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奋斗路,书写新风采#
博士入学快一年了,无论父母,老师还是同学,都无时无刻在提醒我,时间过得很快,你要抓紧时间,赶紧做出成果,这样才能不会在临近毕业时焦头烂额,身心俱疲。从入学那一刻起,周围的一切都笼罩着一层被压力和焦虑裹挟的气氛,稍不注意,就会被吞噬淹没。
我不是危言耸听,即使日常不关注硕博这个群体,也会经常听到很多研究生失去生命的消息。随意在网上搜索,这一系列事件会看得你扼腕叹息,背后的原因也会让你发现,这些象牙塔中的莘莘学子其实并不像社会上流传的那样,混混日子就可以毕业了。
这些年轻生命的逝去并不能阻挡考研考博大军的来势汹汹,其实背后原因总结起来无非就是那几个。很多人总觉得这些不幸的事情不会发生在我身上,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以我身边为例,很多博士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有的人读博六年了,毕业依然遥遥无期;有的人满足毕业要求,导师依旧不放人;有的累累成果傍身,却依然找不到心仪的工作;有的早已结婚生子,却被家庭读博的双重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有的毕业将近35岁,因为年龄被很多高校拒之门外,等等。
我举这些例子的目的是让那些想要读研读博的人一定要谨慎选择,不要盲从或是为了逃避某种压力而不得已为之。合适自己真得很重要,当然前提是你要了解自己。我大学毕业时,认识的很多成绩特别优异的同学并没有选择读研或读博,他们对自己的定位或职业规划很清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说硕博群体并不一定都是学霸,学霸也不一定就选择读研读博。(学霸是相对自己所处周围的群体比较而言的,换了环境情况就不一样了)。
任何行业,任何领域,能出人头地的只是极少数,剩下的人只是默默耕耘,安安静静过日子,为生计奔波劳累。这样说可能有点丧,但是这并不能妨碍我们可以变得更好。因为阶层的差距不是一天拉开的,我们也不能期待这差距短时间内能很快缩小。每天学会“精进”,日积月累,我们会看到自己身上可喜的变化。
回忆考博前联系导师时,问我“为什么要读博?”。关于这个问题,我谈了下自己的理解。博士相对于硕士、本科,不是意味着学历的提升,对高学历简单,盲目的崇拜,而是对研究课题有了更系统、更完整的把握,更加能锻炼“独立科研的能力”,而科研能力是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驱动、时间管理能力和强大的自律性等。为了避免这些说法太官方,我结合自己研究生的科研经历以及成长环境更深层次谈了对这个问题的想法。
说完这些,我能从老师的语气中感受到他有被触动。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我深感这一路走来的不容易。我高考成绩并不理想,所以进了一所很普通的大学。但我没有自暴自弃,靠自己的努力与勤奋,一路敲开了硕士、博士的大门。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我愈发觉得自己的渺小,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你在努力的过程中,也会发掘出自己的潜力,最后发出感叹,原来我也可以做得更好。
谈到“努力”这个词,很多人会联想起天赋。努力没用,天赋没有。所以在这个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地被“成功学”渲染的社会,很多人都很浮躁。“出名要趁早”,“挣钱要趁早”,“一夜暴富”,“财务自由”等,与这些观念的相关的书籍,视频和课程琳琅满目,阅读量高居不下。我并不是说有多排斥,反感这些东西,只是觉得面对鱼目混杂的信息,你要学会甄别和筛选。成功有方法,但是没有捷径。所谓的捷径,可能是陷阱。
在求职节目《令人心动的offer》中,李浩源关于天赋和努力做了一个很好的注解。
问:你觉得这个天赋和努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天赋是基础,天花板一样的东西,但是,你没有努力,一辈子都够不到天顶。
问:但碰巧我就完全没有天赋,但我很努力,你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好的特质吗?
答:总比躺着强。
有很多打算考博的师弟师妹特别关心读博期间,日常开销如何满足。考上博士后,国家,学校或老师会提供一定的补助,不同学校,数额不同。如果说,只是用在吃饭,买衣服和购物之类的事情上,那差不多够用。但和我们年纪相仿的很多同学已经进入了结婚的殿堂,所以份子钱必不可少。去年国庆期间,恰巧遇到几个朋友同时间段结婚,一个月补助随了多半。幸好平时有结余,所以不至于吃土。关于消费这方面,我父母给我树立了一个比较理性的消费观。关于吃饭,穿衣,电子产品,我不会去关注档次与名气,所以偶尔听到朋友说,某某穿的衣服,鞋子至少上千块,是什么牌子的,我总会一脸茫然。是的,这么多年了,我还是保持吃饭,多吃菜,尽量吃饱;穿衣,干净整洁,朴素大方;电子成品,抗一抗还能用的态度。
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主要是一些关于意识层面的东西,等有空了,如果大家对读研读博感兴趣,我可以有针对性的写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希望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