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 ,看了白岩松一篇有关阅读的演讲:18岁的饥饿,诗和远方。诙谐的演讲气氛,却值得所有人去思考。
18岁,一个美好的年纪,充满了对生活的期待,充满了未来的憧憬,充满了对未知的好奇,生活在这个年代,我们不可能四角钱买到的一份宫保鸡丁,但我们不必为温饱担心,在电子设备充斥在生活中,我们却越来越饥饿,越来越自满,当然我在这里指的饥饿,并不是我们所能感受到生理的痛感,而是无法感受,却又真实存在的心理上的饥饿。
如今又有多少人会“真”阅读,买两本书,从未拆封,或是翻了几页就叫读完这本书,看似读完了一本书,结果对内容一问三不知,对着电子感情,玄幻,读的有滋有味,这也可以叫看的书多?但更可怕的却是越来越多人不会去碰书,即使是电子书。舒婷是谁?郭沫若是谁?朦胧诗又是什么鬼?这些对我来说有什么用吗?会考试吗?能当饭吃吗?有会儿书,还不如我吃会儿鸡呢?朋友,这些会不会考试我不知道,但你必须和我一起坚信读书一定有用。
我不是从小就喜欢读书,那时候老师让我看一本名著,我会选择看电影或是看电视,对于那些枯燥无味的文字,我一定会看睡着的,我不喜欢写作,那时候对着作文作业,我会偷偷的抄一篇作文。到了初中,突然有一天翻到家里的一本诗经,那时候可能也读不懂多少意思,可是深深的被里面的文字吸引住,一个人表达爱意可以写的那么委婉却表达的那么浪漫。后来一发不可收拾,便开始了我的阅读之旅,那时候床头柜必须有几本书,晚上不看几页就睡不着,高中,一个人在外,每当想家的时候,我都会通过写作来宣泄我的感情,那时候朦胧诗是我的知己,我找到了属于我自己的语言。文字是那么的奇妙,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学,没必要为那么多左手法则,电磁感应,硝基甲苯发愁考试,我开始不知满足的读书,图书馆五楼,总有那么一个女生,看着书时而哭,时而笑,后来,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旅行,一起讨论书籍,宿舍的“杂书”也越来越多,我也开始了写作之旅,就当记流水账一样,谁让我学的就是记账呢。以至于当我离开江南后,我依旧可以时不时的看看自己写的,那些幸福的,心酸的回忆还会一股脑的涌现在我的面前。如果那时候没有阅读,我不知道现在的我会是什么样子,但我相信,如果没有阅读,我不会写下这些文字,感谢阅读。
最后我用白岩松的结尾,来感谢阅读,他是这么说的:我非常感谢阅读,因为阅读在我18岁那一年为我的生命种下了那么多可以生根开花的种子,让我成为了今天的我。更重要的是,让我的今天不是我18岁所厌倦和讨厌的那一个,我觉得这太重要了。
孩子放下手上的游戏吧,走出来,让书那温暖的阳光,晒进我们冰冷的内心,让书那块可口的面包,填饱我们真正的饥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