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反常识思维
“反常识”思维
A:精要语句
-
煽情是文人的膝跳反应。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观众来说,煽情是他们最能听懂的语言。
-
杀死一个人是悲剧,杀死一万个人是统计数字。(斯大林语)统计数字的力量远比不上一个人,一个具体的身边的人。
-
低端文人研究道德,高端文人研究美感。只有刚接触艺术的人才喜欢令人愉快的东西,审美观成熟到一定程度后我们就觉得快乐是一种肤浅的感觉,改为欣赏愁苦了。
-
现代的复杂社会,每一个决定都可能会以一种不直截了当的方式影响他人和自己,好东西虽然多,但是你需要取舍(tradeoff)。两个好东西我不可能都要,那么我愿意牺牲(off)这个,来换取(trade)那个。需要我们做利弊分析,要求我们妥协,我们需要摒弃“不管不顾”“不惜一切代价”“压上所有筹码”。
-
“TradeOff”要求量化输入和输入,这就需要运用概率计算语气收益支持做出决策,所以概率论可能是大多数人最有用的数学知识。
-
最后,提醒一下,有机食物并不比普通食物更健康。
B:由此得到:
- 做决策的时候把优势劣势罗列出来,仔细权衡,最好带入数据计算,不要拍脑门做决策。
- 如果你喜欢有机食物,很可能是在交智商税。
- 如果你想说服某个人或者写文案,你就要写有画面感的,有具体人物情节的,不要抽象的数字和论证。
别想说服我
A:精要语句
-
每一个数学公式都能让一本书的销量减少一半。霍金的两本《时间简史》《大设计》能够畅销,归功于第二作者蒙洛迪诺,他完全知道读者想看什么。
-
人做判断有两种机制:一种是“科学家机制”,现有证据再下结论;一种是“律师机制”,先有结论再去找证据。而科学家很少,每个人都爱看能印证自己已有观念的东西,甚至直接忽略那些不符合我们已有观念的证据。
-
埃尔斯的新闻观念:第一,你不可能,也没必要取悦所有观众,你只需要迎合一个特定观众群体就可以了。
第二,要提供有强烈主观观点的新闻。 -
观众想要的是娱乐和确认,需要你的新闻能用娱乐的方式去确认他们已有的观念。
-
乔布斯1996年接受采访对该问题的评价:
当你年轻的时候,你看着电视就想,这里面一定有阴谋。电视台想把我们变傻。可是等你长大一点,你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儿。电视台的业务就是人们想要什么它们就给什么。这个想法更让人沮丧。阴谋论还算乐观的!你至少还有个坏人可以打,我们还可以革命!而现实是电视台只不过是给我们想要的东西。
-
人的这个毛病叫“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如果你已经开始相信一个东西了,那么你就会主动寻找能够增强这种相信的信息,乃至不顾事实。另外,陷入确认偏误和文化程度无关,甚至是文化程度越高的人群,思想就越容易两极分化,比如在全球变暖问题上。
-
互联网可能加剧了观念阵营的划分,人人只接受符合自己观念的信息,甚至只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交流,那么就会形成一个“回音室效应(echo chamber effect)”。所以我们要主动刻意地消费,吸收有可能修正我们观念的信息,而不是吸收对我们现有观念的肯定(Consume deliberately:Take in information over affirmation)。
-
值得提醒的是,互联网本身是个极端的人抒发极端思想的地方,愿意发声的人都是持强烈的极端的观点,而我们忽略了沉默的大多数,所以互联网并不是一个调查民意的好地方。
B:由此得到:
- 少看甚至不看电视的时政类新闻类节目,卸载掉手机里的垃圾新闻App(尤其是今日头条这种),不要把自己有限的大脑塞入一大堆无关的噪声,放心吧,不看新闻你不会错过什么的。
- 反思自己的思考机制,自己是不是经常是“律师思维”,给自己接受更新旧有观念的门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