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行侠写作部
他曾经从黑暗走向光明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他曾经从黑暗走向光明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作者: 菜小肉 | 来源:发表于2017-10-29 21:54 被阅读95次

    假如给傻子一个天才大脑,他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他会受到他人的尊敬和喜爱吗?他会收获和以往完全迥异的精彩人生吗?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就讲述了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却越到后来,越让我痛苦,数度落泪,心酸得不能自已。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故事的主人公叫查理·高登,32岁,智商只有68,相当于一个5、6岁的孩子,自小他就被父母遗弃在沃伦之家(智障人士收容所),长大后被一个好心的面包店老板收留,在店里打打杂。在老师艾丽斯的推荐下,查理被斯特劳斯博士和尼姆教授选中,进行了一次脑部科学实验。这个实验没有先例,没有人知道后果,唯一的参照物就是一只同样接受了实验的小白鼠——阿尔吉侬,他们虽然超越了物种,但在本质上来说,阿尔吉侬是查理最亲密的伙伴和兄弟,每天看着阿尔吉侬越来越熟练地穿越越来越复杂的迷宫,成为了查理唯一的安慰。

    和阿尔吉侬一样,手术后的查理智商突飞猛进,短短几个月时间,他从一个不能流畅读写的“傻子”,成为了一个智商高达185的天才。查理开始阅读,开始对未知充满好奇,开始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疯狂地吸收着这个世界的各种知识,他说“我的寸寸肌肤仿佛都张开来吸收外在的知识,浸淫于浩瀚的学海中。白天,知识从毛细孔钻入体内,夜晚,它们则像爆竹一般在脑海里一连串地爆炸开来,绽放出喜悦的光芒。我往往能从解决问题中得到无上的喜乐。”然后“过去数月累积的知识已酝酿到一定能量,开始在我体内燃烧,引领我进入清明的理解领域中。放眼望去尽是真善美交织而成的金黄稻田,随风扬起喜悦的稻浪。”当他逐渐了解世界,他开始变得敏感,开始了解人的行为背后的含义,他发现,这个曾经以为是温暖美好的世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是母亲担心影响妹妹的生活环境而以死相逼他父亲把他送到了收容所,原来朋友对他的喜欢是基于愚弄他能带来快乐,面包店的同事非但没有为他高兴,反而像看怪物一样对他冷眼相看甚至合力将他赶出了面包店,原来曾经崇拜的博士教授是这么的功利而昏庸。而一直陪伴他的人生导师、精神伴侣艾丽斯面对他的求爱,察觉到和查理之间无法跨越的智力鸿沟而不得不拒绝了他。严重的情商滞后导致查理愈加的暴躁,心理开始变得畸形,甚至出现了精神分裂,智商成了查理和他的朋友及爱人之间的离间力。聪明的查理高处不胜寒,孤独又不被理解。

    终于在一次展示自己智商成果的学术报告会上,查理带着他的好兄弟阿尔吉侬逃离了现场。平淡的日子里,查理一边照顾阿尔吉侬一边写自己的学术报告,但好景不长,他发现阿尔吉侬表现得不同寻常,变得暴躁,曾经能熟练穿越的迷宫如今却毫无章法跌跌撞撞。高智商的查理突然明白,他们正在退化!慢慢的,他也开始弄丢支票,不知道回家的路,说话词不达意,他眼睁睁地看着阿尔吉侬看着自己一步一步退化到原始状态。这个结果极为讽刺,智慧的查理穷尽毕生之力,证明了天才查理是一个失败的科学实验品。这让查理惶恐不安,拼命想抓住自己正在流失的智慧,就像一个渐冻症人想拼命控制自己的手脚一样。他想去寻找父母、想去克服恐惧、还想拯救自己和阿尔吉侬,但即便他焦虑,他不甘,却束手无策,命运始终无法抵抗,他正沿着阿尔吉侬智力衰落最终离世的轨迹,回到那个他熟悉又极力想摆脱的世界。更讽刺的是,当他的智力最后回落到68时,爱人朋友再次回到他身旁,世间一切欢笑如常。

    最后,查理和爱人朋友告别,重新搬进了沃伦之家。往日又在重现,好像中间的时光只是一场梦,梦醒了,一切回到原点。

    全书写作手法非常特殊,是以查理第一人称写的“进步报告”,有点类似日记,是斯特劳斯教授要求查理将实验过程的每天所见所感记录下来。所以当你翻开书本第一页的时候,满篇的错别字、没有标点、逻辑不通,那不是因为你买了一本盗版书,而是那就是手术前的查理所仅有的语言水平。全书18万字,100多份的报告,都是查理第一人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渐渐走进了查理的内心,用他的眼睛来观察和感知世界,好像我变成了查理,和他一起去发现、一起去好奇,一起同悲同喜,好像一个盲人重见光明,又好像一个初生的婴儿,不断地去学习。当他的错别字越来越少,语句越来越来流利,那是发自心底地为他高兴啊,当查理的进步报告再次开始出现错别字的时候,有一种近乎绝望的痛苦深深地抓住了我,那是一种明知道结局的无力感,在他的最后一份报告中,曾经写出收获知识就像扬起喜悦的稻浪的查理却像一个孩童一样迷茫地说“高登曾经聪明过,但现在却不会读书,也不会写字。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在度便笨,是不是因为我做错事了,还是因为我不够用功,或是我被下咀咒了,总之,不管是什么原因,我都会用功努力学习,让自己便聪明一点,认得所有的字。”但最后的最后,他用他仅有的一点清醒的意识写下:“如果有时间,请帮我放一些花在后院阿尔吉侬的坟墓上。”

    对于查理来说,他从黑暗步入光明又从光明重新堕入黑暗没办法选择,他只是一个实验品,但如果有呢?比如我想问问在座的各位,你们呢?如果给你们一夜暴富的机会,但是在3个月后你会一夜破产一无所有,你会选择什么?假如给你们绝顶聪明的头脑,但是三年后你会重病缠身、一片空白,你会选择什么?假如给你们三十年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然后剩余的时间在孤苦飘零落魄潦倒中度过,你又会选择什么?

    归结起来,这些个问题实际便是在问,是得到了再失去,还是从未得到过,哪个更快乐一些。不着急回答先举一个例子,湖南卫视的《变形计》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节目组挑选一个城市的富二代和一个农村孩子相互交换生活,但引起了非常大的质疑和争议,许多人认为节目组一直站在富二代的立场的,因为有一部分农村的孩子在城里过上几天以往想都不敢想的优渥生活后,回到农村,巨大的生活落差让他们受不了,会质问自己的父母为什么这么贫穷,质问为什么他就能出生在城市而我出生在农村,反而沦落成为街头的混混。

    这个例子会动摇大家的选择吗?不着急,或者我换一种问法,你是愿意做一个快乐的“平凡人”,还是做一个痛苦的“清醒者”?也许从个体来说,很多人会选择平庸的快乐,与其承受这么多的挣扎痛苦,还不如从未见识过这个世界的灯红酒绿。最近非常火的一个事情就是3万5的香奈儿是穿一次就扔的,于是很多网友评论说“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妒嫉使我质壁分离。”但从人类进程来说,哪一次人类的一次进步,不是伴随着鲜血淋漓的阵痛的。不要觉得人类进程是一个特别虚幻而遥不可及的词,也不要觉得我说的做出这类选择的人特别的圣母,实际上,我和先生有一次曾经探讨过类似的话题,是在看一部叫《撤离科威特》的电影时有感而发的,影片讲的是男主角是一个旅居科威特多年的印度富商,在1990年萨达姆下令伊拉克对科威特发动侵略战争时,带领17万印度人逃离科威特的故事。影片里面有一幕,是战争刚打响的时候,男主角的妻子哀求男主角赶紧带着家人离开这里,然而男主角看着自己的员工说“我不能丢下他们!”看到这里我也你们中的一些人一样觉得这个男主角太圣母了,然后我问我先生说假如你像男主角一样有一间企业,然后战争打响了,你会怎么办呀?满心以为他会说我会带着你立刻离开的我,等了近半分钟的沉默,然后他给我的答案是:我会送你走,但是我也丢不下我的员工呀!等我把他们都安全送走,我再回去再找你。

    所以你看,就算是普通人,每个人的思维和认知都不一样,也许恋爱中的女人满脑子是你爱不爱我我快不快乐,但真的有一群人,他们能够清醒地承担起责任、赋予人向死而生的尊严和价值。比如那位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女博士——娄滔,29岁,就患上了渐冻症,没人知道为什么病发,没人知道怎么治疗,这种病波澜不惊地,一点一滴地,偷走她的生命,人开始慢慢地丧失尊严,并且最为残忍的是,患病的人心智正常,意识自始自终清醒,必须意识清晰地目睹自己生命的消亡。但就是这样,在病床上的娄滔给出了怎样的一种答案呢?她在遗书中说把她的头留给医学研究,把她躯体有用的部分捐给有需要的人,她说:“未知死,焉知生”“一个人活着的意义,不能以生命长短作为标准,而应该以生命的质量和厚度来衡量。”

    这样说来,其实查理前后的低智状态其实已经不是同一种,最初他是蒙昧的,他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到后来,他是清醒的,他知道自己不知道,他已经螺旋上升到一个新的认知层次和境界,即便是很短的时间,他掌握了十多门语言,成为数学、物理、医学等等领域的佼佼者,著作层出,对于人类进程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所以呀,真实的人类不会选择愚昧,不会一直选择在梦中,人类终究会选择清醒、光明、智慧,哪怕有痛苦,哪怕很短暂。其实,当你把清醒的时间维度扩充到30年、50年,你就会发现,其实最通俗来说,这不就是人的一生吗?从婴儿时期的无知,到青年时期的混沌初开,到成年时期的成长成熟,到最后晚年时开始健忘,甚至会患上阿尔茨海默症,最后不管是再伟大的灵魂也归于消无,又何尝不是一种得到和失去?当你把人的一生放到宇宙中去看,也不过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当你把时间的维度掌握在自己手中,就会发现这种感觉像手里握了一枚晶莹剔透的珍珠,恨不得用所有的温柔去包裹它。

    这本书层次非常丰富,讲了许许多多的细节,比如智力,比如人性,比如爱情,比如自我认知,比如生命的尊严和价值,等等等等,但总而言之,却是一个最亘古不变的终极问题:我是谁?我是谁,大概是很多人拷问自己内心的问句,也许有人终其一生都在追寻,也许更多的人不曾问过自己想要怎样的人生,被动地被生活的洪流推着向前走,但其实刚刚说的任何选择都是没有对错的,而在于你对生命是怎么界定的呢?你能不能找到“我是谁”的答案呢?

    “当他们看到别人迷茫、虚弱的眼神,他们不会任意嘲笑,而会先询问这个人的灵魂是否刚从更明亮的生命走出来,因为不适应黑暗而无法看清周遭;或是他刚从黑暗走入光明,因为过多的光芒而目眩……或者,他可能想嘲笑从幽冥走进光明的灵魂,但这总比嘲笑从光明世界回到黑暗洞穴的人更有道理。”这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一段话,写在这本书的最开头,合上书本,才会发现这段话和查理和人类的命运丝丝入扣,那正是找到了“我是谁”的大无畏的清醒者。而最后查理想送给阿尔吉侬的那束花,不仅是送给阿尔吉侬,更是送给整个清醒的人类,也想送给在座的每一位朋友,希望够给你们带来一点思考,谢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他曾经从黑暗走向光明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iru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