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之15·39--1
【原文】子曰:“有教无类。”
【白话】夫子说:人只该有教化,不该有贵贱、贫富、智愚之类的分别。
【思考之一】如何理解“有教无类”?
“教”,指教育、教化。云门隐者说“不仅‘教’,而且要有‘化’。”
“类”,种类、类别、性类。钱穆先生说:“人有差别,如贵贱、贫富、智愚、善恶之类。”东汉马融曰:“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蕅益大师曰:“若使有类,便无教矣。”
“有教无类”,简单从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就是人人应当受到教育,不因为他属于某种类型而放弃他。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这是一种非常恢弘的格局和伟大的情怀,他超越了我们普通人的思维。正是孔子这种“有教无类”的伟大教育思想,打破了数千年严格的等级制度,在春秋时期就把贵族文化普及到了平民,开创了全民教育的先河。这在历史上是一个重大转折,而这一思想惠及了2500年以后的我们。
戴溪曰:“圣人只有教人之心,无分别人之心。”圣人只有教化人培养人的心,而丝毫没有等级分别之心。《论语义疏》曰:“人有贵贱,同宜资教。不可以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吕氏春秋》曰:“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陈祥道曰:“教在己,类在人。在己者不可以有倦,在人者不可以有择。此所谓‘有教无类’也。”刘宗周曰:“有教无类,分明天地气象。”《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见圣贤立教之公心也。”
“有教无类”的思想,不是精英教育,也不是平民教育,它是君子教育,它不是让每一个人都变成一样的考高分、有钱等等这些外在的行为与物质的改变,是让每个人透过教育,让每个人恢复自己本来的光明心性,圆满自己的德行。所以德行教育通用于古今。
【思考之二】“有教无类”的根基是什么?
夫子在《阳货篇》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天性都是是相近的,只是后天熏染的习性有所不同。朱子《集注》说:“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性相近”说明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实施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说“途之人可以为禹”。儒家深信人人皆具清净光明的本心、道心,只要开发这颗本心、道心,恢复其本来面目,人人都有无限的可能性。圣人正是发现了这一点,认识到自己的“天命”,就是为了帮助人们彻底发掘这一点,悉心培植这一点,让每个人都绽放出本有的自性光明。所以,圣人有教人之心,无分别之心;天地无弃物,圣人无弃人。
【思考之三】“有教无类”有条件吗?
首先,《阳货篇》在夫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之后,紧接着又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就是说一般人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皆可迁移。只有上知者不可使之为恶,下愚者不可与之为善,所以不可移。先不说上知必不为恶,下愚者为什么不可为善呢?程子说:“若人能以善自治,则无不可移,虽昏愚之至,皆可渐磨而进也。惟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弃者绝之以不为,虽圣人与居,不能化而入也。”人都是可以向善的,就算是再愚笨的人,也是可以渐磨而进的,但是那种自暴自弃、不信不为的人,就算常年跟在夫子身边,也不会有什么长进,就是夫子也拿这种人没有办法!
《述而篇》还记载,“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夫子教人,只问其是否抱持一颗好学上进的心,而不问其过往如何,未来如何,就算是来自互乡这种难与言善的地方,只要他肯学,夫子也都愿意教他。
《述而篇》第七章,夫子还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是主动给我拿点干肉作为见面礼的,我从没有不给予教诲的。这句话的重点不在“束修”,而在“自行”。“自行”表明这个学生有一份向学的决心,有一份求知的主动性。只要真想学,不论智愚,不论贵贱,夫子的教育之门会永远向他敞开。
【思考之三】夫子“有教无类”的方法是什么?
夫子是如何实现“有教无类”的呢?“因材施教”是夫子给出的答案。钱穆先生说:“惟就教育言,则当因地因材,掖而进之,感而化之,作而成之,不复有类。孔门富如冉有、子贡,贫如颜渊、原思,孟懿子为鲁之贵族,子路为卞之野人,曾参之鲁,高柴之愚,皆为高第弟子,故东郭惠子有‘夫子之门何其杂’之疑。”
夫子教人会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视弟子的秉性根机,因病与药,应机而教。秉性唐突者,以稳重教育他,秉性犹豫者,则以果断教育他;资质高者,授以高深的学问,资质不足者,则授以浅近的学问;同样一个问题,对不同的受教者,夫子会针对其个性给予不同的指导。最终,使受教者扬长补短,感而化之,获得最适合他的德才品质全面发展,都能够成圣成贤,不再有差别。所以像富如冉有、子贡,贫如颜渊、原思,贵如孟懿子,贱如子路,鲁钝的曾参,愚笨的高柴,也都能成为孔门高才弟子。因此,才有东郭惠子关于“夫子之门何其杂”的疑问。
《荀子》记载,东郭惠子问子贡,为什么孔门弟子如此混杂?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檃栝就是竹木弯曲,欲使其变直,所需要的一种工具。弯曲的木头,用檃栝可以让它顺直,所以檃栝之侧多枉木。夫子身边为何会聚集这么多类型的人?原因就是夫子是良医,是檃栝,可使病者愈,可使枉者直。
【思考之四】“有教无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有教无类”的终极目标其实就是夫子的理想。《公冶长篇》第二十六章,夫子曾描绘他心中的理想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而达成这一理想的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教育、教化。正如《子路篇》第九章,夫子所给出的办法和次第是,“庶之——富之——教之”。《易经》第19卦“象传”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下卦为兑为泽,上卦为坤为地,堤岸高出大泽,河泽容于大地,这是临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君临天下,教化万民,覃恩极虑,保容万民,德业无疆。君子花费无穷的思虑教导百姓,发扬无边的美德容纳养育民众。夫子就是这样,开坛讲学,周游列国,随机教化,随处提点,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使人心向善。在夫子这里,只有单纯的施教,不论求教者是哪一种人。即使如恶人,也可以教他向善;善人,则要教他更善。而一念向善,一念克己复礼,则“天下归仁”!
可见,有教无类是可行的、科学的,而且人性化的,这是一种伟大的教育情怀,结合因材施教的方法,是可以帮助一个受教者成才成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