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象征性的打开了之前看过的那本《被讨厌的勇气》,没打算看,就是想拍个照。在准备发出的时候,犹豫了……
因为,图片里有这样一段话:
生活给我们各种束缚,表面上看起来,这些束缚是时间的,金钱的,人际关系的,但实际上,这些束缚是心灵的。
如果静下来阅读,不会觉得这句话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单独发出来,就会显得提别装,有种大师的感觉。
尽管最后,没有选择发这张图。不过,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什么是心灵的舒服呢?为什么说心灵束缚才是最本源的束缚?
在我们身边常常有这样的人,比如生活或者工作遇到了瓶颈,就会很本能的想到换个环境试试。我就有过这样的想法,年前去上海,也是出于这样的思考,想着去一个新的环境,开始新的生活,也顺便长长见识……
想法很美好,可是,剧情却没有按照原来设想在推进。也就是说,新的工作、新的环境,并没有让我摆脱真正的困境。
当时的结论是,和环境相比,更应该关注人的重要性,只要人没有改变,处理问题的方式没有改变,外界再怎么变化也于事无补,或者说,对自己的帮助是有限的。
当然,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心灵的束缚!
问题是,心灵究竟是在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在束缚着我们呢?
在《自我发展心理学》里,陈海贤列出了三中情况,我觉得已经是所有可能了。就是说,我们在遇到任何问题,都会产生出与之对应的想法。
1.有些人想的乐观些,有些人想得悲观些;
2.有些人喜欢从外部找原因(指责或者称赞他人),而另外一些人从自身找原因(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都是因为我怎么怎么样);
3.有一些人习惯想问题是什么?另外一些人,会想以后怎么做。
这就是存在于我们心灵深处的心智模式,它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是日积月累,一点一滴塑造出来的习惯。
同样是一幅画,有一些人会说这幅画真美,然后表现出很愉悦的心情。有些人会看到这幅画缺了一个角,为其感到遗憾,显得很纠结的样子。
就是心智模式的力量,你可能会说,它就是缺了一个角,我为什么不能表示遗憾呢?当然可以,但值得注意的是,每一种心智模式就对应着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说,当我们想通过改变环境来改变自己的时候,要能透过自己的情绪反应,看到自己的心智模式,这才是真正的心灵束缚。
关于心智模式的建立和发展,目前来讲,是有标准答案的,我们不需要再去独自探索,只需要拿来用就可以了。
心智模式分为两类:
1.积极的成长性思维
2.消极的防御性思维
1.积极的成长型思维,简单理解就是,发生了什么事情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怎么看待这件事。如果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成长上,或者说,能从糟糕的事情中,发现成长的价值,那就是积极的成长型思维。
2.消极的防御型思维,也被叫做表现型人格,这类人做事的出发点,不是在乎事情本身是否能做得好,而是在乎自己是否表现的好,或者看起来是否做的漂亮。说白了,就是很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这两天,抖音上一直在传一个视频,就是幼儿园老师打孩子,然后,家长大闹幼儿园讨说法。
从事件本身来看,老师肯定有做的不对的地方,孩子在幼儿园被打,确实让人愤怒,家长大闹幼儿园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是我的话,估计也会像那些家长一样,去闹,去讨说法。
不过,结合“成长型思维”来思考的话,这个事情,不管愿不愿意接受,它已经发生了,就是说,我们要从这件事情中学到一些东西,而不仅仅是闹完,定责了事。
可以从下面四个点来思考:
1.幼儿园的做法是不对,但是幼儿园,不都是由家长选的吗?如果不提高自己的选择能力,孩子下一次的安全,也很难得到保证。
2.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幼儿园多,老师少,或者说合格的老师少;还有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教育就是赏罚教育,表现好了就表扬,表现不好了就批评。对于表扬和批评究竟是什么?不重要,因为表扬和批评的方式本身就有问题,所以不管用哪种方式表扬和惩罚,得到的结果都是类似的。
3.一个更现实的问题就是,人很皮实,别说被打一下,就是掉个胳膊少个腿,依然能活的好好的。就像国家队的主教练,对他的学员说那句话:“你他妈的是纸做的啊,躲啥?打一下死不了”,就是这么粗暴。
被打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打之后的反应。你是一副受害者的心态,装的楚楚可怜,请求大家同情。还是说,选择适应这个赏罚教育呢?比如,如果你不想被批评,那你就好好努力,争取做个好孩子。
事实上,就是有很多孩子通过讨好和卖萌,来控制老师,赚取老师的关心和特殊照顾,在这个大的教育系统里,为什么你家的孩子不能成为这样的孩子呢?
4.还有就是,为什么在老师第1次打孩子的时候,孩子不站起来反抗呢?哪怕孩子自己说一句:“老师,打人是不对的,如果我哪做的不好,你可以教我,我可以改,如果你坚持打我,我一定会告诉我的爸爸妈妈”,我想大部分老师,面对这样的学生,是会选择住手的。
问题是,孩子为什么没有讲出这些话呢?这可能就是家长要反思的点,口口声声说要讲道理,讨说法。我觉得,可以先从教育自己的孩子开始。
总结一下
1.当我们说心灵束缚的时候,其实,真正要说的是心智模式。
2.也就是说,一件事情怎么影响我们,不取决于这件事情怎么样,而取决于我们怎么想它。
3.模式有两种,积极的成长型思维和消极的防御性思维。积极的成长性思维,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也就是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到成长上去。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