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从杨宁老师开示的《金刚经》讲义视频里整理出。
原文: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稀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第二品介绍了佛说《金刚经》的缘起,即什么原因佛说法。源起于须菩提开始问佛的一个问题。
当时长老须菩提看到佛上座了,便从大众中站起来,偏袒右肩(偏袒右肩是当时僧团的着装方式,就是右臂露在衣服的外面),右膝著地,单腿向佛跪下来,双手合十对佛说:“稀有的世尊,如来一向善于开示种种法门,令所有的菩萨们护持正念不失。”
经文中有【善护念,善咐嘱诸菩萨】。「善护念」的意思即「护持正念,令心清净」,「善咐嘱」的意思即「开示、叮咛或提醒」。
须菩提在赞叹了世尊以后说:“现在我有一个问题,希望世尊帮我开示。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当他们发心想求取佛果,他们又如何修行才能令心安住,如何降伏内心的杂乱与烦恼?”
须菩提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后世称他为解空第一,即是说他对佛解说的空性智慧领悟得比较透彻。此时,他代善男子,善女人提出了这个问题。当然,这些发心的人,也包括佛的阿罗汉弟子们。
对刚开始修学佛法,发心求证佛果的人,他最大的烦恼即是心不安,心摇摆不定,抵抗不了五欲之乐的诱惑,身心长被种种觉受和境界转。而对有定力的阿罗汉来讲,烦恼是来自于对这个世界和人身的厌离。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要行菩萨道,那怎样才能安住在这个世界?用柔软慈和的心广行菩萨道?用种种善巧方便度脱众生?
罗汉们虽可以靠定力,不被世俗虚妄的娱乐诱惑,也不被境转,但以寂灭为乐的心态,要生出慈悲心,积极入世也比较困难。但慈悲和智慧是空性的一体两面,没有慈悲心的空性,不是佛的真空境界。
佛陀赞叹说:“好啊,须菩提,你说的很对,我是常叮嘱你们要求取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而且要常常护持自己的正念,清净心不失,现在你听好了,善男子,善女人,如果发心求取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在这「如是」的意思即「应该像这样安住」,「像这样降伏自己内心的烦恼和杂乱」。佛陀说:“你应该像这样安住,像这样降伏自己内心的烦恼和杂乱。”
说到这儿,佛应该是停了下来。
如果你是一位非常清净的佛弟子,从《金刚经》一开篇,佛平静地做的一系列事情,到现在佛坐在座垫上示现的样子,你或许已看到了一位佛无所住的境界和状态,心中了无挂碍,非常清净,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如是」的意思「就是这样,这样就可以了」。你问问题时,心安住了,当下安住就是了,还有怎样的降服呢?
显然,有的弟子还不能从这种无言的教授中受益。须菩提说:“唯然世尊,愿乐欲闻。”「唯然」的意思是答应了一声,相当于哦,或者沉思停顿了一下,又说:“世尊,我正非常欢喜地准备听您的开示。”
在以下的开示中,佛谈到了修学的方法,与应具有的正确见地。
原文: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在讲这一品前,我们先解释几个概念。经中佛提到「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这是佛对三界一切众生各种生命形态的分类。
「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是欲界生命的四种形态。
「卵生」就是从卵孵化出来的生命,如鸡鸭等。
「胎生」就是住母胎孕育而成的生命,比如人就是胎生。
「湿生」是以潮湿因缘而生的生命,如地缝中或水中的有些小虫。
「化生」是靠业力凭空化生。在欲界的天界生命就是化生的。
「有色」指色界生命,只有色身,无情欲。
「无色」只是指无色界的生命,只有意识,无情欲和色身。
「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是对无色界生命更细致的分类。
「有想」是指有思维活动。
「无想」是指思维活动已经停止,但也不像木石。
「非有想非无想」是指思维活动虽停止,不再有思想,但可能随时会想的一种生命状态。就是说有一种想的动势。
佛经中说,三界这些生命形态虽然存在形式千差万别,但却有共同的现象:都在生灭轮回中,不能自由解脱,而他们也有共同一样的本性。本性都是佛,一切具足,不生不灭。
经中还提到到了两个概念,一个是「无余涅槃」。
「涅槃」是梵文的音译,在佛法中,将证入不生不灭的解脱境界称为「涅槃」。涅槃分为「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
一般将阿罗汉的涅槃境界称「有余涅槃」。因为四果阿罗汉虽然能暂时住在定中,不进入生死轮回很长时间,但因缘具足,仍会出定,重入轮回,所以解脱不究竟,称「有余涅槃」。
佛的涅槃境界彻底从轮回中解脱,生命完全从生命染污的假相中解脱出来,获得不生不灭的永恒的大自在。所以这种涅槃叫「无余涅槃」。
经中还提到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那什么是「我相」呢?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的定义,如眼耳鼻舌身意组成,而且与别人不同。我们的心识虽投胎在人道,但每个人都具备六道的意识形态。比如我们嗔恨,嫉妒时,心就在阿修罗道。渴求圣洁,纯净时,心就在天人道。当我们体验极端的苦难时,心在地狱道。
但是如果你把自己定义在任何一道都是错的。真相是:你是否可以自在无碍地示现种种相。但因为自己的执着和不懂真理,我们便被自己所造的种种业力牵引,陷在不同的生命意识状态中无法自拔。人对自我身心内外的定义、认知、体验、觉受、取舍,都是「我相」。人认为自我实有,其实自我是虚妄的。
那什么是「人相」呢?就是人对他人的身心内外的一切定义、认知、体验等。认为实有那样的一个人存在,从而生出喜好、厌恶、取舍或占有的情绪。
「众生相」,经中说,三界六道有种种不同相貌和意识形态的众生都处在生灭轮回中,经历苦厄,不能回归本有的佛性。
「寿者相」,「寿」是从生到死的时间,但人们都喜欢长生不老,不愿死亡,这即「寿者相」。其实着「寿者相」,也是着万法的生灭相。
这一品的大意是:佛陀告诉须菩提,所有的大菩萨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首先要生起大慈悲心,发愿普度三界众生。不管是卵生的、胎生的、湿生的、化生的,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都要发愿度脱他们,令他们进入佛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从生死轮回中解脱。但是,其实像这样度脱了无量无边的众生,菩萨在见地上要这样认为:「并无一位众生是通过我的救度成佛了」。
佛说:“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佛告诉须菩提:“因为真正的行菩萨道的菩萨,就不能有我、你、他实有的分别,也不能有众生的种种差异相,不能有万法的生灭相,希求长生不老。”
为什么佛一开始就谈普度众生的问题?因为当一个人发心成佛时,应知道自己是要回归生命的源头,而站在生命的源头看,我们的心包含宇宙一切,每个人的心都是宇宙一切有情的全息缩影。故当一个人发愿成就佛果的同时,也意味着是在发愿要普度宇宙一切有情众生。由此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就成为每位大菩萨的使命。所以我们也应知道,因为菩萨在人间的使命不是做慈善事业,而是令众生明了生命的真相,度众生出轮回苦海。
「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每位菩萨成道必具备的品质。但当菩萨发心普度众生时,首先不应有好恶选择,喜欢的就度,不喜欢的就不度。应有度尽三界的愿力和平等心。并且不能用你、我、他、众生实有的认知,否则菩萨的苦难和烦恼就来临了。
在根本的见地上,你一定要明白,你与众生本性都是佛,众生自性本来不生不灭,本来就涅槃寂静,并不是有个你能令他拥有这样的本质。
菩萨对众生,如梦中的药对病,梦醒后,药与病都是虚妄不实的,真空中没有菩萨,也无众生。如菩萨的见地明确,那么在度众生时,就不会去希求回报和理解,也不会被众生表现出来的种种状态迷惑,从而心生烦恼,无法安住在如如不动的境界上。
曾经,当我刚读《金刚经》时,读完这一品时,我抬头思维,想:这是佛要我们发愿普度众生,那个时候,正好对面墙上有一只苍蝇,我想苍蝇是卵生的,佛说我应发愿度这只卵生的苍蝇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我盯着苍蝇,心想:如果我此时发愿度这只苍蝇成道,天啊,那需要多久啊!我马上就绝望了。忽然我明白了,我着了苍蝇的相,如果现在我心中有自我与苍蝇实有的相,那我不仅永远无法度苍蝇入涅槃,而且我自己也会被这个愿力带入苦海溺死。
如果着众生相,我将生生世世被这个愿力带入六道轮回的苦难之中。众生平等,都有与佛一样圆满的空性,苍蝇与我都只是真空的示现。当我拥有这样的见地时,墙上的苍蝇,虽仍是一只听不懂人话的虫子,但我的心却安住了,不再为这个发愿担心,忐忑不安了。
所以读了这一品,我们应该懂的事实是:每位众生本质上只能做佛,做不了其他东西。我、人、众生、寿者,只是我们头脑的分别,菩萨应不着相发愿才能从诸相的困缚中解脱。否则,普度众生,这个愿力只能让你踏上苦难的历程,你也无法真正从在人间普度众生的有为法中获得无上正等正觉。
文字版的我还在整理,整理好会陆续发出,如果感兴趣的同修可以继续关注。
这些文字都有视频,全部在易度门网站和GZH,如果感兴趣的同修可以搜索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