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主人公是福贵,一个与同叫“福贵”的老牛一起生活的老人。一人一牛,同样走在人生暮年。“我”不经意间与福贵相遇,倾听了一个悲惨却动人的故事。
福贵早年是地主家的纨绔子弟,吃喝嫖赌。他的败家行为很快使其家道中落,地产房产均落入赌坊。而在福贵醒悟之时,面对他的是父亲的离世,妻儿的离去,只留哑巴女儿和上了年纪的母亲陪他没日没夜地在地里干活。妻儿最后还是回来了,可母亲在长期的劳累下病重,福贵去城里寻医时却不幸被国民党抓去打仗。又是历经一番生死,才活着回到故土。
再回来时,物是人非,母亲去世,儿子不认识他,但也好歹一家人又在一起了。命运并未就此罢休。一系列的故事后,福贵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甚至是外孙。福贵一个人活到最后,看见屠夫刀下的老牛惺惺相惜,就下了它。
故事的明线是福贵从年轻到老的历程,暗线则是中国的发展阶段。透过福贵这样一个小人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国家的发展与个人的生活安康息息相关,土地改革,福贵拥有自家的粮食;人民公社化运动,连一口锅也保不住;文化革命,队长更是不幸被拉去遭受毒打……富贵的描述就想给了我们一双能看见过去的眼睛,真实地看到那个时代的不幸与摸索。但这只是这本书令人思考的一个角度。
历经这种种不幸,福贵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疾病、饥饿、人祸和自杀。但是,亲手埋葬自己一家人的福贵却始终未曾想过自杀,甚至主动挽救了另一个已是暮年的生命。福贵和老牛“福贵”在众人各色的目光中一同活着。
我很好奇,福贵为什么能坚持活下去。
是贪生怕死害怕终结那一刻的痛苦吗?可是对于福贵来说最痛苦的早已超越了死亡吧。
是在为自己的前半生赎罪吗?
还是他早已看淡,一边好好地活着一边已经做好了迎接死亡的准备?
苟且地活与高贵地死,前者真的像它看起来那么卑微吗?
司马迁忍宫刑之辱,勾践卧薪尝胆,苏武北海牧羊……他们又是为什么能坚强地活着呢?书里的福贵常能令人悲叹,引人同情,而历史里的这些人物却万古流芳,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呢?是因为前者没有对国家,对人类做出贡献吗?还是因为我们在《活着》这本书里忽略了什么呢?
我不知道作者出于何种感情塑造出福贵这个人物,在我眼里,他除了让人同情外,更值得我们尊重。
面对死亡只需一瞬的勇敢,而选择活着需要每时每刻的坚强。没有一个坚定的信仰,福贵在历经沧桑饱受疾苦后又怎能如此坦然。福贵是粗人,他的信仰无关国、无关全人类,而是作为庄稼人对土地的热爱。他是如此,老牛“福贵”亦是如此。
“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余华先生的文字同样,召唤着我们对生活、对活着的热爱与深思。
(图片来于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