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一直被东野圭吾霸占的日本推理市场中,霍然出现一朵特别的“小花”——凑佳苗,根据其同名推理小说改编的电影《告白》一经播出便受的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很多人对推理电影会有一种常识性的误区,将其划分为恐怖片或惊悚片的行列。其实一部好的推理电影往往很少会出现过于血腥的场面或者畸形的造型,而是以精彩的剧情引人入胜,以严谨的逻辑探究犯罪的动机,对存有的社会问题进行深挖与反思。
剧情简介
一所平凡的中学,教师森口悠子(松隆子 饰)静静地向学生们做出最后的告白。这个单亲妈妈独自抚养着可爱的女儿,然而女儿最终在游泳池中溺水身亡。警察认定这是一起意外,森口则认定女儿死于班上两个学生之手。她不动声色地指责着犯人A和B,并宣布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复仇。在此之后,森口辞去教师职务,1年B班的学生也心怀惴惴迎来了春假。新学期开始,残酷的风暴袭向了这群无知无畏的少男少女……
电影的名字“告白”本该是一个充满浓浓神情的纯美恋情,而剧情却残酷的以如此黑暗的人性作为反讽。告白一边成为某些人的自说自话,另一边又成为心中绝望的宣泄。少年与儿童本都是社会保护的弱势群体,可是前者成为了杀戮者,后者又无辜丧命,本该最纯净的社会一角被打破
森口悠子的女儿应该是本片中唯一的一抹“单纯”,她会发自内心由衷的大笑,也会为了妈妈不给买书包而大哭,然而就是这样可爱的小姑娘,在不经意间成为了人性之恶的牺牲品,也成为引发报复的导火索。越是天真无辜被伤害越映衬出凶手残暴,越是报复不可避免发生越是反映出社会冷漠。从来可以云淡风轻看待伤害的,都不会是当事者本人。对于饱受丧女之痛的母亲而言,不是没有听到丈夫善意的劝阻,只是本已无辜失去的生命得到不凶手被严惩的慰藉,当法律成为纵容犯罪的工具,道德在自私中沦陷时,唯一可以做出的反击只有“以牙还牙”的报复。纵使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并不提倡与鼓励,但这就是一个受害者家属的无奈之举,也是国家法律的悲哀之处。
无论是成人的内心还是社会的法律,往往都低估了青少年犯罪背后所隐藏的残忍与隐患。剧中的少年们,不是小正太就是小萝莉,他们都有一派天真的可爱外表,没有人会想到这其中有些人是多么的丧失人性。他们从未有过一丝一毫对于他人生命善待的念头,所做的一切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只有自己珍惜的人才是宝贵的,所以其他的伤害与死亡都微不足道。这样的想法、做法已不是单纯的偶然犯罪事件,而是长期的潜伏的扭曲人格。
少年们残暴与自私的产生往往具有多种复杂的原因,而究其根本,父母作为其出生后的第一任人生老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孩子永远都是父母最真实的镜子,大人对待孩子或他人的冷漠,就会毫不掩饰的反应在孩子们身上。无论是A君母亲的不闻不问,还是B君母亲的一味包庇,都在某种程度上没有真正进到作为母亲应尽的责任。她们与当今社会许多家长存有相似的观念,认为孩子生下来吃饱穿暖任其生长就好,唯独忽视了教育存在的本真目的,在于教导其成为一个真正有责任心和爱心的人。
比起某个青少年个体的犯罪,更可怕的是整个青少年群体的冷漠。当森口悠子老师以看似平静的语调讲出女儿被害的事实时,全班同学几乎没有人认真倾听,更不必说有同情或惋惜,大家只是在做自己的事情或与同学闲聊。所有人自动屏蔽掉关于别人的不幸。当涉及到对自己的影响时,才会有尖叫声和惊慌的表情。冷漠的蔓延在那一刻只是一种自私的人性,待到他们长大后,将是一种极为冷酷无情的社会风气。
当所谓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必须建立在具有感同身受基础上时,对于生命起码的尊重与善待大概会与日俱减。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底线永远不该只是物质的增长或者科技的提升,而是道德的坚守。青少年犯罪是一曲人性教育失败的哀歌,面对日渐增长的青少年犯罪案例,远比成年人犯罪更加应当引起家庭、社会乃至国家法律的深刻反省与反思,防患于未然与绝不姑息迁就相结合,总好过悲剧的不断重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