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账本:
本周是认知方法论的第六周,也是正式课程第一模块"认知的源代码"的第四板块"知行合一的真正含义丨认知是一种高度自动化的流程"的内容。
可以从
1、神经元与习惯;
2、同步:你是一切的根源;
3、知行和反思;
这三块来理解。
伯凡老师从具象的认知科学出发,一点点的带我们深入"知行合一"这个词的真正含义,并且也提醒我们如何才能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改善行动。
一、神经元和习惯
首先,要知道的就是,习惯的形成是来源于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一次又一次的加强,重复。
接着,也许能明白,许多人知道却做不到的原因是什么。
就是因为只是建立的 初步的连接,但并没有通过行动加以加强。
然后,他人就总会感叹,知道了那么多道理却总是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你知道的那些道理 其实就是每天见到的许许多多的陌生人一样,毫无感情的连接,人家凭什么信任你 借钱给你?
也正因为这样,那些道理 就没办法在你心里生根,并且结出新的果实。
进而,我们也可以推演出和更加相信,如果你要形成一个新的习惯,最好的办法就是能与旧习惯相关联,或是衔接着它,或是替代它。
二、同步:你是一切的根源
准确来说,你是你身边一切事物的根源。
理解这个,先玩明白,一个事物A与你的想法C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它们是通过你的观念B来串联的。
也就是你有什么样的观念,进而才出现了当下的这个想法,紧接着 就会出现一系列的行为。
同步的概念,就是你的想法c,总是会和你的观念b同步,前者是显性的,是我们总想改变就不能的。后者是隐性的,所以我们又很难察觉,也不能对症下药。
三、知行与反思
伯凡老师这次也给"知行合一"这个词正名了一下,它并不是 知道和做到要保持一致的意思。
而是说"知与行"这两个行为看似同步发生,其实背后蕴含着一个"刷卡"机制:
(1)知与行是相辅相成的;
(2)你在知或行的前提下,会触发了另一者;
(3)之后,知行会进入不断的相互递进的循环,从而出现"刷卡"般行为的外显性。
当然,在这个循环结束和开始之间,反思是一个催化剂,能够让自己更好的调整姿势,并进入下一个循环,从而更上一层楼。
而且,这个理论是可以不断的放大的,在做一件事、在形成一个习惯、在学习一项内容、在培养一个技能、在人生的奋斗中,都可以借助这个理论 来放大这个"同心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