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章开始就涉及“道”的问题,向来熊逸都要溯本求源,所以在谈及“道”往往上来不是直接奔向主题,而是寻到最初
本节的内容如果不在纸上草稿一下,脑子是嗡嗡的,先来讲乐毅
乐毅为燕昭王攻打齐国,拿下七十余城,可偏偏剩下两座城没能拿下来,至于原因苏轼《乐毅论》中说是因为乐毅想要以仁义感化齐国民众,不过到清朝被崔述反驳了
燕昭王去世,太子即位是为燕惠王,齐国不是还有2个城没拿下么?绝地反击来了,齐国派人用反间计让燕惠王换了乐毅,齐国又一鼓作气光复了。燕惠王喊乐毅回家,乐毅心想我回去也没有好果子吃,麻蛋算了跑赵国去了。
没有了乐毅,燕国被打的很惨,燕惠王又后悔又生气写了封信给乐毅
乐大兄弟啊,我刚上任没多久,经验不足,听了小人的话,对不住你啊,你放心,我对你没有坏心,你好好想想俺老爹燕昭王对你可不坏吧,你现在跑赵国,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俺爹爹么?
这乐毅呢就是不回去也写了封信道
你看看伍子胥的例子,再看看我,我在你爸爸手里就是建功立业的大将,可在你手里就可能小命不保,我心中的上策是,既为国君效力,自己也能平安,说白了就是你好我也好咱们得双赢,我是能打仗,但是让我流血流泪亏本买卖老子不干啊,我给你回信是怕你再听信谗言,将误会到底啊
这里就牵扯了一个问题,如何理解“忠”,原文我没有贴出来所以看不出他原文说了,君子和忠臣,就现在眼光看你都跑别国了,别谈“忠”了,够骂你汉奸了
我们先要理解分封时期和专制时期是有区别的,社会上有区别,自然对“忠”也是有区别的,先秦时代的“忠”是相对应的,就是老板对我好,我对老板好,老板对我不好,我没必要对老板好
专制的“忠”是无条件的人与狗的关系,你一天给它饭,它可是依旧为你看家护院
论语中就说了先秦时代的“忠”,这里不再赘述,举例:吾日三省吾身.......
乐毅死后他的儿子乐间,被燕惠王封为昌国君,这里有人说了,他老爹乐毅不是不回燕国么?虽然乐毅跑去了赵国,可是他的家人在燕国还是被好好招待,所以他乐毅可以两头跑着玩。
30年后,燕王喜打算攻打赵国,(也是听了宰相的话)就问乐间意见,毕竟乐间他熟悉嘛
乐间的意思是不要打,忠言逆耳,燕王喜非要干仗,赵国领兵的是廉颇,燕国败,乐乘被赵国抓走了,乐乘是谁?和乐间同宗关系好,乐间一看基友被抓了,算了我也走吧也跑到赵国去了。这燕王喜心里不是滋味觉得对不住乐间,没听人家话,又开始写信了
乐大兄弟啊,我刚上任没多久,经验不足,听了小人的话,对不住你啊,你放心,我对你没有坏心,你好好想想俺老爹燕昭王对你可不坏吧,你现在跑赵国,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俺爹爹么?
有人说了,你你你怎么偷懒啊,这不完全和乐毅的一样吗?是的,虽然原文文字不同但是意思是一模一样的,看历史重演了.......
第二年,赵国要攻打燕国,派廉颇和乐乘同去,燕国重礼求和,赵国退兵
5年后,赵国换人上任了,就提升了乐乘取代廉颇,廉颇一看什么鬼?看上老子,老子不干了,就跑去了魏国。
这里题外话,小时候我记得这个《将相和》,说什么廉颇如何爱国如何以国家利益为重,现在看来好像不是那么回事而,所谓《将相和》说白了,重用我就和,不重用我就拜拜了您呐,那篇小学学的文章,怕是又是以现代是眼光看古人了,我们现在理解的“忠”终究不是那个时代所谓的主流“忠”
可是怎么说了半天还没有跟“道”有关系啊
乐毅的后人有两位出名,一位乐暇公和乐臣公,赵国被灭的时候跑到了齐国,乐臣公就精通黄老之术。司马迁在《乐毅列传》中乐臣公跟谁学的学问呢,就是河上丈人,河上丈人是谁?是个?号,神秘人物,传到乐臣公是第五代了
乐臣公再往下传就到了盖公了,而谁提拔看中了盖公?是个武将曹参,曹参打仗行,治学还是让读书人来吧,招了百十号人,儒生百人有百位哈姆雷特了,曹参头都大了,唯独一位跳出来不同,就是曹参的黄老之术也就是道家。
曹参不想了,就你了盖公!
不过道家治政,还真就有了番事业,具体就是后话了,扯了半天就是讲最最最最最源头的开始,虽然溯本求源使人脉络清晰,可耐下心思慢慢扯去衣服的性子可真是难为猴急的人了=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