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中16 坚持分享第600天 21.1.25 运动打卡第42天 80-13 /93h 约练挑战第4周第/次
咨询中很重要的一点,要共情到我们的来访者。什么是共情,又称同感,同理心,是指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的处境,对他人情绪情感具备感受力和理解力。
“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可是未曾经历的处境又如何能够真正体会?世上本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那又如何能共情到对方?
听过最感人的一句话,“那个时候,我虽然不是你,可我仿佛就是你”,我想这应该是“体会”的高境界。把自己代入那样的场景去感受,不管是喜悦还是难受,起码方向一致。而这时,我们的表情,动作,偶有的回应应该也是比较能够“贴近”来访者。
所以好像不用太多的言语,就能让来访者感受到我们和他在一起。刘老师常说,和谁聊就和谁是一伙的,没有批评指责和评价,有的是“理所当然”或“情非得已”。
当有这些为基础,咨访关系也能较好建立,而这又是一切的前提。
也因为了解这一点,所以作为咨询师都非常看重“共情”,只是不少新手咨询师不太能把握是否很好的表达了共情,所以可能会说,“我理解”,“我懂”,而这很容易被驳“不不,你并不理解”,“你并不懂”。而被反驳,人大脑的本能就要去证明自己是对的,于是就会证明我是怎么懂你的。很而此时,新手咨询师就比较容易“自我暴露”,会说一些和来访有些相似的“经历”,可很多时候这些并不能被来访认同,哪怕也许他的经历可能比来访者更为严重。
因为每个人都很“自恋”,来访认为自己遇到的“这么难”,怎么轻易就让咨询的“自我暴露”给“否定”呢?所以他可能会再次举证“你并不能够理解”,而此必然会陷入“争执”,那么咨询又如何推进?
还一种可能,来访发现确实咨询师所遭遇的和自己类似,自己“应该”是被理解的,而这里大家注意一下,是来访主动承认被理解了,还是“被迫被理解”呢?
记得在汶川地震中,一位咨询师表示“能理解当事人”,而当事人觉得他无法理解,而因此两人陷入了争执。所以表达共情,宁愿可能不太到位,也要慎用“我懂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