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心理学科普:功能主义

心理学科普:功能主义

作者: 宛若蕙质兰心 | 来源:发表于2023-03-29 15:18 被阅读0次

    结构主义主张是把人的心理拆分成不同的结构。

    功能主义代表人物是美国人威廉·詹姆斯,他被称为“美国心理学之父”。

    功能主义有哪些主张呢?我觉得,可以从它跟结构主义三个最大的不同去把握。

    人是会变的

    功能主义认为,人的心理结构是无法定位的,它始终处在变化和流动中。“就像把雪花抓到手中,只剩下一滴水”。人没有固定的心理状态,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结构主义把人当成一台电脑,希望通过拆解出不同的心理结构,来解释人的行为,所以电脑遇到什么问题,就可以把问题定位到这台机器身上。

    功能主义的视角:不要那么快地给自己下定义,你是在变化的。

    如果用结构主义的方式去定位自己的心理特点,比如“我不擅长社交”,往往伴随着一个暗示,“这个问题在我身上”,有时会让人很绝望。

    如果用上功能主义的视角,你就可以说“我在当前的环境里,找不到谈得来的人”,甚至是“我暂时不想把那么多精力花在社交上”,这就可以一下子把人从绝望中解救出来。

    在描述自己的心理特点时,建议你加一个词,叫“暂时”。不要说“我的性格很内向”,而是说“我暂时表现得很内向”。

    它提醒我们两件事,第一,这只是我的一种选择,第二,以后是有机会改变的。这是功能主义最重要的启发。

    变化有目的

    除了给出新的定位,功能主义还在个人行为和环境之间,创建了新的关联。

    而功能主义有一个完全不同的视野,那就是外部环境。它深受进化论的影响。进化论强调,物种是通过自然选择被环境保留下来的。一个人不但是可以变化的,而且变化是有目的,就是为了适应环境。功能主义的“功能”,就是适应环境的意思。

    在一个高强度的工作岗位上,一个人总是发脾气。结构主义者也许会说,这个人有焦躁的“特质”,而功能主义者会说,也许换一个岗位,他就不会有这么大脾气了。

    这个洞察,可以说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有很多难以理解的行为,只要把它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就可以找到理解它的方式。

    把心理现象跟环境关联起来之后,再看各种行为,就会发现没有好行为和坏行为,只有适应这种环境或适应那种环境的行为。

    接纳与改变的可能

    功能主义帮助我们去接纳和改变。他们把“人”看成一个主动的、有力量的、具有无限可能的个体。

    功能主义把个人行为看做是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这不但能增加我们对行为本身的接纳,同时也提供了改变的可能。

    增加接纳,功能主义者并不是把人当做受困于环境的产物。它一直在强调,人有变化的灵活性。人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恰恰是因为他们在发挥自己的潜能,随机应变。

    PUA的逻辑是:你做不到?不行!你必须得做到,哪怕你很痛苦,你也必须得做!这是在打压一个人的主体性。

    而功能主义是在强调人的主体性,它说的是:你不想做,可以不做,但如果你想做,只是发现有困难,困难都是可以解决的。

    心理学家约翰·杜威,他更有名的身份是一位教育家,影响过胡适、陶行知在内的很多人。也是一位功能主义心理学家。他主张孩子们在社会生活和劳动中学习,去激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材上的知识。这些思想的本质就是功能主义,让孩子去适应环境、解决问题。

    总结:功能主义为我们提供了跟结构主义不一样的帮助。在定位上,它认为人的心理是可变的。同时,它把人的变化和环境关联起来,认为环境在塑造人,人也在发挥自主性去适应环境。

    2023年3月30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理学科普:功能主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vpfddtx.html