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走停停了几天,蒙蔽了感官,托着身体无感的走着,最后一天,脚踩着古城墙,突然明白,原来,这就是西安,原来,这就是长安。
西安,城墙念想也许是因为太年轻,所以总想出去看看,看看那朝圣的西藏,听听那六朝古都的秦腔,可是等到有一天终于出去了,才会发现,要么是自己空有一腔热血,却没没足够的文化底蕴去消化与接受一个城市或者是一个地方所能带给自己的。
有时候是出去了,那颗守拙归真的心却早已不知丢在了何方,带着一副躯壳流连于标志性景点,只是为了一句:“至少,我来过。”
突然想起姚贝娜那句:“我不要无所谓的来过”,也许出去走走也应如此:“不要无所谓的来过。”
好像那残喘的狗不停的在街头走着,秋末的蝉拼命叫着,涸辙的鱼大口大口的呼吸,最后一天待在这里的我怎么也不肯在某个地方待着,不论去哪,都想走一走,感受下这座城市的呼吸与脉搏,听听千古的诉说,可是,越走就会越有一种无力感,我的浅薄与无知接收着不完全的,星星点点的信号,对于它想要告诉我的,什么都解码不了。
去看了大小雁塔,去了西安博物馆,走过了大唐不夜城,路过了钟楼鼓楼……坐在车里看到绵延不断的城墙,总想登上去看看。
最后一天我在中途下车,骑自行车来到城楼下。
脚踏着城楼,从垛口向外望去,车来车往,换在另一边,一片古色古香的建筑,写着民宿,写着茶馆,写着西安的历史。
西安,城墙念想耳机里听着有关“西安”和“长安”的歌,听不到外面的纷纷扰扰,只有看到的城砖,摸到的文化血脉,听的西安人的歌,一个人,不慌不忙地往前走着,某一个瞬间,突然感动地想哭。
几日来,从西安的这里穿梭到那里,想着感受这座古都的文化,一座座古楼前穿梭,经过人群满满的回民坊,尝过了biangbiang面,吃过了羊肉泡馍,一次次的汗如雨下,太阳毫不留情地照着,像身处长沙一样的闷热,神经似乎已被麻痹,感知不到任何感动,接受不到这座城市带给我的任何讯息,只是疲惫地走着,走着。
听着旁边的导游说城墙曾几经受到损坏,有些村民扒城墙的砖回去盖牲口的圈,后来要求归还,所以很多砖都刻了名字。
我朝着她指的地方走去,一眼就看到了一块块城砖上刻的字,写着一八几几年,一九几几年,还有名字,有时我们抨击那些在古迹上乱写乱画的人,可是这又是另一种概念了,那些凹凸不平的字眼写满了历史,写满了感动。
西安,城墙念想沿着城墙一直走,一直走,走到碑林的入口,便下去了。
里面林立着大大小小的碑文,各种文化大家的字,偶尔听听周围人对碑文的讲解,对眼前的字便又有一番认识。书到用时方恨少,再深的文化内涵也不过成了走马观花罢了。
从碑林出来,开始乘公交回学校。坐反了,一直听着音乐没有注意,结果从起始站坐到终点站,足足用了三个小时。倒也无妨,看看窗外,看看每一个能够看到的人和车。
车让人是西安的名片,每一辆车都在践行,似乎并没有那么焦急,即使好几辆公交车挤在了一起,也依旧让着行人,每次过马路是都想着,你走吧,我不急,可是车辆还是减缓了速度。
从公车的窗上向外望去,在红绿灯面上停下了一辆辆车,排成几条长龙,再细看,车与车的距离并没有我想象中的狭窄,相反还很宽,不那么着急,不那么急促,是我从一辆辆车中读到的。它们或许又有急事,却从来不去破坏城市的形象,这是一座城市的名片。
回到家乡的小镇上,一辆辆车飞驰而过,过马路时老远看到车辆就不敢再行走,停下来等着车先过去。去年夏天有出台关于车让行人的交通规定,违者罚款二百元,有警察在时还勉强过得去,可是一旦没有了警察,车就像放开了的野马,在行人面前不肯稍加停息。
一座城市的文化对一个人的性格塑造究竟会有多大的影响?一个学校的环境与氛围又会对一个人的人生有着怎样的烙印?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在潜移默化地,无声无息地被一座座城市改写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