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嘉庆年间南京人陈石渠,父亲是名秀才,家贫以教书为生。平时言行不苟,操行端谨。陈老秀才多年教书、省吃俭用攒了200两银子。嘉庆甲戌年(1814年)饥荒,一斗米高达近千钱,饿死之人比比皆是。
陈老秀才把积蓄多年的银子拿出来对儿子们说:“这是我几十年来节衣缩食存的钱。本打算分给你们,可今年逢凶年,米价昂贵,穷人无粮。我想把这些银子拿去买米,然后低价贱卖出去。你们如果同意就做,不同意就不做。”儿子们皆从父命。
于是陈老先生把所有积蓄都拿出来买米,然后在门口贱卖。让儿子们看管,不是穷人不卖,而且每人限买几升。很快一辈子的积蓄就花光了……
五年后,陈老先生的两个儿子双双高中进士。次子陈维垣(yuán)官至山西潞安司马。而且其孙子辈读书大多优秀。
这个故事深刻地解答了存钱和积德谁更管用。陈老先生不过是名穷书生,200两银子儿子们也分不了多少。
但他不惜以平生所有积蓄,倾囊买粮救活穷苦百姓。虽然只是200两银子,却比富人们出资千万更难得!钱不多,积德却又深又快!这个方法,希望大家都学得会!
出自:清·梁敬叔《劝戒录·周廉访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