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今天也经常会采用的一种取名方式。
简单来说,就是将名与姓连缀成义,使姓名在意义上成为一个整体,共同来表达某种志趣或美好的寓意。
比方说,姓高的人取名叫“高明”,姓洪的人取名叫“洪福”,姓丰的人取名叫“丰收”,姓万的人取名叫“万人杰”,等等。
还有采用谐音来使姓和名在意义上产生联系的,如:“付贵”(富贵)、“梅丽”(美丽)、“蒋兴祖”(将兴祖)、彭万里(鹏程万里)等。
今天我们看到这样的名字,多半会觉得蛮有创意的,起得真不错。
然而,据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说,在我国古代,士大夫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取名,是会遭人鄙视的。
其在《日知录》卷二十三中说:“古人取名,连姓为义者绝少。近代人命名,如陈王道、张四维、吕调阳、马负图之类,榜目一出,则此等姓名,几居其半,不知始自何年?”
从这段话可知,在明清之际,这种“连姓为义”的取名方式还颇为流行。其中所举的几个例子——
“陈王道”:即陈述王道;王道,指好的政治。
“张四维”:四维,指礼、义、廉、耻;《管子·牧民》中有云:“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吕调阳”:古乐有十二律,阳声阴声各六,阳为律,阴为吕。《千字文》中有云:“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马负图”:相传,被誉为中华文化之源的“河图”,是由龙马从黄河中背负而出。
不过,顾炎武认为,古人(晚明以前)像这样取名的极少。那么,这种情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顾炎武说,他读《资治通鉴》时,曾看到五代后汉虢州有伶人名叫“靖边庭”(靖:使秩序安定;边庭:边疆)。
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注解道:“靖,姓也。优伶之名与姓通取一义,所以为谑也。”
也就是说,“连姓为义”的取名方式,是优伶们以戏谑为目的而采用的。
据顾炎武查考,自唐代以来,史书中还有黄幡绰、云朝霞、敬(镜)新磨、罗衣轻等伶人,都是采用的“连姓为义”的取名方式。由此可证胡三省所言不虚。
(黄幡绰为唐玄宗喜爱的乐师;云朝霞为唐文宗时伶官;敬新磨为唐庄宗宠爱的优伶;罗衣轻为辽兴宗时的宫廷伶人。)
我们都知道,优伶(伶人)是我国古代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的统称。这个职业属于下九流,从事者往往被视为贱民。
所以顾炎武对“连姓为义”取名方式的流行,颇不以为然。
他感慨道:“嗟乎,以士大夫而效伶人之命名,则自嘉靖以来然矣。”即认为这种“陋习”是从明嘉靖以后兴起的。
对顾炎武的上述说法,一些学者则表示并不认同。
他们指出,在明代以前,也有很多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是采用“连姓为义”的方式来命名的。
例如,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孟”即排行老大,“浩然”意为盛大的样子,姓与名连缀成义。
又如,南宋爱国名相、创办白鹭洲书院的江万里,也是姓与名连缀成义。
由此可见,顾炎武认为古代士大夫绝少采用“连姓为义”的取名方式,而只有伶人才采用的说法,并不成立。
对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欢迎留言发表高见!
-完-
【如果你觉得不错,欢迎点赞和关注我们,码字不易,谢谢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