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比玩商业的人更懂得做选择、抓机会、运作资源、实现增长,于是,我一直认为,一个人应该像企业家经营企业一样经营自己的成长,经营自己的一生。
所以今天给想要提升自己薪资的人,分享一个人如何经营自己的重要思维:市场思维。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我们每个人在职场中都是可以明码标价的产品,你赚取的收入就是你对自己的卖价,所以每个人都关心一个问题:
如何把自己卖个好价钱?
有人可能会说,努力学习,自我成长,你就会越来越值钱,卖价越来越高。
这是成本决定论。这也是很多人收入低的原因,因为他们只关心自己的成长,不关心市场的需求。
一、不是成本决定价格,而是价格决定成本
2019年我在朋友圈看到品玩创始人骆轶航分享了一段话。
大概是说1988—1995年出生的这一代、受过高等教育,在一线城市智力密集型行业,尤其是科技互联网相关领域工作过的年轻人,将面临一个极其纠结困窘的生存局面。
经历了前两年过于浮夸和畸形增长的创投和人才泡沫,表面上机会太多,工资涨得太快,与工作能力和经验积累速度不成正比,造成对职业前景(主要是利益)的预期高得难以在新环境下自我调适。
加上社会营造的泡沫下的焦虑感让自己过早背上以房价巅峰期房贷为代表的硬性债务,当经济周期变化,大环境变化,产业回归理性之后,这些人面临职业和收入的非上行性调整,现实生存境遇和心理落差的震荡,可能不亚于20年前那批出生在19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青年产业工人。
这个夸张么?
其实不夸张,因为他说的过去这几年的浮夸和畸形我都是眼睁睁看过来的。
我第一份媒体工作是2015年在创投媒体创业邦,其中一项工作是每天早上发创投早报,里面其中一个板块就是融资清单,每天都有一堆一堆的企业拿到投资。
很多你后来根本都没听说过,因为都死了,拿到投资,烧一年烧两年,就没了,所以创投圈这几年还有个惯例,每到年末整理死亡清单。
那个背景下,确实很多年轻人很快拿到了很高的职位title和高薪,毕业两年,月入一两万甚至更多,但是从2018年开始就降温了。
我认识的也不少,当年月薪2万多,现在换工作再找2万的,门儿都没有,我有的朋友最近就干脆去旅游了,因为辞职后找工作,好的也就给15K,心里不能接受,哪能倒退着走呢。
我值2万,你给我1.5万?
从经济学角度,这是成本决定价格论,你值2万,于是你要找月薪2万、3万的工作。
其实有可能,你月薪2万的时候,你根本不值2万,因为你能拿到多少工资,你值多少钱,只是一个判断依据,最终能给你多少钱,还要看市场供需关系。
需求量大的时候即创投泡沫膨胀期,你值1万,也能找到2万的工作。
成本决定论是指,一个东西卖多少钱,要先计算它的原材料成本,再乘以一个合理的利润率,最终得出价格。
这个看起来很合理,但是不合理。
很多时候,不是成本决定价格,而是价格决定成本。
2019年初,有个热炒爆品,叫星巴克猫爪杯,还记得么?
一个小玻璃杯卖199元,是什么决定的?
是星巴克市场人员根据往年的数据以及当下的市场预估一个供需状况,所以得出一个199的价格,跟成本关系不太大。
反过来,我们假设这个杯子的成本是20元。
然后星巴克看这个杯子很火,于是加紧再生产1万件,假设能做这个杯子的工人只有10个,那么很可能这个杯子的成本就变成40元了,因为工人的成本可能变高了,能做这个杯子的只有10个工人。
这就是,供需决定价格,价格反过来决定了生产成本。
不是因为王菲的演唱会的酬劳高(成本),所以她的票价就特别贵(价格),而是因为想来看王菲演唱会的人多(供需),决定了门票贵(价格),这样反而拉高了王菲的酬劳(成本)。
不是因为王石高价(成本)买了一块地,所以王石觉得成本很高,因此造出来的房子很贵(价格),而是想买房子的人太多但没有这么多房子(供需),导致房价很高(价格),于是拿地更贵了(成本)。
所以,回到人上,很多人说我特么上了那么多年学,为学习投入那么大,毕业了还不如一个网红一天赚的多。
你是付出了很多成本,但市场并不会因为你付出了很多成本,就要给你开高薪。
所以,你闷头学习一门技能,投入金钱时间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不要说你看我多努力?
这句话只能是明星粉丝说:你看XXX多努力?
明星、艺人都是非常懂得研究市场的,他们根据市场风向研究自己的发展路径,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因为市场供需决定了你的价格。
二、不知道怎么给自己定位,那就先给自己定价
有个概念叫“角色定位”,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按那种人的方式去行动。
不过,大部分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那怎么办?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给自己定位,那就先给自己定价。
因为你的定价会逼着你找到定位。
“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先有价格,再有产品。而产品,是让价格显得合理的工具。
听起来有点本末倒置,但确实如此。
商业咨询顾问刘润在他的一篇文章里举过一个房地产的例子。
你盖一栋楼,你是先定价还是先盖房子?
当然是先定价。因为房子是什么价位,房子的设计、材料、配套、服务就会靠近甚至超过那个价位的标准。
如果在均价3万/平米的地方,你要盖6万/平米的房子,怎么才能让这个6万元的价格显得合理?
做与众不同的高端设计,加上墙体恒温,加上中央新风,加上更好的物业服务……
总之,你会想办法让这个房子配得上你6万/平米的价格。如果你是先盖房子再定价,你连要不要加上墙体恒温都不知道。
回到个人定位上来,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如果你弄不清自己的定位,不妨先试着给自己定价。问问自己,你想让自己值多少钱?或者说,你想赚到多少钱?
比如你月薪5000,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那你可以想想要做什么、怎么做才能月薪过万。在追求月薪过万的过程中,你会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目标。
比如我2018年创业,年底展望2019年,我其实并不太清楚工作重点在哪,要怎么规划,最后我采取的方式就是,先给自己定“价”。
就是2019年我要做到多少收入,然后倒推每个业务做到多少,然后需要怎样的人员配置,其实就是围绕“定价”去行动,最后事情做好了,目标也完成了。
你给自己定价了没?
三、成本决定价格是因果逻辑,价格决定成本是果因逻辑
为什么给自己定价如此重要?
因为我们要遵循“果因逻辑”,而非“因果逻辑”。
“因果逻辑”就是:我要非常努力,去买书看书,听课学习,精进技能,拼命工作,把因做好,期待结果发生,升职,加薪,跳槽。
因果逻辑有什么不好?
因为它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即,因要把你带向哪种结果,是不受你左右的,它只是顺其自然,它很可能达不到你想要的结果,它只是达到了因必然导致的结果,这两者区别很大。
比如一个新媒体编辑,可能会问:为什么我努力了三年了,工资还是只有5000?
因为这个结果可能是“因”必然导致的,你的工作只是排版运营的小编,而非写大稿的编辑,你再怎么努力,小编的工资就是5000;
你在一个阅读量只有一两千的帐号工作,而非平均阅读量几万以上的大号工作,你再怎么努力,你的工资不会高;
你在一个企业做新媒体,新媒体在这个企业是非常边缘的部门,甚至整个部门只有你一个人,你再怎么努力,工资也就5000了,甚至,这个地方不会锻炼出你真正的能力……
有些事是注定不会发生的,只是我们经常埋头拉车,忘了去想,我们很多愿望只是一厢情愿。
因如果不对,结果必然不对。
因为我们应该追求果因逻辑,而且真正让这个逻辑指导我们的行为。
先确定果,再去设计因。
这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不是顺其自然,而是人为设计,这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
高效的成长之路,本来就应该是设计出来的,而不是顺其自然的。
如果你确定一年后,给自己的定价是月薪2万,你就应该拿这个结果反推,什么样的“因”才有资格导致这个结果。
你会突然发现,要有很多改变,因为当下的“因”必然不会导致那个“果”。
有可能从今天起,你努力的方向变了;
你读的书也要变了;
你听的课也要变;
甚至你结交的朋友都要变。
因为你成长的策略变了,因为先有价格,再有产品,而产品,是让价格显得合理的工具。
因此,你要让自己那个定价显得合理。给自己定价,然后推导出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以及一定不能做什么不能怎么做。
果因逻辑,才是真正好的市场思维,也是真正好的成长思维。
升级思维的目的是行动的改变,
看完这篇文章,
你可以思考一下,
你应该给两年后的自己定个什么价?
然后倒推一下,
你现在应该怎么做,
到时候那才会变成一个合理价格。
<<<粥左罗 学习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