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贵州一个小农村里的少数民族,在我小时候,我们这里真的很穷。我7岁上学,第一个学校是租当地人家的瓦房当教室,很旧很破,老师只有三个人,并且只有一年级和二年级,每天走一个小时的山路,小时候调皮,经常逃学去山上玩。放学回家,就去放牛,放牛也是一个快乐的回忆。因为我们这里有一条河,河两岸很宽,像一个小平原,我每天要做的就是放牛,和小伙伴玩石头,玩泥巴,抓蟋蟀,童年是很难忘的,虽然贫穷,却很快乐,因为那是我还小,根本不懂什么。我们寨子没有公路,去上一回街要走两个多小时,一个星期基本去一次,全靠两条腿走。
直到我读三年级,香港一位慈善家捐钱建了一所希望小学,我才真正上了学。每天7点多从家里走路来,从早上9点上到下午1点半就放学,肚子饿就买零食吃,因为没有食堂,也有些同学自己带饭。我当时读的时候,班上有18个同学,教我们的都是老教师,我们每天背着书包来,又背着书包回去,每天的生活像一杯白开水,回家路上和同学嬉戏打闹,是我们唯一的娱乐。我回家之后的任务就是放牛,当河水涨了,就一边放牛,一边撒网捕鱼,那时候农民工潮还不怎么流行,爸妈在家种地,爸爸也打鱼。当我读到五年级,是民工潮席卷之际,父母远去他乡务工,家里只剩弟弟、奶奶和我。弟弟和我一起去上学,回家之后一起去放牛,那个时候我意识到自己是大人了,我要照顾自己了,因为我是家中的老大。父母每年回来一次,那时我想读书的欲望很强,可能是因为阅读,还得感谢学校的小书库,阅读可以使人的眼界变得更大,那时的我特别向往大城市。
上了初中,我每个星期要走两个多小时的路去学校,星期五回家,初一还有两个堂姐一起,后来她们都不读了,我一个人读,当时的我不知道是怎样的一份信念支撑。一个人走路回家。冬天,天黑得快,我经常走到半路天就黑了,但我并不害怕,我当时就是很想读书,因此成绩相对比较好一点,中考考上了市里的重点高中,在高中之前,我从没到过城市。我也成为了寨子第一个上高中的人(现在是唯一的一个大学生,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有更多)。
在我的农村生活中,学习没有压力,父母不会管我的学习,因为他们也不懂。帮父母做家务,放牛,背玉米,很多家务,还有上山砍柴,因为我们都是用火不用电,但我也学会了独立,因为我知道除了自己,没有人帮你,我们总要有一天要离开父母,而我作为一个留守儿童,只是离开父母时间早了一点而已。
但是如今生活条件改善了,车路通了,上学可以骑车,再不用走那么远的路,做饭用电,很多家都盖了新房,但我家仍然是以前的老瓦房,因为要送我读大学。然而现在的留守儿童不用像我们以前一样,放学之后就放牛,他们的生活和手机和游戏联系在了一起,他们变得叛逆,不怕父母,不怕老师,究竟是为何?
在我内心总想改变自己,我努力读书,而不是与寨子里很多年轻人一样辍学打工,我不想这样打一辈子工,我想要外面的新生活,我羡慕在大城市的孩子,可以有好玩的玩具,可以去旅游。但是我是一个留守儿童,我知道生活是艰难的,所以父母远去他方。在生命的旅途中,自己永远都是自己坚强的后盾,所以我要坚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