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红色的美丽

作者: 金有琐思 | 来源:发表于2018-10-24 23:50 被阅读30次

    丁昌金 : "跟着张文质写作"团队成员

    粉红色的美丽

                粉红色的美丽 

    清早,在停车场接车。我站在场子的东北角,忽然听到一阵“咕咚咕咚”的声音。循声望去,原来是一个被遗弃的矿泉水瓶子。横在辅路中央,一个八九岁的男孩经过时,不小心绊到脚上,于是,空瓶子翻了好几个跟斗,弄出了动静。小男孩看了脚下一眼,仍然蹦蹦跳跳上学去。他的右手边是妈妈,正是学校的老师,是我熟识的一位班主任。她也看了这瓶子一眼,没有做声,仍然牵着他儿子的小手,脚步匆匆地上班去。    

    出于好奇,我对这支倒霉的瓶子产生了兴趣。于是,在旁边悄悄地观察,想看一下这空瓶子最后的命运会怎样。 当时应该是7:20左右,每天这个时间节点,最为忙碌。大家都赶着慌。少的要上学,老的要上班。这条辅路上人流如织。有家长、有老师、有学生……

    我想这只瓶子既然已经躺在这儿,就是生成的德育资源,是一处很好的观察点——这空瓶它究竟需要多久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才会被人捡起来,回到它应有的位置呢。于是,我索性暂时不管它,闪在旁边悄悄观察。 我暗暗瞧了足足十来分钟。人来人往,空瓶子就横在马路中央,想避开都难,除非你故意躲开。不停地有家长领着孩子上学,家长和孩子看到了地上的空瓶子,厌恶地看一眼,走开了。有调皮的孩子走过来,还故意踢上几脚,发出“咕咚咕咚”的声音,感觉特别过瘾。也有无意绊到脚的,如同第一幕的场景,只一声不吭的走开……

    无一例外,10多分钟过去,这支空瓶子除了身上挨过几脚外,除了转换过几步远的位置外,它可怜的命运没有任何改变。据我目测,至少有20多位家长遇见它无动于衷,至少有10多位老师遇见它无动于衷,至少有50多位小学生遇见它,也是无动于衷……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已经是7:30之后,我都有些灰心、失望了。怎么办呢?我走过去,准备拍一张照,再捡到垃圾桶去。我正准备靠近它,这时,走过来两位刚下校车的高年级女生,其中一位背粉红色书包的孩子,一弯腰顺手捡起了这个空瓶。

    我如此隐蔽地观察了这么久,这位女生的小小善举,成了我当天最大的发现。我有些惊喜地赶过去,询问她的班级与姓名,并给她们拍了照片。 空瓶终于找到了属于它的家。但是,由这支小小的空瓶子,引发出我许多的联想与思考。

    其一,学校环境卫生整体面貌不好。我们学校虽然是省级“两型”校园(“两型”指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如三大学部没有独立管理,如校园内人流量庞大——本校数千师生;送学生入校的家长群体;来去自由的家属群体,等等。导致学校群防群治的管理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另外,环卫人员的配置也不充足,环境卫生治理的难度极大,造成校园内脏乱现象区域性存在。一校之内,诸如矿泉水瓶这样不太起眼的垃圾,在跑道、在食堂、在马路等角落里,可以毫不费力地被发现。

    其二,“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育人理念没有深入人心。

    路边的一个小垃圾关我什么事?不捡它,不会妨碍事;捡起来还嫌手脏。如果捡起来,往前走会再遇到一个,会再遇到好几个,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难道像那位在海边拯救生命的男孩子——“对于这一条来说很重要,对于这一条来说很重要……”把搁浅的小鱼, 一条条扔进大海。——我想有这种心态的一定大有人在。正所谓“事不关已,高高挂起。”这是人的一种本能。

    由这个瓶子,我尝试着换位思考:如果是我“碰”到这个空瓶子,会怎么样?——有百分九十之上的可能,我会顺手捡起来。这不是因为我的公民素养高到哪里去,而是因为这个瓶子离垃圾桶本身不远;而是因为源于这么多年自己一直从事德育工作,做德育主任。在环保理念倡议、呼吁的同时,有意识地注重范本教育,从而养成一种职业岗位习惯——一见到地上的垃圾,就会下意识地去捡起来。但是,你不能拿自己的职业习惯,去要求普通的家长、老师、学生呀。所以,我内心并不责怪那些路过不捡的老师、同学、还有家长。台湾某校长提出了“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的道德观念,可生活中并不是人人都能践行。因为,每个地域有每个地域的实际情况。如整体环境、文化氛围不一样,对人的要求、标准就会不一样。所以,人人注重环保,你倡议、呼吁可以,但是,强制规范执行起来却很难!

    由这个废弃的矿泉水瓶,我还想设计一份调查问卷,让师生或者家长们配合回答。

    1.如果在校外的马路边,见到一个废弃的矿泉水瓶,你会怎么做?

    2.如果在单位(学校)以内,见到一个废弃的矿泉水瓶,你会怎么做?

    3.如果在你的班级的(家)门口,见到一个废弃的矿泉水瓶,你会怎么做?

    4.如果在你管辖的班级教室内(或自己的家内),见到一个废弃的矿泉水瓶,你会怎么做? ……

    问卷还没有做,但是我有这样的一种预测——随着距离的一步步拉近,事物本身与行为人之间的关联性越来越密切,垃圾被捡起的概率一定会越来越大。这充分说明人只会对自己有关联的事物采取行动。事物赋予某种责任与义务,当事人才会作出相应反映,采取相应的行动。当然,认识与行动有时候是两码事,会出现“知行不统一,人格两张皮”的情况。

    有关环保习惯,有关公民素养。有些人做过好多预设性的观察试验。如有老师故意在教室门口放一张废纸,数数到第几个孩子时,会将它主动捡起来。如有单位招聘员工时,也会人为放些小垃圾,借此考查新人关注细节的能力。

    大概是三年前,德育处的老师们做过一个试验:将两个已开口的牛奶盒故意放在小学公寓的门口。中午,公寓门口人流量特别大,学生归寝、老师查寝。然后,预设场景的老师躲在暗处,偷偷拍摄。观察要路过多少人,这牛奶盒才会被人捡起。试验的结果是这样的:我们悄悄观察了至少15分钟以上,路过的师生不下百人次。但是,始终没有人捡起。有老师走路没在意,没有发现这两盒已溅出白色液体的牛奶。有师生视若不见,一走了之。有一个特别兴奋的男孩子,对准地下的牛奶盒,猛一跺脚,突听得“啪”一声暴响,奶花四溅,一群围观的孩子于是开心得要命。饶是如此,我们也不管不顾,想探究竟,尽量保持观察与试验的真实性。一直偷拍到第17:34秒时,我们的行踪,不小心被一位班主任发现了。她果断的捡起来,把牛奶盒扔进五步之遥的垃圾桶里,算是给我们的试验画上了休止符。

    之后,作了一些技术处理,我们把这段视频放给班主任们看。我们注意到先前老师们还觉得拍摄到的真实场景有些搞笑,后来大家渐渐沉默不做声了。老师们感受到大家的公民素养真需要提高,而我行为习惯教育的责任真是任重道远!通过观看视频,分享彼此的感受,促进了大家的思考。那一次以环保为专题的研讨活动——班主任例会,对大家的触动很大。班主任回去之后,各班都积极行动起来。班主任们以真实生活为例,以行导行,以此教育学生,狠抓同学们的保洁习惯。才几天的工夫,整栋教学楼的环境卫生也为之焕然一新。

    但是,养成教育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这是一个反复抓,抓反复的过程。近些年入职的班主任,没有参与过那次专题研讨活动。当年参与过那场研讨活动的班主任老师,有的已经离职、调离本校了。即使是参与过活动又留下来的班主任,随着时间的久远,早已淡忘。于是,渐渐司空见惯,渐渐习而不察。毕竟,育人是一项复杂的心灵工程,毕竟,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

    而德育是需要不断创新的,不断转换思路,以此推动整体的工作,以此促进育人的实效。 早上一回到办公室,我把这个孩子捡垃圾的照片发到班主任的QQ群里,同时发了一段话。我只说自己的观察,尽量不作评论。这段话是这样写的--“校园马路正中央,一个被遗弃的矿泉水瓶子,无数的人经过、路过,甚至不小心踢到了它,但是,除了厌恶地看一眼外,再也没做出过什么⋯⋯只有x1302班的这个女孩经过时,轻轻的顺手捡起来,扔进垃圾桶里⋯⋯”

    我发上去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引起更多老师对校园垃圾这个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很快,就有好多的老师为这个好习惯成自然的女孩子点赞。然后,我就发现年级主任将图片与文字原版转载到她们年级的小群里。而且还在下方加了一段评论:

    “X1302班在环保方面连续表扬!与班主任H老师对学生一贯的教育是分不开的。任何时候走进1302班教室,都是干净整洁。H老师的办公桌,任何时候都是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在这里,我号召养成环保好习惯,所有六年级学生向1302班学习,所有老师向H老师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从平时的点滴做起!”

    --树立正面形象,借助榜样力量。改通报、批评为引领、激励,显然,年级主任的教育方法比我高明了很多,值得我好好揣摩、认真学习……           

      20181024

    粉红色的美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粉红色的美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mbf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