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换了个健身房,这里的泳池比原来的大了许多,游完30米就有些气喘吁吁,救生员建议我游慢点但是中间不要停,这样才能把体能拉起来。我听从了建议,游完一组60米后才休息一小会,这个月准备按照这个方式锻炼提升体能。
几年前我并没有运动的习惯,直到2018年身体出现好几种问题,去医院检查后发现免疫力特别低。
颈椎和腰部都不舒服,想学游泳,但是又感觉一个人有点不好意思。
恰好看了一篇文章说北京的一个女医生,得了乳腺癌后就想做点什么转移注意力。
想来想去只有游泳是自己的爱好,于是每天游泳,后来痊愈了,还参加了很多游泳比赛并得了奖。
看到这篇文章,我学游泳的想法又欢腾起来,正好孩子学完蛙泳想学自由泳。
于是一起报了名,从蛙泳开始学起,又学了自由泳。后来自学了仰泳和蝶泳,还在尝试一些新花样,而孩子则停留在自由泳直臂划水阶段。
他们则越来越不愿意去游泳,现在则一次也不去了,而我每周游泳2-3次。
让我坚持下来的一个原因是改善身体状况,还有一个就是运动完的感觉非常好。
有研究证明,人在运动30分钟以后,当体内的葡萄糖消耗殆尽,大脑就会分泌一些神经递质,如“内啡肽”、“多巴胺”、“儿茶酚胺”等,这些物质可以给人以欣快的感觉,使人继续保持兴奋状态,所以会上瘾。
而根据进化论学说,我们的大脑有一套“奖赏系统”,就是在进行有利于人类进步的活动后,奖赏系统就会被激活,释放特种神经递质,让人感到愉悦,从而导致上瘾。
身体免疫力降低本来是个坏事,我因为担心自己的健康,所以采取了行动来改善健康,那么提高免疫力就是我改变的动力,而学习游泳也成了我改变生活方式的起点。
从这个起点开始,又不断尝试许多新的事物,我的思维模式渐渐发生了变化,最终我的生活彻底发生了变化,包括职业。
作为一名职业规划师,我一直致力于帮助我的客户改变。
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客户抱着改变的目的来咨询,可是当我们真正开始探索改变的可能性时,这些客户就会说:“老师,我想改变,可是我没有选择。”
他们想改变,可他们的思路却在证明改变很难。
他们把问题归结于难以控制的环境、行业不好、资源不够、能力不足、没人给他们尝试的机会……这些现实的问题解决不了,让他们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因此他们停住了脚步,在原地痛苦地徘徊。
我会对这些客户说,你其实一直都有选择,就在刚刚你选择了不改变。
一、改变从拿回选择权开始
当你告诉自己不行的时候,你已经做出了选择;在亲戚挽留你待在他的小公司,你觉得面子上过意不去的时候,你已经做出了选择;连续加班让你崩溃,但领导又问你“能加个班吗?”你回答“好的”时,你同样做了选择。
改变是一种选择,不改变也是一种选择。你为不改变找的所有借口,都是你的选择。
不可否认的是,当我们被迫选择“留在原地”时,一定或多或少地有无力感,似乎找不到更好的选项。
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误以为能让自己达到理想状况的选择,才算有选择,如果选项不明确,那就是没有选择。
你40岁,再继续写代码有很深的危机感,想转行,可是放眼望去每个岗位都对年龄有限制,所以你选择在小心翼翼中度日。
程序语言也不过六七十年的历史,你可以兼职去尝试新的职业,每次前进一小步,而不是一步到位。
这样的成长虽是渐进的,但效果却是革命性的。
其次,不愿意为选择承担责任。
你不喜欢体制内的工作,但是又不敢辞职,没有选择,只能继续在这个岗位上煎熬下去。
这个想法的正确表述是:你不愿意为喜欢的工作冒险,所以忍受一份不喜欢的工作。
这样的选择可以理解,但你并非真的没有选择。只是在喜欢的工作和安全感之间,你选择了后者。
健康问题、年龄危机、压力难以承受的环境,都是我们寻找新平衡的起点,只有你拿回选择的主动权,改变才能开始。
二、改变从你能影响到的地方开始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里,史蒂芬·柯维提出了关注圈和影响圈这两个概念。
对于健康、子女、事业、工作、股票、战争等人们感兴趣的内容,这些属于“关注圈”。
关注圈内的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范围,这些能被掌控的事物可以被圈成一个较小的“影响圈”。
史蒂芬·柯维认为:
通过观察一个人把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个圈子,就可以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注于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力是积极的,能够使得影响圈不断扩大、扩张和成长。
反之,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畴的事情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并不断为自己的消极行为寻找借口。
反过来说,关注影响圈,会让人有掌控感,从消极变得积极主动。
一个今年35岁朋友问我,他做了10几年技术,如果转做管理需要培养哪些能力?
我说做管理需要的是综合能力,如果从现在去培养管理需要的各种能力,恐怕要3年以后才有机会。
“你想想现在的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有哪些?”
“哪些是属于部门级、公司级的难题?”
“把你能想到的方法用有效的表达方式和你的领导沟通,向对方表明你能够协助他们解决问题,你应该很快就有机会做管理了。”
这就是“解决方案式推销自己”,你也可以试试。
三、改变需要勇气
改变需要我们承担起对自己的责任,这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轻松的事,它需要巨大的勇气。
有一个人为了辞职做了4年的准备,她害怕辞职后没有收入,于是花了2年多的时间考了一级建造师,又花了2年时间学习转行必备的技能。
可是她还是觉得对那种不再上下班打卡的稳定生活没有信心,开始新职业的同时,还找了很多事情做,这让她不会因为突然改变十几年的生活方式而焦虑。
这已经算是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了吧?可是真的辞职时她还是犹豫了,即对那个投入了多年精力和情感的地方有许多不舍,又对期待的新生活有些许的恐惧。
这个人就是我!
就算做了充足的准备,但还是会缺少行动的勇气,这是因为情感总是比理智更强大。
积极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曾用一个比喻来描述情感和理智的关系。他说,人的情感就像一头大象,而理智就像一个骑象人。
骑象人骑在大象背上,手里握着缰绳,好像在指挥大象。但事实上,和大象相比,他的力量微不足道。
对于改变而言,理智提供方向,情感提供动力。如果我们不了解大象的脾气,不能利用大象的特点,改变将非常困难。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对自己说三个字:“大不了。”
大不了从头再来;大不了再找一份工作;大不了就当是给自己放了一段时间假。
当你能够承受“大不了”的后果时,你就能够行动了。
而一旦你行动起来,就会发现你预想的最坏结果多数都没有发生,但前进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
有时候是进两步再退一步;有时候则要从焦躁中转移注意力,才能深入思考下一步,这是一个不断质疑和做决定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尝试新的角色,更新目标和方法,逐渐地越来越接近理想中的目标,并重新成为最美的自己!
最后,
据说,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咨询室里有一根三面柱,柱子的一面刻着“我很可怜”,另一面刻着“别人很可恶”,最后一面刻着“怎么办”。
每次有来访者到他的咨询室里,他都会拿出这根三面柱,问来访者:你想谈什么呢?
如果你的面前也有一根三面柱,你会怎么回答呢?
如果改变的路既难走又需要勇气,你还会走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