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分享一个随州教研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展评活动中的教学设计,执教者为随州高新区浙河二中的代成妙老师。有幸参与了这堂课的磨课环节,因为磨课时,老师是在自己的学生讲课的,所以老师和学生配合得天衣无缝,老师虽然看着年轻,但课却上得十分老道,教学流程丝丝入扣,教学评价精美得无可挑剔,只是总感觉缺了什么……
我评课时是这样说的:这堂课阅读课因为太完美,而缺乏了灵动和波澜。文似看山不喜平,课也如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有直面学生错误的勇气,还要有包容学生出错的心胸,更要有善用错误的机智,把课堂上的“事故”变为“故事”。这样的课堂或许更自然,更有趣。
最后在教研月展评的现场,我因为回校上课,错误了这堂课。不知后来课堂上是否有了一些美丽的“错误”。先来看看这堂课精美的教学设计吧……
一、设计依据
1 、理论依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理念中指出:“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注意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味,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主要设计分为陌生化导读课、阅读中推进课、阅读后分享课三种课型。
基于新课标理念,为实施整合、重构文本,运用个性化解读的策略,设计这样一堂课——踏平坎坷成大道——《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推进课。
课程类型为:阅读推进课中的专题探究课,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深层阅读,突破整本书阅读的难点:多角度趣读,挖掘作品价值和学生阅读潜力。
2.教材依据:
吴承恩的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用神奇想象、曲折故事、生动人物、活泼的语言,呈现出极高的教学价值,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有很大助益。作为初中学生整本书阅读任务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被安排在国家统编教材七上语文中,它的阅读,对初中之后长篇小说、章回体小说的阅读具有指导作用和奠基意义。
3.学情依据:
七年级的学生通过影视作品、连环画等其他媒体,对《西游记》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而极少关注文本语言的精妙,对小说思想内涵、人物形象等认识不够深刻全面,所以要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教会他们阅读名著的方法,感受《西游记》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精彩故事情节背后深刻的内涵,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使用精读和跳读相结合的方法,回顾全书内容,熟悉精彩片段。2.对比阅读,重点探究孙悟空在取经途中的成长变化,探讨人物形象。(教学重点)
3.引导学生领悟作品内涵,激发学生对古典名著的探索之情,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教学难点)
三、学习策略:
1.课型:整本书阅读推进课
2.学习方法:提问法 整理归纳法 比较阅读法
四、学习过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西游记》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引入课题,挑出关键歌词。
(二)各抒已见——历坎坷
1.解析歌词“踏平坎坷成大道”
探究:歌词中的“坎坷”“成大道”的意思
2.取经路上,师徒四人历经了哪些磨难、坎坷呢?
探究:妖魔鬼怪、内部分歧、各种诱惑……
(三)合作探究——成大道
1.借助节选资料或结合小说内容,探究唐僧师徒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原因。
探究:信念坚定、武力高强、团结协作、寻求帮助……
2.小组合作探究:悟空的三次出走及归队
探究:(1)悟空三次出走的原因;(2)悟空三次出走前后的不同表现;(3)悟空个人的心境变化。
3.品析:孙悟空头上金箍儿从有到无的原因——战胜自我
(四)由书及己——悟人生
读小说既是在读他们,也是在读我们。结合阅读《西游记》的感悟,谈谈对我们日常学习生活带来的启示。
(五)课后作业
用所学方法设计出其他师徒三人的成长路线。
附上:学习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