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人物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使秦帝业白起之势第二部分白起其人(四)

使秦帝业白起之势第二部分白起其人(四)

作者: 滨海泛舟2013 | 来源:发表于2017-11-10 13:53 被阅读85次
    迫楚迁都

    齐国的没落

    伊阙之战大胜后,秦国白起的威名远震四海,而秦国也更加坚定地按照魏冉布下的策略向周边的国家不断发起战争。这时秦国的策略基本上是巩固伊阙之战的成果,进一步紧逼三晋。伊阙之战发生在秦昭襄王十四年,也就是从这一年,秦国每一年都发动战争,攻打韩国、魏国、赵国和楚国。到了秦昭襄王二十三年五国联合攻齐的时候,秦国才放缓了步伐,以投入精力,联合各国,东伐齐国。

    为了攻打齐国,秦国实际上是调整了自己的战略的,可见当时秦国对于这件事的重视。估计,这次策略调整,应该也是魏冉、白起和司马错他们讨论的结果。齐国私吞宋国,招致诸侯各国的妒忌、怨恨和恐惧。秦国一向对齐国是有些畏惧的,因为在几次交手过程中,无论是阴谋、阳谋,军事挑战或者国事外交上,秦国几乎完全落在下风。

    这样一直被齐国压着,终究是气聚难疏。此外,宋国被齐国吞灭,使齐国无论是在国土还是在财富上,都得到了长足的提升,期望的威望进一步加强。这样下去,齐国逾强,秦国局势逾危。尤其是这周边的赵、韩、魏以及楚国,好不容易被修理的老实了,一旦齐国强大,他们定会抱住齐国大腿,转头来为难秦国,这种局面是绝对不能出现的。再加上齐国刚刚联合诸侯国统兵压境,与秦国签署的城下之盟,着实使秦国人吃了一个哑巴亏。于是,无论从长远战略来看,还是从眼下要报仇出气的冲动来看,折腾齐国都是一个有赚无赔的计划。

    于是这一次,秦国表现的十分积极主动,先行发兵攻打齐过,以示联兵伐齐的决心。没想到齐国不经打,一不留神就被联军击溃。秦国本想只是对齐国造成重创就可以了,打击一下不可一世的态度,但是没想到燕国一下子几乎灭了齐国,这大大出乎秦国人的意外。齐国完蛋了,秦国人调转回来,放心大胆的继续实施魏冉的策略,从秦昭襄王二十四年开始,继续攻打三晋和楚国。

    攻楚战略的确定

    秦国有白起和司马错两个人,所以在战略安排上就十分灵活。司马错攻楚,而白起攻赵。白起与赵国的几次作战中,虽然未尝败绩,但是损失不小。因为攻打赵国本来就很困难。路径单一,翻山越岭,这给行军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同时受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影响,赵国的战斗力得到了质的飞跃。并且此时赵国赵孝成王颇有作为,而手下平原君赵胜、廉颇、蔺相如、赵奢等名臣名将都能为国尽心,导致在攻伐赵国的战事中,成果不大。

    但是司马错在攻打楚国的时候,发现楚国既无良将,也无能臣,仅仅是依靠天险,确保国界无失。并且楚傾王胆子小、没才敢,一心耽于享乐,无心政事、军事,导致楚国实力大不如前。此刻,楚国已经呈现出一种欠揍的样子。但是攻打楚国,又何尝容易。楚国地广人多,要想取得战略性胜利,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作为保证,此外如果长期陷入与楚国的战争泥潭,周边那些国家,还有北方的义渠国,就有可能蠢蠢欲动,骚扰秦国。陷入多头作战,对秦国来讲是大大的不利。但是继续攻打三晋,一是捞得的好处不会太多了,二是齐国的教训就在眼前,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又一次抉择,摆在了秦国面前。

    最终,请过选择了集中优势兵力攻打楚国的战略。从最后的结果来看,白起应该是支持发出的,也是伐楚战略的主要制定者之一。因为一方面白起成为了伐楚的统帅,二是白起的作战政策大大削弱了秦国的顾虑。

    秦国的这次决定可不是脑子一热做出的,而是经过了魏冉、白起和司马错的种种推演和考虑的,从战争部署上,就能看出是提前准备好的。首先在汉北之地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由司马错征发陇西之兵之兵进入四川,而后的巴蜀十万兵马,筹集了大量军资和战船,出其不意,攻取了楚国的黔中郡,逼迫楚国将上庸和汉北之地割让给秦国。割让这两个地方,进一步显示了楚国国君的昏庸和军事战略能力的低下。因为,秦国有了这两个地方,就有了攻击楚国的军事跳板,进可攻,退可守。最主要的是,楚国很想通过割让土地获得一时宁静,是楚国从上而下不思进取的一种表现。楚国的表现,更加坚定了秦国攻打楚国的决心。

    孤军伐楚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白起从而关出发,在汉北之地稍作休整,就顺着汉水快速的向楚国发起进攻。这次,白起的计划是打一场闪电战。因为他知道孤军深入敌国内部是兵家大忌,所以他要抓紧时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敌人进行致命打击,才能确保自己的安全。所以,此次一路上怎么走,怎么打,白起是已经心中有数了,因为没有更多的时间让他去研究和考虑。就这样,白起轻装前进,率领着秦军向着楚国的都城郢城出发了。

    白起遇到的第一个楚国的重点城市是邓这个地方。但是似乎白起并没有费太大的劲,就把这个城拿了下来。估计一是楚国人可能没有预料到秦国军队能那么快就能达到自己的城下,致使城防尚未准备好就给予应战,二是白起的名字给守城将官的压力太大了,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到目前为止,凡是白起参与的战争,秦国就没有输过,凡是白起领导的攻城战,就没有守得住的。白起此次攻打邓,防守的一方楚军,实际上在气势上是完全被压制住了的,也许他们意识到了,此次战争的结果就是白其手下兵将拿走自己的项上人头,加官进爵去了。在这种压力下,而楚国也没能够振作士气的将领和策略,兵败也成了很自然的事情。

    使秦帝业白起之势第二部分白起其人(四)

    在史书上,白起攻邓并没有留下太多的记载,对此次战役也很少提到,可见白起是很轻易就拿下了这个城池,几乎都不值一提了。这也许只有白起才能做到。真正考验白起的,实际上是出国的下一个城池,这里就是鄢城。

    鄢城是楚国的别都,与楚国的政治中心国都郢城已经很近了,实际上是楚国国都的门户。为了确保国家安全,楚国在郢这里下足了功夫,世世代代打造这个城市的城防,巩固军事设施,派重兵精兵把守,确保鄢城万无一失。可以说,从传统攻城战角度来讲,鄢城固若金汤,易守难攻,如果白起想按照攻打邓的方式来对付鄢,那么白起肯定会在这个地方遭遇滑铁卢,一世英名也许就此而终结。

    一方面是白起现在属于孤军深入,不能陷入漫长的攻守战当中,一旦敌人重新集结兵力,对白起来个反包围,这内外一结合,白起腹背受敌,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二是白起本身带来的兵力就很有限,物资粮食供不起长时间的相持,其实白起这一路基本上都是靠着打下来的城一切对白起都是不利的,无论是时间和兵力,已经都是很有限了。白起该怎么办呢?

    我们还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白起已经开始行动了。白起定下了作战方针——引水攻城。

    鄢水横贯鄢城东西,向东汇入汉水。不知是因为鄢水才有了鄢城,还是因为鄢城才有了鄢水的名字,我们只能知道城和水融为了一体。有水,城就会活,无论是水资源还是水上运输,都会为城市带来勃勃的生机。但是水也往往会成为一个城市的噩梦。在战国初期,晋国还没有拆分的时候,智氏曾经就率领着韩氏、魏氏在晋阳与赵氏展开了一场两年之久的晋阳攻守战。晋阳是赵氏的老窝,城防建设与鄢城差不多。智瑶久攻不下,最后也是想到了引汾水攻城。可是,由于智氏带领的攻方围城已久,三氏的心理都发生了变化。虽然智氏选择了最有效的攻击方式,但是时局已经变化了,韩、魏二氏已经心向赵氏。最终,反而是赵、韩、魏引水淹了智氏的营盘,结果智氏反而命丧于晋阳。但是智氏开创了借助水攻城的先例,他的方法是没有错的,被历代兵家传承了下来。

    现在白起也在使用相同的套路,但是白起与智氏相去甚远,白起此次以水攻城可不是实在攻不下来才采取的策略,而是一到鄢城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战略部署,可以说这个战术,是在白起未出兵之前就已经想好并在大脑中进行了无数次的预演。到了鄢城,他只需稍微勘察一下现场,就能马上实施他的计划了。所以,很短的时间内,一条长渠引向了鄢城。

    白起阻断了河道,只等着鄢水水位不断升高,最终达到他的预期,让这条水龙奔向鄢城,在城中任意肆虐。其实,我的心里是十分同情鄢城的守军的。白起的行为,城中的将官是一直看在眼里的,白起的意图,我想他们也是明白的,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但是,他们只能眼看着死神慢慢向自己走来,而自己却只能无能为力的等待着死神的来临。死是一定的,只不过是今天还是明天的问题。鄢城的军兵和百姓所受的精神上的煎熬,是可想而知的。最后,死神如期而至,白起打开了河渠的缺口,河水猛冲入鄢城,据记载几十万百姓和楚国军兵死于此次战争,几乎无人生还。白起手段高明,又是何其残忍。

    攻下鄢城,白起立刻向楚国首都发起进攻。而此时的楚国首都已经成为羸卵,十分脆弱。一方面,主要的军事力量都已经放在了鄢城,首都是空虚的。二是鄢城惨烈兵败和迅速兵败的消息传到首都,已经让楚国的统治者们魂飞魄散。苦心经营的鄢城竟然那么不堪一击,那么多的军兵瞬间全军覆灭,白起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他是不是个魔鬼。三是白起切断了郢与周边城市的联系,使郢这个地方成为了一座孤城。此时的楚王是绝望的。打,肯定是打不过了,那就只有一个办法了,那就是跑。

    白起趁着亲军的士气正高,向郢都发起了一次次总攻。很快,楚军便支撑不住了,郢破,楚王一路向北,逃到陈。陈这个地方距离三晋和齐国都比较近,楚王逃到这里,无非是再遭受类似白起的这种打击的时候,可以及时的请救兵甚至是跑到别的国家寻求庇护。从这一点上,就能看到楚国君主的不思进取。郢打下来,白起进一步巩固战国,肃清了周边的城市,并且进一步烧毁了楚国先王的陵墓,彻底摧毁了楚国的信心和自尊心。

    使秦帝业白起之势第二部分白起其人(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使秦帝业白起之势第二部分白起其人(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qeb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