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0-08-15

2020-08-15

作者: 苏宽宽 | 来源:发表于2020-08-15 09:55 被阅读0次

    《答谢中书书》教材分析许昌市禹州市褚河镇阁街学校苏晓菊八年级上册的六个单元分别是新闻类、传记回忆类散文、写景类古诗文、不同类型的散文、说明文、古诗文(偏重议论文体)。《答谢中书书》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课《短文二篇》中的一篇,这一单元,以写景为主。自然山水,或清幽,或雄奇,或秀丽,均显造化之妙。深入其中,让人流连忘返,既获得美的享受,又净化心灵,还陶冶情操。这篇文章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陶弘景娱情山水的思想,让我们感受到南北朝时,时局动荡,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全文语言凝练,结构缜密,层次井然,意境优美,乐趣无穷。八年级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农村学生基础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老师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本课我设计了三个目标:1.诵读,感受文章音韵美。2.译读,感知文章画面美。3.赏读,感悟文章意境美。根据课标要求,单元学习要求,结合学情,我把目标2和3定为重难点,让学生读中感,读中品,读中悟。通过反重诵读,以读促悟,悟中引导,形成自己的观点,以实现重难点的突破。为了更好完成教学任务,本节课我采用“诵读法、讲授法、自学法、对话法、电子白板辅助教学法”激情设趣,展示引导

    《答谢中书书》教案一、新课导入神州大地有无数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驰神往。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今天我们来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答谢中书书》。2、出示目标1.诵读,感受文章音韵美。2.译读,感知文章画面美。3.赏读,感悟文章意境美。三、课前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2.背景资料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3.知识链接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红色部分学生可以做批注)3、过程实施目标一:诵读,感受文章音韵美,解决疑难字词(1)学生自读,初步感受骈体文的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將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随文正音解词将歇(xiē)欲颓(tui)沉鳞(lin)交辉:交相解映四时:四季,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依据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与: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握朗读节奏、语气。(4)学生自由练读,老师提出朗读要求:a读准字音b读准节奏c读出情感(5)学生展示朗读,教师给与指导(6)老师再次强调朗读要求,全班同学大声朗读。目标二、译读,感知文章画面美(1)结合课下注释,再读课文,并翻译出来。(2)自己无法解决的,标识在课本上(3)学生接龙翻译课文,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句子重点词语: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共、共同)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交:交相辉映)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俱:都)4、高峰人云,清流见底(入:耸入见,看见)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将:将要乱:纷乱)6、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将要竞:争相,争着。)重点句子:a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b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颜,沉鳞竞跃。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c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重点的词语、句子学生小组提问巩固)(4)合作学习,赏读语言,美读全文A美点接龙,小组讨论后,自主发言,教师总结归纳:例:文章总起之美: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美在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老师点评:作者对美好景物发出感慨,并展开议论。先以”实是欲界之仙都”总结前文,再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来证实文首“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之说。这样首尾呼应,使得叙事、写景、议论融为一体,鲜明地突出了主体部分。以————美在————说出自己的观点,全方位的感知文章之美。(1)美在自我的审美感受:实是欲界之仙都。(2)美在山高:高峰入云(3)美在水清:清流见底(4)美在山水相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老师点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见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高山高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流动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盘然。(5)美在色彩配合: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6)美在四季:青林翠竹老师点评:写出了缤纷的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鲜映,青翠的林木,翠绿的朱子,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加五彩锦最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7)美在生机:猿鸟乱鸣,沉鳞竞跃(8)美在晨景:晓雾將歇(9)美在夕阳:夕日欲颓(10)美在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將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老师点评:这几句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皮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这是一幅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11)美在观景视角:仰视、俯视、平视(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翠竹)老师点评:观察角度:由仰视(高峰入云)到俯视(清流见底)到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视角多变,可以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感受景物之美。(12)美在动静映衬:景物状态:有静景(高峰······俱备),有动景(晓雾。,····党跃)。有动有静更显景物充满生机活力。(13)美在时间跨度:由早晨(晓雾将歇)到黄昏(夕日欲颓)到四时(四时俱备),时间跨度之大,景色美在不同的时间。(14)美在感官冲击:有视觉(高峰入云),有听觉(猿岛乱鸣),如此,描绘出一幅具有山水相应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俯仰结合之美,动静相衬之美的山川美景(15)美在修辞的运用:“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乱”表现出一种自由、一种活力,是一种不规则美,“乱”宇写出了山川的万物都充满勃物生机的景象,运用拟人手法,不仅写出夕阳落山的景象,还表现出了作者此时的心情是低沉的。“鳞”是鱼身上的一部分、一“鳞”形象地写出了鱼儿跃出水面:在夕映照下鱼鳞和水面解映出的粼粼波光。用人的修辞手法,写由了鱼的多、增加了愉悦的气氛。教师点拨后,学生活动激烈讨论,由刚开始的不知所云,到后来的积极发言,分析文章由简单到深入,课堂气氛活跃。目标三:赏读,感悟文章意境美。(1)根据以上几个美点,任意抓住一点,谈出自己的看法:例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一个“美”字,写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例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中“将”“欲”二字,赋景物以动态,而动中自然有静。“乱”“竞”极写动态,打破清晨傍晚的宁静,使得景物极具生命力。例3“实是欲仙都”,表露了作者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2)学会用--------句(字),写出了(表达了)——————说几句话,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示例的展示,让学生有抓手,了解答题模式,起到启发和规范答题的作用)教师小结:文章以感慨发端。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接下来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归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静物和动物,形态各异,却浑然-,鲜活如生。“实是欲不仙都”,这归纳之句又回首返顾,使得全文前后呼应,上下贯通。就是最后简短的议,也是言简意赅,切中文义。统观全文,语言精练。其一字一句,皆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少一字会断章取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文章结构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总领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四季之景:山水岸林竹(静)具体描写晨昏之景:晓雾夕日猿鸟沉鳞(动)总写(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教学反思教学本课时,我参考了三备:背课标、备课、备学情。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互动的一个过程。我要教学本文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大容量的学到知识,也可以和到学生做到的情感上的交流,更好的体现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性”。在教学过程实施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我虽然备了学情,但长期教授九年级,对学情的判断,还是有点过于乐观。农村学生的文言基础较差,自学能力较差,课前预习做的不够好,也不会充分的利用已学知识,灵活的解决文章中的疑难。使课堂推进难度增加。本着有“读”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我的目标之一就是多读,以不同方式读书,自读是基础,诵读是桥梁,译读是重点,赏读是关键。古文教学中我一直本着“自读,通大意要诵读,理文义要译读,品析情感要赏读。其中也穿插了积累,引导学生做了批注——笔记,重点对课文的音,句意和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的字进行了归纳整理,让学生的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在语文学科要重积累”的原则进行。在自读,诵读的基础上译读,美读。文中的“高峰入云”的“入”、“猿鸟乱鸣”的“乱”、“沉鳞竞跃”的“竞”……都是极富表现力的词语,如果能让同学们赏析、体会这些词语的美妙,我想读起来肯定是另一番效果。而且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想在古教学中,应该同样有效,有“读”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学生在老师的引寻下,由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到读出感情,一次比一次读得好。从实际效果来看,充分的朗读为学生理解文句,读懂全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铺平了道路。本节课遗憾的地方是:读的环节中,没有能再加上加上舒缓的音乐,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下,自己在细细美读、赏读、悟读。本节课我做的比较好的是:在译读环节中,这是展示学生实力和语文习惯的最佳机会,课堂上还学生一片自主的天地,给学生创设一个锻炼的机会。课堂上留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为学生创设一个讨论的氛围,特别是美点接龙环节,刚开始大家说的比较简单,经过老师引导,示例。学生后来的分析就深入的的多,让课堂成为智慧闪烁的地方。同时这些美点接龙,一定教会学生从观察角度、色彩配合、人的感官、景物状态、时间变化、修辞手法、用词准确等方面进行思考回答。学生掌握方法后,都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些见解和表述有自己独到之处,甚至发挥想象理解课文。这个环节,学生思考比较充分,对课文的赏析不是浮于表面,而是深入文本,与文字对话,真真切切的领悟文字之美。本节课我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很多,我觉得最大一点是,课堂节奏把握不紧凑,是学生没能当堂完成背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0-08-1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knod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