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谱系孩子的家长,自己给孩子上课或者陪读,都是很常见的。相关的专业知识,家长跟老师一样,都可以学会,也都可以操作。但是据我观察,有一个现象是比较明显的,那就是家长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视角和方式常常跟老师不一样,导致干预效果不理想,这实质上就是没有完成家长身份到老师身份的转换。
身份都有相匹配的心态。家长则有几个比较典型的心态,比如孩子不好就代表我做得不好、孩子丢脸就是我丢脸、舍不得孩子受苦、剥夺孩子的权利义务责任(控制、包办、替代)、麻烦越少越好等。
这些典型心态,在老师身上基本不会有,因为老师很清楚“我和他是两个人”,说直白点就是“这个孩子与我而言是别人,与我是完全独立的两个个体”,老师履行的是老师的职责。我想这也是作为老师基本的心理界限,如果越界就会很麻烦。
然而家长就很容易被某些想法带跑,尤其是出现情绪波动时,理智就出现裂痕了。在家长的潜意识中始终有一句话“这是我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他跟我是一体的,他就是我的命”。“孩子不好就代表家长做得不好、孩子丢脸就是我丢脸、舍不得孩子受苦、主动剥夺孩子的权利义务责任(控制、包办、替代)”这几项心态都是基于以上潜意识或意识。
“麻烦越少越好”则是因为家长常年受困于各种家庭琐事。大家都知道,养育一个谱系孩子,各种事务只会更多更繁琐,所以孩子出状况时,家长会习惯性的先解决麻烦。有时候我甚至感觉家长们一直都在解决各种麻烦的路上,然而她们只是想要片刻的安宁而已。
我的建议还是多使用大脑,刻意的去使用大脑。用心理学的话说就是:保持觉察。时刻去觉察自己是不是又掉入家长心态。
有一些典型的情境是需要家长切换到老师身份的,比如桌面教学、在学校陪读、辅导作业、随机教学(孩子感兴趣或出状况的时机刚好是教学点)等。在这些情境中,家长就需要自我锻炼,保持清醒,刻意的去觉察自己的心态。
大脑的使用原则就是用进废退,所以只要练,大脑自然会形成习惯和模式,身份的转换就会越来越容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