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主讲一门课程《艺术学概论》,第一课就谈到关于艺术是什么的定义,教科书这样写:
艺术是人类的精神生产形式,创作者通过某种媒介(造型材料、影像、声音、身体等),创造一种特殊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或情感。
理解这个概念有三把钥匙,分别是媒介、形式和观念。其中观念这个词意义重大,以前只是告诉学生,观念就是思想认识想法,就是你的三观。这次背课,决定从字源上探讨一番,还没有看专业论文,只是百度了一下,就被“观”这个字震撼了,以下是有助于深入理解“观”的一些百度知识,复制粘贴以做学习以飨读者。
一、《说文解字》注解:观,谛视也。
《谷梁传》曰:常事曰视,非常曰观。凡以我谛视物曰观,使人得以谛视我亦曰观,犹之以我见人,使人见我皆曰视。一义之转移,本无二音也,而学者强为分别,乃使周易一卦而平去错出。支离殆不可读,不亦固哉,《小雅·采绿传》曰:观,多也。此亦引伸之义。物多而后可观,故曰观,多也。犹灌木之为藂木也。
二、观字的演变
三、观字图解
“观”一般认为是形声字。其中“见”是形符,表示看见;“雚(guàn)”作声符。观,《说文解字》解释为凝视、审视。赵诚《甲骨文行为动词探索》:“甲骨文的萑字写作图A,象一种飞禽之形。或写作图B,增加了两个表示一双眼睛(图C),隶定当作雚。看来这是一种有着大眼睛的鸟。《说文》释萑为‘鸱属’,当指鸱鸺(也叫鸱鸮)一类鸟。鸱鸺,即俗所谓猫头鹰,也叫夜猫子。这一类鸟确实是有一对大大的眼睛。大概就是因为有一对大大的眼睛,所以卜辞的“萑”或“雚”作为动词有观看之义,再由此发展而有观察、监视之义。”甲骨文雚字用为观看之义,又引申为观察之义,正是《说文》所说的“谛视”之义。其本义也许是由猫头鹰(雚)有两个大眼睛而来。商代甲骨文、西周金文皆用“雚”为“观”,后来才有从见雚声的“观”。大概当时的人们已经不知道雚就是观的本字,不了解雚字的构形初义,因此才加形符“见”以显示其字义。从金文到楷书,“观”字形态无较大变化。汉字简化时,将左部“雚”简化为“又”,乃省写符号。右部“見”类推简化为“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