一扇明亮的窗。或许在某个冷清的客厅里,购物专家热情洋...

    “难以联系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则是打工者工作调换太快,尤其是年轻人,常常在不同城市里干不同的活儿,每到一个地方,就会废除之前的号,换当地的手机号。每换一次号码,就会与一批人失去联系,慢慢地,也就越来越少人知道电话。”

    回乡的打工者并非因为本地的经济吸纳能力转好,更多的是因为自己或者家人的伤病等家庭问题不得不返乡。

    村庄内部的经济生活在缓慢地发生改变,有一定规模的资本经营者正在进入村庄,土地被集中起来,被那些有资本和销售渠道的人所控制。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工作中,看到中国》作者: 网易人间[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hyb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