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听见蓝说”,陪你更好地成长为自己。
01
蒋方舟是我一直挺喜欢的一位中国女作家,倒不是因为她的文字有多么迷人,而是我喜欢她身上那种敢于面对真实的勇气。
有一集《圆桌派》节目里,几位嘉宾谈到“分手”的话题,蒋方舟表示如果自己被对方提出分手,她不会自艾自怜,而是很平静地接受,然后会尽力搞清楚自己为什么会被“抛弃”。
如果是自己在处理情感方面存在问题,那么就及时修正,避免下一段感情重蹈覆辙。
一段感情失利,转身离开,自己依然能活得神采奕奕,如果能遇到合适的缘分,自己还是会心怀期待开展一段新的感情。
她面对爱情的这种“敢分敢爱”的心态,被窦文涛佩服到感慨:心理素质极其健康的孩子。
提到分手,相信很多人都曾经历过,面对一段昔日你侬我侬的感情走向破灭,每个人的内心不免感到遗憾和难受。
但有区别的是,有的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可以很快走出阴霾;而有的人,很长时间过去了,却始终沉溺在悲痛的状态中难以自拔。
后者,严重点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再也不相信爱情,打算一辈子让自己活在凄苦的孤独里;再严重点的,为此患上抑郁症,连正常的生活与工作也难以应付;更加令人心惊胆战的是,有的人失恋后一时想不开,用自杀的方式终结生命,以摆脱痛苦……
去年轰动一时的“湖大硕士失恋自杀”新闻,因为前女友的离去,他无法接受打击,更无法接受一次又一次苦苦哀求对方也不肯回心转意的绝望,
于是,他默默写下18篇爱情日记,不管自己的硕士身份、大好前程、对资助人的责任……独自一人走上广州猎德大桥,毫无眷恋地纵身跃下,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他的日记里,从去年6月9日开始,止于6月27日,短短的18天,他记录了与女友分手的痛楚、挣扎、不甘和绝望。
通过日记,我们不难看出,女友的离去,对他而言,似乎整个人都完全失去了活着的价值。
这也是我们接下来要谈到的,为什么有的人面对失恋和失败的婚姻,很快可以恢复元气,重新有勇气去爱人,而有的人,却自寻短见,甘愿为一段感情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两类人,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有没有具备自爱的能力。
02
心理咨询师李国翠在《习惯逃避》一书里面说:
对于“为爱受苦”的人来说,恋爱具有功能上的意义:证明“我是好的”、“我是值得被爱的”。这类人特别需要别人的爱,如果一旦不被爱了,就会引发他们潜意识里“不被爱”的创伤。
也就是说,那些在爱情里容易受伤、且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痛苦的人,本质上是存在对恋爱有着错误认知的倾向。在他们眼里,恋爱,等于(自己)被爱。如果对方执意离开我,那就意味着我不够好、我是一个没有价值或低价值的人。
一旦有了这样的认知,在他们眼前的爱人,就不仅仅是爱人了,而是确认自己存在价值的坐标。
正是这样错误的认知,导致很多人失恋后,久久无法从伤痛中恢复起来,因为他们无法承受自己不够好、自己没有价值的自我评价。
而且,这一类人的内心极其不稳定。在恋爱中,别人对他好一点,他就觉得自己的价值高一些,如果别人不爱自己了,他自己也就认为自己不值得爱,从而加重原先的自卑感。他们总是根据对方对自己的反馈来确认“自我”的好坏。
另外,他们在一段感情里,关注得更多的是对方爱不爱自己,而不是自己如何去爱对方,如何去理解和懂得对方。
而与之相反的一类人,则截然不同。像上面所提到的女作家蒋方舟,她的恋爱观就很纯粹,他们这类人没有给恋爱附加过多的意义。
两个人在一起开不开心、快不快乐、能不能彼此帮助对方成长,如果可以,那就在一起;如果不能,那就分开。
对方的离开,不会对他们内心的自我价值产生冲击,也不会让他们怀疑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即使情绪上难受失落,可是核心的根基不会产生动摇,那么他们就能很快恢复、走出失恋的灰暗时光。
“与依赖别人相比,他们更依赖自己,所以他们更会照顾自己、爱自己。即使对方收回了对他们的爱,他们依然有自己的爱做支撑,虽然会难受一时,但不至于自我坍塌、破碎。”
这便是健康的婚恋观。因为一个人的价值是由自己建立和决定的,而不是交给别人来决定。
如果你在面对一段失败的感情,内心的价值体系会产生动摇,觉得自己没有价值,那你就要明白,你的这种行为的背后隐藏的是自我认可能力缺乏的问题,是还没有学会自爱的能力。
也就是你到目前为止,没有解决好“我够不够好”、“我值不值得被爱”的问题。
03
一个人缺乏自我认可、自爱的能力,与童年的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以及互动方式有很大的关联。
如果我们无法从养育者身上完善自爱的能力,那么,成年后的我们,应该努力去解决这个问题。
你若想学会真正爱自己,你就要全面认识你自己。认识你的优势和劣势,发展你的优势,接纳和改进你的劣势。
最重要的是,你要停止自我批判和怀疑,即使你没有那么完美,又有什么关系?你都必须能够接纳真实的自己,注重自己的感受,别用太多的外界“标准”来压死自己。
你要建立自己的价值评估系统,而不是把自己的价值交由别人来定义。别人三言两语说你几句不好听的话,或恶意打压你,你就完全乱了阵脚,被别人的评价牵着鼻子走。
当你完全了解了自己,建立起自己内心的核心价值,那就是你赖以生存的根基。不管外界变化如何,不管身边的人离开还是留下来,你都还是你,不会因为外界的任何变化,你的价值就变高或变低。
当你能自爱的时候,你就不会再做出到处“找爱”的行为,你将明白爱是甘愿付出得到的,而不是索取来的。
如果你无法做到自爱,那就认真梳理自己的成长经历,觉察其中的问题,修复自己早年的心理缺失,逐渐发展出一定自爱和自我认可的能力。唯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享受到爱情。
04
关于爱情与婚姻的这个人生课题,我们很多人都存在误区,而认知上的错误又导致我们做出很多错误的行为,让我们在得到幸福的路上栽尽跟头。
比如,很多人认为“爱”就是“被人爱”、“幸福是等待来的”、“确定了自己不会受伤才会放开去爱”…
《爱的艺术》作者弗洛姆认为,人在意识上害怕不被爱,但事实是无意识中惧怕爱。 惧怕什么?惧怕爱一个人会令自己受伤,从而被动等待爱,觉得对方会爱上自己,感受到了“担保”,才愿意涉足去谈一段感情。
这样的做法,在阿德勒心理学看来,是一个人有着典型自卑情结的表现。
为什么有人要为爱寻求担保?因为内心认为不这样做,自己“肯定会受伤”。因为你还无法爱自己、信赖自己,认为不可能有人爱这样的自己。所以无法与任何人建立爱的关系,不能涉足没有担保的爱。
而弗洛姆提倡的爱是怎样的呢?就是主动的爱,不需要任何担保,不管对方如何看自己,只是去爱,投身其中。
要知道,选择爱是你的课题,可是对方如何回应你的爱,那是他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掌控。你能做的唯有分离课题,自己先去爱。
也许你会说,在现代那么多塑料爱情面前,我怎么敢轻易去爱一个人,我必须要确保自己不会受到伤害,才愿意去爱,这样做才是一种正确且聪明的做法啊?!
如果你是持着这样的立场,那你就是在向他人宣布:“如果你爱我,我就爱你”,否则就免谈。你根本不关注对方,你一直只关注“这个人是否爱我?”。
这样一来,我们的爱就变得匮乏,被动,让别人主导了自己的感情之路。况且,如果每个人都在被动等待别人来爱自己,那么,幸福永远不会降临。
谈到这个问题,复旦大学教授陈果在《好的爱情》一书里,也曾表过态:
当我们不知不觉中将爱的问题转变为“被爱”的问题,当我们的爱情不再是“我爱你”,而是“你爱我”,那么我们口口声声地“我爱你”就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一种诡计,我们在用“我爱你”这个诱饵骗取对方对我们的爱,这已经背离了“爱”的本意。
所以,我想跟你说的是,像过去流行的一句话那样:去爱吧,就像重来没有受过伤一样。
后记:
恋爱、失恋;结婚、婚姻破裂……这些看似要命的事情,其实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可怕,更没必为此就认定自己一辈子不会再获得幸福、排斥幸福。
心理学界著名的佼佼者武志红、海蓝博士等,他们也曾面对过失恋的痛苦,也曾因为失恋抑郁过,可后来他们都勇敢走了出来,从阴霾里成为了一个更好的自己,并且用这段黑暗的经历去化作巨大的能量去帮助需要的人。
所以,如果你正在经历一场心灵浩劫,相信我,只要你不放弃自己,度过一段煎熬的时光,你便能重新看到阳光、拥抱未来!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作者@听见蓝说,心理疗愈导师、情感咨询师,劈柴喂马,写字修行。成长无止境,愿与你成为同路人。】如果我的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评论|收藏|关注,持续输出优质成长好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