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初访青城山

初访青城山

作者: 知希山人 | 来源:发表于2024-08-10 08:53 被阅读0次

    (一)二郎点化

    二零零七年三月十九日。

    中国从来不缺神话。至于这神话是如何产生的,是源于当时人们认知的匮乏,还是确有其事,结论从来是信的笃信,不信的坚决不信。但关于都江堰的问世,不得不跟二郎神扯上些关系。

    这个旷世工程建成于公元前三世纪。那时候的神州大地正有群雄并起,七分天下。作为秦国的蜀郡太守,李冰携其子为保百姓免遭水厄,当然也是为了巩固秦国的统治,率民众修建了这座无坝引水工程。在修建之初,李冰面对周遭的自然环境也颇挠头。岷江水绕青城山脉一圈,海拔从大约1300米骤降到大约700米。初见成都平原,可以想象江水是多么的欢快和放肆。它会像个天真的孩子一样,无邪却有着极强的破坏力。幸好有青城山在一直与它周旋,在竭力安抚与防范着水患的发生,但显然只有它还是不够的。

    刚从峨眉山下来,受到颇丰富的点化,我自然也带着些欢快。从成都乘车到都江堰的路上,心里都哼着歌曲。到了景区门口,购买九十元的门票丝毫不见心疼。

    进门没多久,未见工程先参观了自然与文化陈列馆。因为专业相近,我想努力弄清其中的原理。但在模型前旁听了两次导游的讲解,才大致弄懂了这堰是怎样的“四六分水”与“二八分沙”。

    任何人都承认都江堰工程的完工在当时是个壮举,绝对超出了人类的智慧,但要是提起是受到了二郎神的点化,许多人又会斥之为无稽之谈。但历史记载就是如此。据说是二郎神授予李冰“深淘滩低作堰”的奇思妙想。当时还因为没有火药,岩石难以炸开,父子俩是带着众人日夜锻烧巨岩,不停地让它膨胀与收缩。历经八年时间,才硬生生地将那岩石撕裂。如今这个地方叫“宝瓶口”。

    都江堰的主体就分为鱼嘴、飞沙堰与宝瓶口三个部分。游客的行走路线被规划好,可以顺着人行道至飞沙堰,穿过堰顶到达已是公园景象的金刚堤,然后行至类似鱼嘴的堤头折返,经过安澜悬索桥,至内江对岸的二王庙。

    这庙始建于南北朝齐明帝时,距工程竣工大约七百年了。当时叫“望帝祠”。看名字应该是向皇帝表忠心的一幢建筑物。后来为了纪念李冰父子,改供他们,并改庙名为“崇德庙”。宋代以后,因父子俩相继被敕封为王,于是庙宇被改名为“二王庙”。当时是李冰居大殿,其子李二郎居二殿。后来几经变迁,如今的大殿供奉二郎神,二殿供奉的是李冰夫妇。

    算来已经2200多年了,这座伟大的工程仍然承担着成都平原的灌溉、引水、排涝与生活的重担。如今的李冰父子安居庙堂,享受了近两千年的香火,不像那可怜的秦始皇,虽然完成了同样千古壮举的万里长城,却落得千古骂名。当然,这其中另有原因。

    (二)天师传承

    二郎神虽然点化了李冰父子,解决了成都百姓的生活难题,但他似乎也不是万能的。在东汉末年,巴蜀地区曾经瘟疫横行,民不聊生,不得已是一位叫张陵的道人在龙虎山炼丹有成后西迁至此,解决了这个大麻烦。

    他当时就是在青城山与鬼王魔帅们进行了五个回合的较量,然后将六大魔王、八大鬼帅或拘或逐或诛灭,还了当地老百姓于安宁。后于此地著书修养数十年后,辗转鹤鸣山成立了正一盟威之道。也有说法是先在鹤鸣山立教,后归隐于青城时大战鬼王。我倒是更相信前种说法。因为张生于公元34年,丹成时已年届六十,后得老君圣谕,“闻巴蜀疹气危害人体,百姓为病疫灾厄所困”。换句话说,张赴西蜀的初衷就是为当地百姓解厄,所以过来后的首要目的当然是大战鬼王。更何况,不先除去邪祟,立教哪能顺利?另外,张创教的时间是汉顺帝元年即142年。那时候的张已是108岁高龄,在西蜀待了48年了。从时间顺序上来看,张也应该先在青城驻足。

    带着对青城的无限向往,从都江堰公园出来就赶紧乘公交车到达了前山景区。在山脚下的建福宫填饱了肚子,然后购票入内开始爬山。经过一路台阶,先是到了全真观,然后在黄昏七点多的时候抵达天师洞。

    虽然在《天地宫府图》里,青城山被列为天下第五大洞天,由宁封治之,但这里的一切似乎还是以天师为重。全山上下最大的建筑群就是天师洞了。我来得晚,夜色中的殿门大多已经关闭了,但仍能感受到各个建筑的厚重与沧桑。我踩在院落的台阶上的时候,会觉得周围树木的年代感都是被那些老房子浸染出来的。

    第二天在天师洞走了走,浏览了这座古观的格局。虽是冠名为天师洞,但总体来讲还是以三清殿为主殿,另有三皇殿、黄帝祠与天师殿。天师殿其实只是一座洞窟。洞窟的最上层有一石龛,供奉着隋代雕刻的张天师石像。洞外有他第三十代孙张继先天师的塑像。因为无人值守,卫生状况一般,再加上洞窟里的凉气,整体氛围显得有些阴森。

    按说这里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庭,应多是正一派道士,但目力所及都是挽着发髻的全真道士。据说天师洞建筑群一度被改为佛寺,后来是唐玄宗亲敕下令归还。现在的天师洞只是俗称,它的正名仍是延用唐代的御赐之名常道观。

    在常道观往上的路途中,有些历史遗迹或真或假。有些景点的取名或多或少与天师大战鬼王有关,像掷笔槽、投龙简等。在峨眉行走的那几天,如果疲惫不得不坐下来歇息一会儿,那么起身后总觉得满血复活。而青城海拔只有1600多米,远不及峨眉,理应更好爬些。但我在离开常道观没多久就开始觉得脚板发酸,会隐隐感觉周围的肃杀之气。看来天师当年并没有赶尽杀绝,小鬼小妖们仍是青城山的点缀。没有了他们,天师之职又将焉附呢?

    (三)一气三清

    天师所创的正一盟威之道素来被认为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开端。张氏历代掌教都被称为天师,而张陵更被称做祖天师。另外,既然是教,除了教主自然还有崇奉的神仙。这位神仙就是太上老君。留下《道德经》的老子被认为是太上老君在人间的某个化身。

    在魏晋时代,随着天师家族回迁到江西的上清小镇,势力远不如从前。在其他地方又产生了新的教团,比如茅山派、灵宝派。后来又有了三清之说。茅山派又名上清派,所崇奉的神仙是元始天尊,而灵宝派崇奉的是灵宝天尊。再后来有了三派皆一的说法,茅山派认为是元始化三清,天师道则说是太上化三清。直到《封禅演义》小说面世后,大家才普遍认可是老子一气化三清。如今的三清就成为了道教所供奉的最高神。

    青城山的布局明显是受了这种理念的影响。在最高峰老霄峰供奉了老子,另外三处分建了上清宫、玉清宫与太清宫。其中上清宫在彭祖峰东坡上,也是在至老霄峰的必经之路上。玉清宫则在丈人峰下,而太清宫在前山与后山之间的沙坪村。

    在老霄峰顶有座老君阁。这阁颇像青羊宫的八卦台,只是依比例放大了些。阁里所供是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的形象。阁楼的观光廊上刻有《道德经》、《黄庭内景经》与《黄庭外景经》的某些章句。阁外凭栏远眺,可见峰峦叠翠逶迤连绵,万里锦绣似在天外。身后的老子眼帘低垂,似乎在感叹自己幸亏及时出关,没有遭受像其他那些传播真理者类似的果报。他老人家曾经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不知道是经历多少挫折,才能提炼出如此至理名言。

    在老君阁南侧大约半小时的路程处是上清宫。这里游人如织,香火鼎盛。出山门的时候恰遇一众人围着导游听讲解。她指着山门的匾额,说“上清宫”三字出自蒋中正先生的手笔。文革时为躲避损毁,当家师以黄泥抹面,且改写了“毛主席万岁”方躲过一劫。一番话引来游客哄笑。她又指着门口两株柏树,说它们一雌一雄,近在咫尺却不能紧密相依,正应了老子经文里的话:“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从上清宫往下的途中某个岔路口,会有往玉清宫去的标识。顺着这条小路往东,会到十分清寂的玉清宫。所见游客寥寥,唯见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她安祥地看着过往行人,不言不语。

    (四)似曾相识

    在到达天师洞的那个晚上,遇到一位老者。当时负责登记的管理员是位女居士,第一天上班。于是老者很耐心地在一旁指点她。我开玩笑在问有皈依证是否可以减免。他尴尬地笑笑,说十块钱一晚已经是很“香赢”了,也就是很划算了。其实也确实很实惠。

    我入驻的房间很简单,大约有八个床位,被褥枕头齐全,一张木桌上放着一个有些年头的开水瓶。窗户可以推开,外面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人在夜色中打太极拳。卫生间在走廊尽头,里面的规格颇高,与房间完全不同。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小便器有自动感应装置,里面闻不到丝毫异味。

    既入玄门,当诵玄门晚课,但一时也没找到有早晚课内容的读本,只好在临睡前结结巴巴地诵了半卷《普贤行愿十品》,以答谢峨眉山受菩萨加持之恩。

    三月廿日。早上起床,推开房门,看到昨天那位老者匆匆而去的背影。有点感觉他像武侠小说里深藏不露的高人,而且不觉得有什么恶意,反而有种受保护的荣幸。青城山曾经叫天仓山、清城山、丈人山,还有个名字叫鬼城山。时过境迁,这山仍以天下至幽闻名。

    用过早斋后离开,在出门地方又遇见了他。他手执扫帚,正缓缓的扫着地。看我要离开,他握住我的手笑问道:“不耍了?”浓重的四川口音让我乍听感觉是“不说了”。我看着他面色红润的脸庞,瞬间想起这一路上的种种际遇,立刻意识到接下去的行程里应该再没有什么明显的点化了。

    上山途中遇见来自新疆的一家三口。老夫妇与他们年约三十岁的儿子。他们的目的地是峨眉山。知道山高路远,特地先来青城试试脚力。他们昨晚睡在我隔壁。巧合的是,我与这位年轻人都听到彼此诵《普贤行愿十品》的声音。他说他当时曾在心里想,要是能与我结伴去峨眉多好。可惜我刚从峨眉下来。我说普贤菩萨在那里等着你们。老夫妇心诚却脚力不济,年轻人为了等他们走走停停。我得赶我的路,于是舍他们而去。

    (五)皆是浮云

    从玉清宫往下,一番辗转到了后山的泰安古镇。

    这里明显是新建的仿古建筑群,但仍给人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之感。因为旅游淡季,游客稀少,酒肆茶楼生意清淡。干净的巷道旁有小桥流水,时常可见有村妇蹲在水边濯衣洗菜。在古镇的东南角有座始建于唐代的泰安古寺。

    刚进去时见一僧人与居士正在院落里打羽毛球。本来不想打扰他们,看过拜过也就别过了。但僧人显然是敬业与热情的,十分迅速地放下了羽毛球拍,过来端坐到佛像前的案桌旁,指点我可以敬香留名做点功德。另一位圆脸僧人则不知何时从何地出现,过来很诚恳地劝我去财神殿里乞求保佑。我笑了笑,摸摸不丰盈的口袋。看来真是旅游淡季啊。

    出来后坐观光车去了五龙坊,然后弃公路改走小路。一路与溪水同行,在左弯右拐中看时刻变幻的风景。论起风景来,显然后山要胜于前山。前山的特点是幽,后山则明净许多,气场也似乎格外不同。至少我在其中行走了几个小时,脚板未曾酸痛过。

    行至半山腰,到了名叫“又一村”的村寨,里面多是客舍。我随意问了问,得知可以售卖床位,30块一晚。在过了几座亭台楼阁后抵达白云洞。里面尽是各种佛像,故事多与白云禅师有关。因为想在天黑前到白云寺挂单并吃斋饭,所以未及细品,反而加快了步伐。

    到达山门,看见了弥勒塑像。白云寺巍巍矗立在数百级的高台之上,只露了屋檐。守像的僧人收拾着东西正准备下班,见我前来显得格外兴奋。大概守了一下午突然遇见了我这个香客。他极力让我焚香礼拜,但香刚燃上又给弄熄了。他说明天会帮我燃上头柱香,意义会不一样。

    我听了虽然云里雾里,像置身于白云之中,但还是相信他的决定。到寺里挂单很顺利,我感觉跟佛教寺庙之间完全没有疏离感。

    用过斋饭,我到大殿前的院里转悠,突然感觉有股阴风在脚下盘旋,于是到客堂凑热闹。几个人正在看电视,看我过来,招呼我一起打“斗地主”。我问了行情,觉得不大,也就欣然加入了。结果菩萨保佑,小赢他们三十块。

    回到客房,听到隔壁的僧人问同时散场的人谁赢了。屋外的人简短地回道:“那个娃儿赢了。”

    三月廿一日。用过早斋,用昨晚赢的钱为庙里炸了鞭,还烧了头柱香。当家师亲切地问我下一站去哪里。我笑着说不知道。他也没多问,只是点点头说下山途中有个湖,需要花两块钱的船费。

    辞别白云寺后,顺着山路往下似乎与来路不同,但确实遇见了一个湖,叫翠映湖。面对湖光山色的美景,我无心欣赏,只在琢磨该怎么渡过湖去,还是说自己走错了路,该往回走。正踌躇者,忽然听到远处有人声,又忽然想起当家师说要花钱的事儿,我立刻意识到应该有渡船,于是扯着嗓子大喊了两声。

    不久,一艘游船慢悠悠地摇过来。那时的情境十分像金庸笔下的武侠小说,一位世外高人突然就出现在世外桃源的画面里。我坐上船,仔细打量那撑船人,猜测他是不是世外高人,是不是数十年如一日地在这湖上漂流,为了悟出那绝世武功,或者等来一个仇人……

    经过一个渡口的时候,他指着旁边正在打造的铁质新船,说正乘的这艘船不久就会寿终正寝了,下一次再也不会有人帮我摆渡了。下了船,我与这撑船人相视一笑,宛如订了个来世之约。

    2007.4.10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初访青城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idgh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