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笔记
整理/跳机械舞的猫
1.创意的二部曲:神秘的欲望;寻找表达欲望的方式。
—— 可以表述为,“创作”二字的“创”和“作”。亦即佛法中的“智慧”和“方法”。
2.创意是一场发现之旅,发现题目,以及发现解答;发现题目背后的欲望,发现解答的神秘过程。
“一旦被发现,所有的真理都很容易理解,重点是要发现它们。”——伽利略
3.灵感产生的两个必需条件:
A.我生命经验中的许多事件必须已经被储藏在某处。
B.必须有一种机制被启动,知道在哪里找这些事件,以及哪些事件能够跟哪些事件串联在一起。
----------------创意的三毒--------------
4.经验:开始注意,就能看到对自己的经验该负的责任是什么。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许多自身经验原来是自导自演的。看到经验的累计原则,就能逐渐学习改变自己储存档案的方式。
5.习性: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习性设定的“自动驾驶”下无意识的活着。我们习惯性的自动远离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接近喜欢的东西,对无所谓的事不予理会。从小到大,行为模式越来越可预期,越来越僵化。了解习性的影响有多大,只要观察“听到任何事、看见任何事时,我们多快下判断”就不难了解。
6.动机:没有一样事情比最初创作的动机的影响力更大。人为什么创作?真正敢老实地问自己这个问题才能真正地走上创意之道。“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来搜集材料,不要指挥他们做这做那,你只要教他们如何渴望浩瀚的大海就行了”——Antoine de Saint-Exupery.
7.看的方法:
A.如何看:如何看决定我们看到什么,决定所见之事的意义,决定经验的质感,决定能否看出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而运用在创意上。
B.去除标签,悬置概念,将使事务单纯、纯净。在去除标签的短短时刻,我们可以看到事物的原貌、事情的真相,超越概念,解放事物,因为它再也不需要符合观念和标签加诸给它的期望。
C.”看“的动作并不是”观看事实“的过程,更准确的说法是,“看”是寻找可能性的动作。
8.三观:
A. 世界观:个人的信仰,看世界的观点。在建立世界观的所有问题中,最重要的就是一个人对“死亡”的看法。对死亡有看法,对生命才可能有看法,有了终极价值,创意才有意义。没有世界观,会迷航于经验的茫茫大海,对生命产生无限好奇、探索和旅行反而成为用来满足感官的接口。
B.如是观:直接看到事物原貌的能力。放下自己,才能看到。“减少情绪才能看到更多可能性,才能纯净地看到事物。情绪阻挡着感知”——吉美钦哲仁波切。
C.因果观:当观点聚焦,心中不执著于任何特定的概念,就可以看见事物的原貌;当观点扩散出去,保持专注,就有可能看见事物发生或运作的因果。我们经常为未来计划或者回忆过去的时刻,但创意却在“当下”这个奥妙空间。
9.转化:
A.敏感度决定感受经验的浓度,影响体验人生的方式。
B.习惯从起点慢慢成形,改变习性的目的是更锐利的过滤经验
C.改变道路最快的方式,就是改变目的地。——吉美钦哲仁波切。一个人创意终极的成就,决定于他是否能将动机转向“利他”的极端。
10方法的机器:让抽象构思成为具体形式的过程。
“写小说有三大法则,可惜没人知道那是什么”——毛姆
A.结构:认识事物的整体与部分。结构是作品内在需求的外延。
B.万物运行原理:对万物在空间和时间上如何展开运作的认知。
11.技巧的智慧:
A.双视线:技巧的智慧在于做局部的时候意识到这部分与完整作品的关系。
B.管理数字:构思作品时将作品分为几部分,是一个数学问题,2的属性与3不同,对称、对立和舞动、不对称的跳跃节奏差别很大。
12.创意模式:
活在一种状态里,让人生中任何遭遇、经验、情绪、感受,都成为创意的可能材料,而在世间任何事物的运行,都可能隐含创意的秘密。
关键词:游戏,联接,转化。
13.施工中:
做:有些事情,在做之前必须学会做,这必须靠“做”才能学。——亚里士多德
个人仪式:激情与放纵用来发展创意构想,严格的纪律用来执行构想。
禅定:当下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靠近我们又无比遥远,禅定可以拉近这个距离。
源源不断:闭关,独处,沉淀,同时努力工作。
14.结语:
重点不在新,而在真。纯粹的真。经常自然就新。可以求新,很难保持真。
“你必须学会如何接受别人的排斥(accept rejection),同时学习如何排斥别人的接纳(reject acceptance)”——Ray Bradbury。
创意金字塔:
如有非虚构类好书推荐,请投稿或私信@潘乱兄
读点:Not so professional but so cute
文/琼斯黄| 木木豆瓣网友
不算薄的一本书,阅读起来却很顺畅。偶尔停下来,不是因为迷茫不解,而是按他书上所说,在自己内心做一番探寻。有时会心微笑,有时被说中被打击心里满是沉重,多数时候频频点头。这便是我阅读的状态。书名是【创意学】,我从中学到的却不是创意,而是形成纯净世界观的方式。
对这本书的阅读或许也是一样。动机是什么。当阅读完成我心中所获得的满足感也许恰恰是因为我并未想从中得到什么创意秘诀来搞出个什么先锋戏剧,而只是想简单地去看,简单地取听一位前辈谈论他眼中的话剧。随后我发现他的谈论中除了涉及话剧,创意,还涉及人生,看待事物的方式,于是我受到了很多启发。
这也是赖声川在书上反复强调的:用纯净的眼光看世界。当我们不再随意地贴标签,放下自己,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万事万物之间就有了无限联结的可能性。
“能不能坐看日落,不立刻下结论说多美,不立刻掏出相机拍下来?能不能单纯自由的看,不加以联想,不贴上标签?在它“美“之前,它是“日落”;在它“日落”之前,它就是太阳下去,事情很简单,是立刻贴标签的动作让事物失去原貌。当我们能看到事物的纯净原貌,意味着事物被解放,这时它就能和任何事物联结,而不只和标签所指的事物联结。真正的艺术家懂得放下自己,这样才能找到作品。放下就是延长“纯净觉察”(看见事物的原貌)和“赋予觉察意义”之间的空间,让我们自由地看待世界,解放世界原貌。放下自己,学会“看”,正式放下对自我的执着。”
而我们日复一日养成的看似良好却把人生搞得了无生趣的习惯,又是怎样生成的呢?在书的开篇,赖声川对现代社会的生存及文化状态对创意的扼杀有一段精彩的阐述:
我们很容易自动接受各种社会加诸于自我的制式观念及想法:“生活应该如何过”“什么样的工作才是好工作”“什么样的对象才是好对象”“买什么样的房子才算是好房子”“怎么样才算是一顿好吃的饭”“怎么样才是一个好假期”……其实每一项选择都充满潜在的创意,而我们居然愿意在一切可能之中接受众人的标准答案,然后花毕生的力量来符合这些标准答案。这样盲目追求社会既定价值的生活方式是现代人最深的悲哀,也是创意最大的先天杀手。没有人教我们如何扩大界限,甚至毁灭界限,没有人教我们——或许世界是没有界限的。
我们可以参加各种课程,学习许多方式来活跃思维,让脑筋更灵活,但那都是针对既定的题目。创意真正的深度在于题目本身的拟定的过程。现代民主社会似乎只有法律能规范生活,但法律是被动的,它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事,却无法告诉我们要做和该做什么事。
我们几时是在表达自己的内心,真正的内心?醉酒的时候?恋爱的时候?抑或写作的时候?当我此时此刻坐在这里写下这些废话,我问自己为什么。我为什么要写下这一切。因为我要表达。我为什么要表达?因为我觉得这本书不错,想和别人分享。我为什么要和别人分享?想获得一种认同。为什么非要获得一种认同?因为,我觉得孤独……
“动机”是赖声川在书中反复强调的:随时看到自己的动机,让自己随时保持赤裸状态,自己揭露自己的动机,让自己无处可逃,只好坦然面对,面对自己最赤裸的习性和欲望。这其实是人生的极佳状态,也是创意的极佳状态。
回头审视自己的写作。大抵是从没搞清楚过动机的,记得有个夜晚和老孔电话我说我写不出来东西很苦闷很想吐。他在电话那边直截了当地问写不出来什么?是因为完不成作业是么?而我竟然没有勇气承认。那些在word文档中一排排码起来将空白填满的文字,真的是出自我的内心么?还是只是为了作业。呵,很可笑,为了作业。曾几何时故作忧伤,如今故作专业。都不是写作应该有的状态。
我喜欢的作者余华说:真正优秀的作家永远只为自己的内心写作。
现在终于明白一年级的专业课上老师为什么会问那么多“为什么”。他们是在帮助我们寻找我们忽略的,或是懒于寻找的动机。小到一个小品人物的动机,为什么这样那样行动。大到人生的动机,为什么这样活着而不是那样活着。目的决定一切,于是又回到开始的那句话:
改变道路最快速的方式,就是改变目的地。
【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絮佩里曾说: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来搜集材料,不要指挥他们做这个做那个,你只要教他们如何渴望浩瀚的大海就行了。
如同我的题目Not so professional but so cute。赖声川其实和我们开了个玩笑。我觉得他根本不想讲什么创意,他是借着创意讲人生态度。改变了目的地,自然会改变道路蜿蜒的方式。改变了我们的动机,自然会改变我们作品的价值取向。因为到头来,一个艺术家的内涵与良知都应该先于他的技巧。
最伟大的创意就是在改造自己。真正的创意在于自我的转化。也许我们一点点真诚的表达,就足以温暖许多颗冰冷孤独的心灵。从而让我们看到,伟大的艺术带来的那份感人的善良。
顺便说一句:两周以后就要看到赖导【暗恋桃花源】的舞台版了。虽然演员阵容并不很让我满意,仍然足够激动一下。想起DB上早先和菜头说过:因了【暗恋】,让他看到这世上还有如此高地,如此阳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