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这个名字我并不是很熟悉,也包括他的小说也从未涉猎。又或许以前太小,即便读过他的《草房子》,记忆也模糊了。如果不是朗读者,估计也不会这么快重新认识他和他的作品。
那么曹文轩到底是怎样的一位作家呢?
他曾说,他喜欢站在童年的视角去观看这个世界,所以在他的文字里,充满了对儿童生存状态,对儿童精神世界的关注。
他极高的文学性,艺术性也获得了世界的赞誉。他是中国第一位获得”国际安徒生奖“,具有“儿童文学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作家。
而他多年创作的根基、引路人是自己的父亲。
所以在这一期以告别为主题的节目中,他朗读了自己的作品《草房子》节选献给父亲。
父亲是我写作的引路人
曹文轩说,一个写小说的人,需要一个说事的本领。这个本领哪里来?他说,这个能力来自他的父亲。是父亲让他喜欢写作,让他能够写作。如果不是父亲,他也不可能到北大,如果不能到北大,也没有曹文轩的今天。
谈起曹文轩与家乡、父亲告别的时候,正是他考取北大的时候。
当时家里非常贫穷,穷到连一个随身携带的箱子都没有。而父亲有一块珍藏很多年的木材,至今,曹文轩不明白这块木材父亲为什么会留着。只是当时,父亲有一种预感,就是有一天他的孩子会上路,他的孩子得有一个箱子,所以父亲就请来一个木匠,把那个珍藏很多年的木材,做成一个非常漂亮的箱子。
因为孩子去北大对于父亲来说,是他一生的荣耀。所以接下来他唯一要做的就是如何让自己的孩子体面的上路,去远方。
《草房子》是我童年的缩影
《草房子》一书是曹文轩童年的缩影,父亲在他的一生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这一条幽静深远的人生长路上,父爱伴随着他一步步走向远方。曹文轩将与父亲绵长的回忆一点点记录在《草房子》当中。
小说《草房子》里有一个片段,桑桑得了很奇怪的病,父亲和桑桑都以为是得了绝症。其实这是曹文轩真实的经历,他小的时候,脖子上有一个肿块,被城里医院诊断为不治之症。
当他们回到家,路过二妈家门口,二妈就问爸爸,宝宝的病,没有事吧?父亲本来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人,但在那一刻,他就崩溃了,眼泪夺眶而出。父亲说,二妈,我没福气。
从那一刻起,曹文轩就知道自己可能会离开这个世界。在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想象着自己会是如何告别这个世界。可父亲并没有放弃,而是背着他到处求医。就这样把孩子背出去,又背回来,反反复复不知经历了多少个日夜。其实在父亲心中,比他个人荣誉更重要的一个东西,就是自己孩子的生命。
终于在上海遇到了一位老大夫,老大夫非常有把握的告诉父亲,这个病可以治,会好的。听到这个消息,父亲再一次泪流满面。虽说这是一个虚拟的告别,但让曹文轩更深切的理解了生死,理解了告别,理解了爱。
这片天空下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告别
人生中,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告别,不断地说再见,我们意料不到,我们也阻止不了。1997年11月17日父亲去世了。当时的情形让曹文轩至今难忘,电话那头,父亲用微弱的声音告诉他,我会好起来的,你不必急着往家赶,你写你的东西。在父亲的印象中,孩子这一辈子做的一件事就是写东西。父亲说,人家都说,文轩是一个大孝子。这也是父亲留个他的最后一句话。
对于曹文轩来说,父亲的离开,并不是分别,而是诀别。是分别里一种最让人无法接受的告别。
在他获得国际安徒生将之后,第一时间将这个好消息传递给了不能再相见的父亲。
大自然就是在这样的告别过程中完成它的季节轮替的,人类社会也是一样,其实这片天空下不是山,不是水,是满满的各种各样的告别。曹文轩说,就像过一会我要向董卿告别,离开朗读者一样。文学写了上百年,上千年,其实做的就是一篇文章,生死离别。
曹文轩的经历告诫我们的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树立榜样,多多发现和挖掘孩子的优点,不断地鼓励TA,要给TA正确的引导。
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在世,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我长大,你未老,我有能力报答,而你依然健康。希望告别晚一点来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