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商品的种类繁多,功能多样,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来赚取差价的盈利模式越来越艰难。所以,让客户不断的了解产品,了解产品从创意到研发、到生产物流整个过程,会让客户的信任感增加。但现在的问题是,客户需要接受的信息量太大,信息轰炸式的营销模式不但不会让客户产生好感,反而会觉得烦,所以,如何让客户愉快的接收信息成了宣传的关键。

这里就要从信息接收渠道、频率、方式几个方面去研究如何做。
渠道,
相信现在很多人的邮箱里还会收到推销或是广告邮件,大家一般的处理方式应该也和我一样,删除。但我却会主动去看一些公众微信号内的软文推广,也会被这些推广安利很多产品。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呢?那就是推销和营销的区别了。广告邮件就是产品推销,在我没有需求的情况下对我就是骚扰,我当然会毫不留恋的删掉。但跟使用经验、个人成长等相关的文章之后软推送一个广告的方式我是乐于接受的,甚至有时明明知道最后有广告可还是要看看,因为从文章标题看不出是在推广什么产品。即使是硬推的广告,我也喜欢阅读一些有技术或是艺术含量的文章,这就对营销的文案要求非常高。对于一线的大客户经理来讲,选择合适的渠道和文案,将产品推送给客户的同时也传达出企业的经营理念、产品理念及企业文化才是一次好的营销。
频率,
我们很多人都不太喜欢部分“微商”的做法,在自己的朋友圈里面大肆张贴各种产品的图片及广告,一天发几条,十几条甚至几十条的朋友圈,最终落得被“黑”出朋友圈的下场。在大客户经理们与客户的互动过程中,频率的把握也非常重要,每天几次的信息推送或是朋友圈硬广,再坚强的客户也会选择“不看你的朋友圈”的,但每天不超过一次的动态,则不但可以刷出存在感,还可以跟客户建立有效的链接。打电话的频率也很关键,并不是说在微信大行其道的时代,电话沟通就不重要了,作为营销人员,尤其是大客户经理们,跟客户沟通的方式首选会面,其次是电话,然后才是互联网上的沟通。这种沟通的频率也是递增的,如果客户常规拜访是一个月一次,那么至少两周应该有一个电话,一周可以在微信上私信互动几次,朋友圈互相留个言,点个赞。
信息传递的方式
当然是多种多样的,从最基础的样本到样板客户的考察,从微信上的简单互动到企业间的高层互访,这些信息的传递方式在项目的不同阶段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尽相同的,简单来说就是随着项目的深入,信息传递的级别会提高,信息传递的方式也会增加,信息量的互动频率会增强。越是重要的项目,到后期高层介入的越多,而与客户高层间的互动情况也可以用来判断项目的成败可能。
当我们利用各种渠道、手段、方法将信息传递给客户之后,当我们将产品的五感综合的呈现在客户面前的时候,好的产品就会出现“粉丝”,粉丝的形成有很多种原因,产品好、外观设计佳、性价比出众、有差异化功能都能够笼络一批粉丝。但在大客户领域,粉丝却更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去经营。
技术粉,

可想而知,就是对产品所使用的技术、材料、研发手段都很欣赏的客户。这样的技术粉往往出现在技术部门。跟这些潜在粉丝沟通的过程中,技术参数、技术规格、技术指标等等就变得十分重要。而且这些技术粉有时会痴迷于某种新技术、新材料,这时的沟通就更应该突出这些创新点。
使用粉,
就是在使用过程中觉得“非常好”的客户。这些使用粉往往是有过同类产品的对比的,越是在其他产品上“受过伤”的使用者越容易质疑新的产品,但一旦新产品的使用体验能够打消其顾虑,这种由对比产生的效果就形成了粉丝效应。这些潜在粉丝就更应该让其试用,并让其将使用感受说出来,表现出足够的尊重。
采购粉,
能让采购成为产品粉丝绝对是对产品综合能力的最佳诠释也是最大的肯定。采购粉看重性价比,看重营销人员的服务职业度,看重供应商的供货能力和持续的稳定性。换句话说,采购喜欢那种让他少操心,不操心,甚至会变向帮助采购工作的供应商。所以,一定的账期,及时交货,售前售后服务无缝连接的供应商是很容易网络采购粉的。
管理粉,
这些粉丝们除了看中产品技术、服务之外,还看供应商的企业文化、产品文化是不是跟自己的企业相符合的,或是能够被自己的企业学习的。管理者会认为在管理上做的好的企业,产品一定差不到哪里去。而不同的管理者对于供应商的喜好也是千差万别的,细致的管理者喜欢精细化管理的企业,开拓型的则喜欢企业发展劲头猛的供应商,沉稳老成的更喜欢“百年老店”,年轻的管理者有时会对新兴企业有偏爱。

所以,在不同的偏好前如何展现公司的不同维度就考验一个大客户经理,甚至是考验企业对自身的认知和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