炜,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求学已进入第二个年头,送家乡梧桐的芦柑给姨丈和阿姨时,偶然翻到了这份飘洋过海的大学年报,annual report 2014-2015。出于对带英文纸制品难以自拔的翻阅欲望,大略看了年报,用尽了脑袋里仅存的一手词汇。
用连蒙带猜的惯用计量,大概了解了年报的内容,主题是“基于过去才能更好看见未来”,有介绍学校的基本历史,地理区域,名人堂,教授教学观点,年度学生研究的项目......除了省略号是看不懂的部分,大体能感受到国外大学的运营操作观念,那就是“品牌”。一本手册里传递的可以触碰、了解、感知,让远在大洋彼岸父母信任的品牌。
中国人擅长“对比调侃”的透彻,纯清使用,就像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基础技能。在我所受的传统教育的过程中,特别是社会定义的“高等教育”阶段,往往是另一种感受,不妨剖析一番,虽然并无卵用,图个思想的“泄洪酸爽”。
威斯康星间接传递的温和品牌印象让受众能感受到周到、用心、谦卑、传承、激励,以及想要被异国了解的愿望,而这一切被非常平常的一个词容纳,那就是“态度”,美利坚的一种“态度”,而“态度”的流动、回响就是文化,而不同的文化造就了每一个特别。
父母会关心孩子是否习惯,是否喜欢,是否能融入不同的包容性文化之中,威斯康星通过一本年报告诉你“我们这还不赖,条件挺好,请放心”。
父母会关心孩子所在的学校是否如初识那样有那么多优点,有那么多值得自己骄傲和化为谈资的地方,威斯康星一本年报告诉你“尽管去说,去炫耀,我们还不赖”。
父母会关心我孩子受到的教育到底有何不同,知道和国内有很大差别,但到底差别在哪里?威斯康星用一本年报告诉你“我们教授犀利,我们教风前卫,我们校友牛逼,我们有可以触碰感知的文化,请放心”。
那么问题来了
你的父母在你已经历或者正在经历的大学时段可有收到任何类似的信息?
我的大学四年没有高逼格的年报,只有一张小白条寄给父母,除了各科目成绩,其他一无所有,我的父母不会和别人说“我的孩子创新思维课程修了个优秀”。没有了解的钥匙,就没有谈论的资本,更没有文化的传播。
是否你我的父母只知道我们的大学名和专业,其他一概不知?
我所在的学校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我不经好奇,他的文化去了哪里?为什么我无法感受这种百年的力量渊源?
乔布斯、盖茨、纳塔莉、马云都曾回到自己的母校做毕业演讲,还有很多例子,而我们只有那硬冷刻板的报告会议,我还在台下傻傻的鼓掌两个小时......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从我体验到的感受来说,就是“品牌运营态度”的差别,这种差别最后衍生为文化的差距。我们并非没有这样的文化,而是没有去述说。
我相信现在到未来,一切都将是品牌,国家品牌、政治品牌、地理品牌、商业品牌、公益品牌、媒体品
牌,电影品牌、教育品牌......
包括作为个人的你,
也终将是品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