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炫技,是将技巧藏在音乐里,让听众领受美好的音乐之后,偶尔回神才想到,才觉察到技巧的存在。”
——杨照
经常有朋友问我应该怎样陪孩子练琴,以前我可以回答得头头是道,最近却发现自己的无知。其实陪练没有定式,甚至无需陪练,学习乐器首先是为了与美好的音乐亲密接触,只要能够吸引孩子坚持每天坐在琴前花一点时间演奏它,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无论他们用什么方式爱上音乐,都值得庆兴。
杨照老师在《呼吸》里提到很多音乐家的故事,其中有一部分是关于练习的。作为职业演奏家,追求技巧的娴熟是必须的。但是对音乐来说,太过强调炫技又会影响它真正的内涵。老师在文中引用了莎士比亚的句子“具备巨人的力量,是件好美好的事;然而将那样的力量,以巨人的方式使用出来,却是件多么残暴的事!”这句话颇有哲学意味,其实也很适用于其他方面。
对于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来说,从不会觉得任何东西是简单的。就像毕加索有很多晚期作品画得颇像儿童画,但是没有人可以说大师的作品浅薄。唯有经过深深的积淀,才能让一切看起来举重若轻。伟大的钢琴家赫洛维兹的手型绝对不是钢琴老师教给学生的标准样子,那平平地趴在琴键上的手指,似乎没有任何辛苦用力的地方,然而他的声音准确快速并且富有力度,观众却看不出他身上任何地方的肌肉紧张。听着那些令人生畏的高难度曲目从他手指安静的流淌出来,自然会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功力。
今天读了一篇关于傅聪先生的文章,他直到晚年还每天坚持练习十到十二个小时。先生一直为自己学琴太晚耿耿于怀,觉得错过了打下童子功的最佳时机,基础薄弱要加倍努力才能获得成功。这种执念一直伴随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因为无法练琴令先生非常痛苦和沮丧。事实上大部分古典音乐演奏者的确从小就非常努力,他们将大部分童年和青春的美好岁月献给了枯燥的练习。有时候我们听到的一小华彩是他们积年累月才收获的绝技。
书中讲了一段吉利尔斯的故事,他在演奏“拉三”的时候将第一乐章中的强音乐段降低了一级音量弹出,结果意外凸显出了藏在音符背后的优美旋律。并不是弹得快,弹得响就是最好的,在音乐中“有理不在声高”这句老话同样适用。吉利尔斯在全美乐坛为他疯狂时,却谦虚的说出了“你们还没听过里赫特呢!”。也许就是因为这种对同行,对音乐的尊重,才让他的演奏充满底蕴。
想要练好琴,就请先爱上音乐。多听一些大师演奏的经典,读一读他们成长的故事,都可能受益匪浅。还有一个“秘密”就是,让学会想象正确的声音,只有知道什么样的音色是美的,才有可能演奏出最接近的好声音。音乐如同“呼吸”,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推荐大家阅读杨照老师的这本书,并跟着其中的介绍聆听经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